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南北大統一(3)(1 / 3)

北齊曾經是當時三國中實力最強盛的。但老子打天下,兒子坐天下,這麼強盛的家底子,不禁讓後代生了享樂之心。但國家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高緯的這一享樂,就把國家給毀了。而北周之所以能後來居上,就是由於弱小,由於各方的威脅太大,使得他們戰戰兢兢,時刻保持清醒、奮發。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曆史事實不斷證明著這句話。

7、 吳明徹收淮南

573年,篡權奪位的陳宣帝陳頊在坐穩皇位後,開始跟官員們商量要攻打北齊的事。這下眾人可不樂意了,心想咱們好不容易能過幾天安生日子,幹嗎還要興師動眾、勞神費事?

宣帝很失望,暗說難道自己這麼沒有人氣,提個意見出來都沒人答理?這時候,將軍吳明徹站出來了,給他投了讚同票,並表示:“現在各個國家都忙著搶地盤呢,咱們也不能閑著。否則難保今天看人家打得歡,明天別人就找上門來了。”宣帝見有人支持自己,便歡天喜地地讓官員們準備出征事宜,而吳明徹也被任命為北伐的主將。

吳明徹是江蘇人,對南方一帶很熟悉,的確是攻打淮南的最佳人選。說到他的出身,那也算是官宦世家了,爺爺曾經當過太守,老爸是南梁的將軍。不過,他老爸早死,家裏的生活條件並不好,為了生存,他不得不下地種田。

據說,吳明徹十四歲的時候,遇到罕見的大旱。他見到自己種的莊稼幹枯而死後,忍不住失聲痛哭:“本來還指望今年有個好收成,能給自家的墳墓好好修整一下呢。現在倒好,不僅孝心無法盡到了,就連自己也會餓死。”他邊說邊哭,淚如雨下,經過的路人見了,都不由得勸他看開點兒。

誰知幾天後,有人又驚又喜地跑來找吳明徹,說:“太神奇了,你那天大哭了一場,種的莊稼又活過來了!”

吳明徹開始還不相信,後來經不過旁人的勸說,便跑去田裏看。等他到了地裏一看,果真前幾天還幹枯焦黃的禾苗又變成綠油油的了。鄉鄰們見了,有的說吳明徹將來肯定是個大貴人,有的說是吳明徹的孝心感動了上天。這一年,他的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修整墳墓的費用也得到了解決。

後來,548年,侯景叛亂,攪得整個南方都不得安寧,百姓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好在吳明徹的家裏有很多存糧,不愁沒吃的。他見周圍的鄰居都吃了上頓沒下頓,便跟他哥說:“現在兵荒馬亂的,大家都不容易。要不咱們把糧食分一些給鄰裏,大家共渡難關怎麼樣?”之後,他把家中的糧食貢獻出來,和鄰居們共同享用。眾人都對他千恩萬謝,說他是個大善人。

吳明徹不僅品德好,也很有才幹。他熟讀經史,學過不少奇門遁甲之術,名聲很響。陳霸先聽說後,就嚷嚷著想把這個人才招到自己門下。這邊麵試還沒準備好呢,吳明徹自己就上門了,說:“既然能被您當作人才,那吳某怎麼能辜負了這一肚子的墨水呢?這不,咱主動來投靠您了。”

陳霸先見他不拘俗禮,很是欣賞,便走下台階,拉著他的手,跟他一同坐下,聊起時局來。言談中,陳霸先發現他知識淵博,見解獨到,當下便把他封為將軍,讓其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做了個開國功臣。

吳明徹一生打了不少仗,這次即使是被宣帝派去攻打淮南一帶,他也從容自信地接下任務,領著大軍,一路往淮南而去。

陳軍一路上穩紮穩打,沿途搶下了不少地盤。當打到壽陽時,北齊軍死守城池,將士們久攻不下。吳明徹便對大家說:“打仗這事,一定得隨機應變。咱們現在既然久攻不下,不如在這附近修築堤壩,讓河水倒流進城,到時再攻進城池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這一計策確實很好用,尤其有了前輩梁武帝的教訓擺在那兒,吳明徹更是吸取經驗,成功修築了堤壩,使得河水倒流,灌進了壽陽城。這下子可真苦了城中的將士。他們本來就因為長期作戰,筋疲力盡,現在不僅要應付城外的陳軍,還要忙著對付“水災”。沒幾天,城裏的人就因環境潮濕而手腳浮腫,很多人不堪痛苦而死。

吳明徹便跟將士們商量,要趁現在攻進壽陽城。有人不同意,說:“壽陽的守軍的確是沒啥戰鬥力,但北齊的援軍就快到了。咱們要是占領了城池,被他們圍起來,到時候就得不償失了。”

吳明徹顯然不讚同對方的看法,反駁說:“打仗貴在神速,我們如果現在不趁機占領壽陽的話,到時候對方的援軍一到,內外夾攻,我們才真的要功敗垂成了。”

於是,吳明徹一聲令下,大軍便對壽陽發動猛攻,迅速拿下了城池。接下來,他們又一路高歌猛進,搶到不少地盤。宣帝高興壞了,給吳明徹加官晉爵不說,還賞賜了不少好東西。

阿龍辭典四戰之地:壽陽

東晉以來,壽陽(今安徽壽縣)就成為南北政權的交界,成為雙方爭奪的四戰之地。遠的如秦晉淝水之戰,近的如蕭衍的浮山堰事件,眼下的陳齊爭奪……這全因為壽陽位於淮河中遊南岸,是南北交戰的主戰場。戰事一開,首當其衝。

【阿龍看熱鬧】

不要錯失良機

吳明徹打仗,善於抓住戰機,果斷行事,沒有半分優柔寡斷。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麼想要獲得成功,除了持續不懈的努力外,在機會來臨時,更應該毫不猶豫地抓住。如果此時還猶豫不前,那麼你平時所作的努力和積累,又要到何時才能用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