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南北大統一(3)(2 / 3)

8、 周武帝禁佛

周武帝宇文邕雖然很早就當上了皇帝,但為了掌握實權,可是整整等待了十二年之久。他深知皇位得來不易,所以手握大權後,很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亂世當中,想要做出點成就的人,自然少不了要以武力平天下。可是,當時的北周從上到下,武帝怎麼看怎麼不爽。原因無他,就是人們普遍少了一分血性和上進心。

在武帝還沒掌握大權時,就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給他提建議:“現在民間佛教盛行,我看這不一定是好事。您看堯舜時期不也沒它嘛,社會也非常安定,君主也很賢明。可是現在呢,很多國家都因為信奉它而造成動蕩,這說明佛教根本不是什麼好東西。您將來要是想做點成績出來,就一定要狠狠打擊一下佛教。”

武帝當時雖然沒權,但這話卻聽進去了。他覺得老百姓如果一心信佛的話,便不會安心生產,也不願意入伍參軍,長此以往,國家就危險了。於是,在掌握實權的第二年,他召集全國上下的儒釋道人士開了個代表大會。

在會上,他提出給這三家排名,說:“儒教可是治國安天下必不可少的,當然應該排第一;至於第二名嘛,道教是本土產物,咱當然不能忽視;第三名就是佛教吧,畢竟是個外來戶,能進前三甲已經很不錯了。”

一幫和尚聽他這麼說,就不開心了,當場抗議:“皇上,咱早就是立足於國情的宗教了,你咋還帶歧視眼光呢?再說了,現在就是連儒教都不如咱們佛教的人氣旺。要知道,佛教的根基都是在老百姓中間,前途是大大的,這第一名除了我們,還有誰夠資格?!”

武帝沉著臉,說:“咱是皇上,現在排個名你們都敢有意見,還把不把我放在眼裏了?你們要搞清楚,如果讓我不開心的話,我一句話就能定佛教未來的生死!”

按理說,和尚們天天念經,應該很淡定的。可惜,這次派的代表脾氣太火暴,見皇帝威脅自己,便硬著脖子說:“皇上,您有皇權當靠山,咱們也有佛祖當靠山。您今天要是對咱做出啥不地道的事情來,小心將來遭到佛祖的報應。”

武帝一聽,徹底火了,說咱本來還想給你們點麵子,讓佛教光榮退役呢。誰知這幫家夥這麼不識趣,敢詛咒我。既然這樣,那就別怪我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他朗聲說:“現在是大爭之世,爭的是國家實力,佛教就是浮雲。告訴你們,就算真有佛祖要降罪於我,為了國家的未來,我也甘願受懲罰!”就這樣,武帝的滅佛行動開始了。

他一聲令下,全國各地的官員們便開始大肆燒毀寺廟經書,逼迫和尚尼姑還俗,並強令禁止老百姓再去參禪拜佛。轉瞬間,前一刻還香火鼎盛的寺廟,現在都變成了斷壁殘垣。和尚尼姑們眼見老窩待不下去了,便回家種田的種田,當兵的當兵,嫁人的嫁人,北周的佛教漸漸沉寂下去了。

開始的時候,百姓們很不習慣,天天嚷著個人沒信仰,日子很難熬。武帝可不管這麼多,因為他知道,信仰抵不過時間。隻要日子一長,大家就都安心生產,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國家發展好了,有沒有宗教都是一樣的。

果真,他在滅佛之後,國力得到了提升,百姓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府庫充盈,出門打仗不再是空談了。577年,武帝出兵北齊,滅了這個多年的老對手。

【阿龍看熱鬧】

成功是被逼出來的

北周武帝滅佛,不是要消滅信仰。當時三大教——儒釋道,消滅一個,還有兩個。所以,周武帝打擊佛教的真正目的在於集中力量發展生產,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因為當時三國並存,北方突厥又很強大,北周隻有凝聚起全國的人心、精神意誌,才能奮發圖強,贏得競爭的勝利。在生活中,種種無奈,層層施壓,讓我們不得不努力拚博,勇往直前,從而得以成長、壯大和進步。

9、 北齊滅亡

北周跟北齊是老對手了,可惜打了這麼多年的仗,雙方還是分不出個勝負來。雖然說北周在周武帝的帶領下,發展得越來越好,但顯然,他們的將軍跟北齊的不在一個檔次。這一點,最鬱悶的恐怕就要屬北周的大將軍——韋孝寬了。

韋孝寬在北周很有人氣,打了不少勝仗,走哪兒都有人尊敬他。可是,當他遇上對手、北齊大將斛律光後,常勝將軍的名號就變成常敗了。斛律光是個智勇雙全的大將,在戰場上總是略勝他一籌。也因此,北齊這塊地盤雖然誘人,但北周上下一時間都拿它沒轍。

韋孝寬很有挫敗感,常常哀歎:“既生寬,何生光?”他深知,要光明正大地幹架估計是沒啥戲了,既然明的不行,就隻能使暗招了。

當時,北齊後主高緯跟斛律光的關係不好。韋孝寬知道後,就指使手下在北齊境內散播謠言,還編了首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這句話就是說斛律光想要取代高家統治北齊,進而奪取天下。

歌謠剛一上市,就被很多人傳唱開來。很快地,高緯身邊的奸臣便知道了這件事。他們平時就看斛律光很不順眼。沒辦法,忠奸從來都是對立的,而奸臣們總是克忠職守地天天尋思,該怎麼除掉天敵。眼前的歌謠無疑給了這些人一個機會,他們便在高緯麵前說閑話,汙蔑斛律光有謀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