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真正的自信來自實力
有一句廣告語說得好:“有實力,當然有魅力。”其實,我們也可以把它變換一下,說:“有實力,當然有自信。”因為職場中真正的自信就來自實力。有了實力,我們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全局有清晰的認識,從而了解自己的優勢與長處,而不至於驚慌失措;有了實力,我們就可以掌握更多的資源,可以應付更大的困局,對未來也會多幾分把握。可見,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個人,想要擁有強大的自信心,就得從增強實力做起。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台塑集團一直是台灣化工行業的先行者。據《天下》雜誌報道,台塑集團在1992年的營業額,除了南亞勉強保持1991年的水準外,台塑下降了2.25個百分點,台化下降了1.28個百分點。而且由於石化行業不景氣,全世界的PVC粒產量過剩,導致台塑在美國的工廠發生了虧損。除去應對由於經濟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的不利情形外,王永慶還必須麵對企業文化、環境及企業家庭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挑戰。不過,即使處在惡劣的環境及紛繁的條件下,王永慶仍然充滿信心,而他的秘訣便是不斷變革,增強實力。
1984年,台塑集團正式介入資訊電子行業,這無論對台塑,還是對王永慶,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從石化行業到資訊電子業,從產品的特性、經營理念,以及客戶的要求等方麵,都有極大的變化。王永慶所擅長的石化行業,產品單純,附加值較低,為取得競爭優勢,必須不斷地追根究底來改善製造、降低成本,並以大規模的生產來形成效應。與之相比,電子行業則是一個產品複雜、附加值較高,必須不斷地依賴創新才能取勝的高技術行業,且競爭激烈,充滿了變數。
麵對即將到來的挑戰,王永慶充滿了信心,他說:“現代工業發展到這個地步,高科技愈來愈重要,尖端工業發展很快,企業家要更用心,消息要更靈通,否則一下就被拖垮了。像我現在這個年紀,麵對這種發展,我也是很擔心的,真的,不趕上去不行。”
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每天新增的企業不知有多少,永遠沒有所謂的行業第一,唯有保持不斷進步,不斷增強實力,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隻有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同樣,許多HR在招聘的時候都比較看重求職者對未來的信心,但他們更關心的是,這些人是否腳踏實地。換句話說,他們的自信心是否建立在正確認識自己能力的基礎之上。唯有如此,他們才會有獨立承擔工作的魄力和信心,否則便成了自吹自擂,誇誇其談了。
曾慧燕幼年的經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時,來到人間不到兩個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兒。在澳大利亞長大的媽媽,當時無法理解轉眼間變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揚鑣,移居中國香港。失去了母愛的小慧燕隻好離開廣州回到老家——湛江吳川縣梅佳鎮,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曾慧燕小學畢業時,正值“文革”的高潮,全縣城的中學都對這個“右派”的女兒關上了大門。她跑遍了縣裏所有有關部門,直到第二年才以社會青年的身份擠進縣城中學。1975年,她讀完高中,因祖父膝下無人,被留城待業。1978年恢複高考,給她帶來了希望。她滿懷信心參加了考試,成績也超過了錄取線,但父親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孫山。移居香港的母親一直孑然一身,盼望與女兒團聚,為女兒辦理了來港探親的手續。1979年1月,曾慧燕來到了母親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