正式演戲之前,先要過幾關。第一關是敲花頭台。一者全麵展示一個劇團的音樂水平,後台的樂手或先或後,或單獨或集體,都要演奏;二者營造熱鬧的氛圍,尤其是梨花吉子一吹,龍吟虎嘯,地動山搖,聲震四方;三者提醒觀眾馬上開演了,要看戲得抓緊了。觀眾一聽到鬧花頭台了,就從四麵八方趕來,在草台前彙聚。
第二關是踏八仙。據說有文武八仙、堆花八仙、追桃八仙、三星八仙、賜福八仙、九個頭八仙等。但小孩子分不清這麼多,也沒有多少興趣,隻是覺得“猴子精”孫悟空挺好玩的。兒時我也看過無數次踏八仙,無論是做還是唱,都不能引起興趣,沒有留下多少印象。
第三關是三跳——跳魁星、跳加官、跳財神。跳魁星是由小花臉表演,穿魁星衣,戴頭殼,左手捧鬥,右手執筆,祝福後生皇榜高中,光宗耀祖,尤其是那一搖一擺的魁星舞,看了覺得很滑稽。跳加官是由白麵老生頭戴麵殼、身穿蟒袍表演,一出場就出示條幅:“一品當朝”、“天官賜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利話。跳財神,由大花臉扮成財神老爺,頭戴麵殼,身穿蟒袍,雙手捧出大元寶,祝福大家招財進寶,恭喜商人“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然後,村領導走上台去,將一個預先包好的紅紙包放在財神捧的托盤上。這時鑼鼓齊鳴,鞭炮百響,氣氛達到高潮。
過了這三關,才是正式的演出。先是一個加演,鄉下叫作“劇頭”,大多演一些經典的折子戲,一般在半個小時左右。再是演正本,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時間要兩三個小時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家有一種“推搡”的習俗。平時男女有所顧忌,但在戲台前例外,允許男女雜處,公開“推搡”。小夥子看哪裏大姑娘多,就往那裏推。戲台前密密麻麻的人頭,隻要這頭一推,人潮洶湧,此起彼伏,湧到那頭,還伴隨著驚叫聲、嬉笑聲和謾罵聲。一推二推,把戲台前的大姑娘嚇跑了,隻能逃到人群的後麵看戲。小夥子則雙手緊緊扳住台板,能支撐就支撐,不能支撐就淩空掛在台板下麵。這時,整個戲台發出“吱吱吱”的響聲,搖搖晃晃。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機在農村的普及,人們不必站在戲台前風吹雨淋,可以坐在電視機前悠然看戲。記得當時浙江電視台每周播放一次越劇,雷打不動,坐在家裏看戲,又輕鬆,又省錢,請劇團演戲的漸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