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兒時看戲(1 / 2)

“鑼鼓響,腳底癢”,當開場鑼鼓響起來的時候,臨近村莊的男女老少從四麵八方趕來,彙集到戲台前,人頭攢動,黑壓壓的一片,望不到邊。這是三十多年前,在那個全民看戲的年代,我在老家親眼看到的壯觀場景。

“文革”十年,古裝戲作為“四舊”偃旗息鼓,全國人民翻來覆去就看那八本革命樣板戲。一九七八年,當古裝戲重新恢複的時候,大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又可以看老戲了。”從小在父母懷抱裏看樣板戲的我,雖然不知道老戲是個啥東西,心中卻充滿了朦朧的期待。

看戲不僅僅是當時鄉下主要的娛樂方式,還是精神生活中的一樁大事,甚至還有濃重的宗教色彩。什麼時候做戲,是大有講究的。一種是節日戲,最多的時候是在春節,有時在中秋節或者重陽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喜上加喜。還有一種是廟會戲,解放以後改名物資交流大會,鄉下叫“時節”,名異實同。譬如,我們鎮上的“時節”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誕辰,其他鄉鎮的“時節”還有二月廿六、三月三、三月十五、八月十三、十月二十,一個接著一個。每到“時節”,很多村莊請戲班唱戲,各家各戶邀請親朋好友,廣開宴席。

這時,有的侄兒用獨輪車把出嫁的姑姑拉回來,回娘家看戲。其實,鄉下婦女身板硬朗得很,走起路來一陣風,並不需要坐車,無非是一種表示尊敬長輩的風俗。在獨輪車的一邊,固定一條小凳,人坐在上麵,另一邊放一塊石磨,以保持左右的平衡。出嫁的姑姑坐在獨輪車上,讓侄兒拉回娘家,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如果路人問起,便笑嗬嗬地回答:“回娘家看戲去,一起來看啊!”當然,還有一種情況純粹是為了娛樂,跟節日和廟會都不搭界。當時,鄉下的物質生活還不豐富,經濟實力有限,社會風氣也遠沒有現在這麼自由,我在老家沒有看過祭台儀式,也沒有看過做壽戲、修譜戲,如今這些傳統又恢複了。

每到做戲的日子,數小孩子最高興。原因很簡單,一個是有得吃,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雖然還沒有包產到戶,但連年風調雨順,已經能夠吃飽肚子,至於下飯的菜,主要是自留地裏種的蔬菜,節時把自家養的肉豬宰了,豬肉都賣掉,部分內髒和豬血分贈親友,自家隻留一個豬頭。做戲的時候,招待親朋好友,有魚有肉,小孩子也跟著沾光。另一個是有得玩,大戲還沒有開始,小孩子的遊戲先開始了。我們出生時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六零後人數特別多,加上年紀相仿的表兄弟都來了,還有村裏的堂兄弟,小孩子一大堆,在戲台上跑上跑下,跑來跑去,無比熱鬧,無比興奮。至於做的是什麼戲,戲做得好不好看,唱得好不好聽,小孩子並不關心。

鄉下的戲台,主要是草台,很少有廣場台。草台都是臨時搭建的,設施非常簡陋,麵積隻有二三十平方米,台板也不結實,演員在台上跑一個圓場,踩得山響,搖搖晃晃。隻有縣劇團備有可以拆卸的專門舞台,雖然也是草台,但無論是麵積大小還是牢固程度,跟農村裏的草台不可同日而語。有些集體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村莊,三天兩頭要開會,逢年過節要演戲,嫌搭台拆台麻煩,幹脆用鋼筋、水泥、石頭建一個固定的廣場台,不僅牢固,麵積也大。有個村莊建廣場台,光設計費就花了三千元,在當時的鄉下是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成為一時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