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自我升級,真正的自信來自實力(1)(2 / 3)

一連串不幸的生活經曆並沒有讓曾慧燕意誌消沉,反而磨礪出她積極進取的性格。她深知,想要在社會有立足之地,就得不斷地充實自己。因此,剛到香港的日子裏,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語,並利用工餘時間寫些雜感式的小文章,試著向報紙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報》的《大家談》專欄上刊出的,這給了她極大的鼓舞。從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經常出現在報端。

1980年,香港《中報》刊出招聘廣告,已經發表過不少文章的她不禁萌生了試一試的想法。於是,她把自己的簡曆寄給了《中報》,這成為她走入新聞圈的第一步。她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到《中報》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了兩份工作讓我挑選:一是資料員,一是校對。我認為校對工作對我今後的事業會有好處,通過這份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內地所不熟悉的知識。”校對是香港報館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資也比資料員少300元,但曾慧燕選擇了校對。為了更好地發展,她選擇了先打好基礎再說。

在校對的同時,《中報》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專欄稿,磨煉了她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維。隨著自我能力的不斷提高,曾慧燕也對未來的成功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香港的報館沒有“鐵飯碗”,你樂意在這家幹就幹,不樂意可以走;同時,你也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危險。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她決定前去一試,因為在多年的工作過程中,她已經培養出了一名優秀記者所需的種種素質與能力。麵對這麼優秀的新人,《中報》的老板也樂得幫她推薦,就這樣,曾慧燕轉入《香港日報》做了一名正式記者。她履職後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並配上照片,在《鄉情版》刊出。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並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第一集)一書在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無論是她在《中報》的第一份工作,還是後來轉入《香港日報》,曾慧燕都能充滿信心,牢牢地把握機會,就在於她始終在充實自己。通常來說,一個人的自信跟他的視野成反比,見得越多,越不自信,而跟他的實力成正比,但是如果你的實力足夠強大,那視野的影響便會相應減弱。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實力,那麼無論你到哪裏,做什麼工作,都可以信心滿滿。因此,我們在工作中呼籲樹立信心,最重要的落腳點還是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實力。

做個學習型員工

如果說這個世界是個競技場的話,那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投入比賽了。比學習成績,比工作成果,比事業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是自信的人,更是積極進取,不滿足於現狀的人。我們如果想在工作中保持長久的優勢,就必須化信心為動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狀態,做個學習型員工。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工作中,無論你一開始的能力有多強,如果你安於現狀,那麼你便會被身邊的人趕上,然後變成一個相對比較“弱”的人。

某公司有一位員工,已經工作了10年,薪水卻不見漲。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內心的不平,當麵向老板訴苦。老板說:“你雖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經驗不到1年,能力也隻是新手的水平。”這名可憐的員工在他最寶貴的10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員工工資外,其他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