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這樣,整個企業更是如此。一家企業陷入困境之後,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多少資金,也不在於有多少資源,而在於能夠凝聚多大的人心。唯有人心才是使這些優勢發揮作用的核心要素。員工若能相信企業,與老板上下一心,共渡難關,那麼再大的危機也不足為患。
有一家原本生意不錯的旅遊公司,老板出差期間,有人秘密地把公司的客戶資料出賣給了競爭對手。旅遊旺季到來之時,這家旅行社以往的簽約顧客居然一個都沒有來,旅行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沒有人知道是誰幹的,客戶服務部的經理引咎辭職,盡管她是無辜的。當麵對所有的員工時,老板覺得自己對不起公司的員工。
“我很遺憾公司出現了這樣的事情,”老板說,“現在,公司資金周轉困難,給你們發兩個月的薪水,在你們找到新的工作之前,這些錢可能還夠用。我知道,有的人想辭職,要是在平時我會挽留大家,這個時候大家想走,我會立刻批準,因為我已經沒有挽留大家的理由了。”
“老板,您放心,我們是不會走的,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我們一定會戰勝困難的。”一個員工說。
“是的,我們是不會走的。”很多人都在說。
後來,這家旅行社並沒有倒閉,甚至比以前做得還要好。老板說:“我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員工,他們的信心和忠誠給了我動力。在我要放棄的時候,也是他們的信心和忠誠幫助公司戰勝了困難,我為擁有他們而驕傲。”
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員工最聰明的決定是什麼?是選擇離開,還是繼續留下?是各自為戰,還是精誠團結?很顯然,隻有後者才是走出困境的最佳選擇。離開對於個別人來說,或許是個嚐試,但是在大風暴麵前,任何脫離集體的舉動都是危險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喪失信心、缺乏同舟共濟精神的做法會大大降低你的職業形象。試問,又有哪家企業願意接收這樣的人呢?企業需要人才,但更需要自信、忠誠的員工,唯有他們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而其他人不過是想來此撈一筆的匆匆過客。如果你想做棵職場的常青樹,那就選擇信心、選擇忠誠吧,在危機麵前,留下來與公司這條“船”共同奮鬥、共渡難關!
弘揚抗震精神,學會抱團過冬
我們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有競爭力,是否能夠永續發展,到底看什麼?是看這個企業的經營理念有多麼先進,還是看這個企業的資金有多麼雄厚?是看這個企業的科技含量有多高,還是看這個企業擁有多少知識分子、高科技人員?這些都不是決定因素,關鍵還是要找出企業內部的決定因素。而這些決定因素實際上就是企業是否有團隊精神,員工是否相信他人、幫助他人。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隻手的五個手指頭在吵架,每個手指頭都說自己是最好的,互相爭論不休。
大拇指說:“我最棒!因為稱讚人時都舉大拇指。”
食指說:“我才是最棒的!因為罵人時都伸出我。”
中指說:“你們兩個都別吵,我才是最棒的!因為五個手指頭站在一起我最高。”
無名指說:“你們不要忘記,戒指是戴在我身上的。”
最後,小拇指終於說話了:“當人們在雙手合十禱告時,是我站在最前麵。”
它們正在爭論不休時,主人說:“你們五個都很棒,但分開之後,什麼事也做不成。隻有合在一起時,才能做任何事情。”
同樣,如果一家企業有著無數優秀的人才,卻無法團結一致,共同奮戰,那它就如同一盤散沙,會被人輕易地擊垮。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深刻詮釋了何為團結一致,何為共同奮戰。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這場猝不及防的災難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2日16時40分許,擔任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總指揮的溫家寶總理搭乘的空軍專機從北京西郊機場起飛,前往四川地震災區現場指揮。麵對交通被泥石流和山崩衝斷的情況,溫總理告訴軍人們,就是步行也要盡快進入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早一秒進入災區就能早搶救生命。差不多與此同時,海內外華人華僑都被動員起來,投入艱巨的抗震救災活動當中,一筆筆捐款快速地彙集起來,寄往災區,一批批誌願者自發地組織起來,親赴現場……
就在地震發生後的4小時,近8000名官兵先後趕到災區參加救災,讓世人驚歎“中國速度”;一名官員在地震中失去了雙親、妻子以及兩個孩子,但是他並未被災難擊倒,而是堅守在抗震救災第一線;而4500名寫好遺書上“戰場”的空降兵更是感動了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