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變化的是環境,不變的是信心(1)(2 / 2)

每個部門、每個員工都應從公司的整體利益出發,善於進行換位思考,發現別人的長處,發現雙方存在的共同點,取長補短,樹立團隊協作意識。同時,要不斷培養作為一企業員工的自豪感,讓員工深刻體會到在這個集體中憑借著共同的努力可以戰勝所有的困難,去實現員工自己的人生價值。

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對企業的信心

一家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擁有一批忠誠、能幹的員工,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他們都能夠相信企業,奮戰到底。企業的願景就是他們的職業目標,企業的規劃就是他們的發展藍圖。唯有如此,企業才能成為一個團結有力的整體,員工才能保持良好穩定的工作狀態,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各種困難與挑戰。

李嘉誠早年開辦塑膠廠的時候就曾因為經營不善陷入了巨大的危機當中。正當他一度困惑惶恐的時候,母親告訴他要誠實為人、誠實經商。

李嘉誠覺得母親的話是對的。第二天,他回到廠裏,召集員工開會,坦率地承認自己經營錯誤,不僅拖垮了工廠,損害了工廠的信譽,還連累了員工。出人意料的是,員工並未選擇離開,而是願意跟李嘉誠留下來繼續奮鬥。因為從李嘉誠的一貫表現來看,他們覺得他是一個值得依賴的人,隻要大家堅定信念,堅持下去,一定可以克服困難。

員工的意外反應給了李嘉誠很大鼓舞,他決定繼續領導大家走出困境。在處理完廠裏的事情之後,他逐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向他們認錯道歉,並保證在放寬的期限內一定償還欠款,對該賠償的罰款一定如數付賬。他絲毫不隱瞞工廠麵臨的空前危機——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懇切地向對方請教拯救危機的對策。

李嘉誠的誠懇態度,使他得到大多數人的諒解。銀行放寬償還貸款的期限,但在未償還貸款前,不再發放新貸款。原料商同樣放寬付貨款的期限,但長江廠需要再進原料,必須先付70%的貨款。客戶態度不一,但大部分還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讓步。李嘉誠的“負荊拜訪”達到了初步目的。但是銀行、原料商和客戶,隻給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餘地,事態仍很嚴峻。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信心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李嘉誠的領導下,員工將積壓產品迅速進行分類,然後貼上不同的標簽銷售出去,收回了一部分資金,緩解了工廠的燃眉之急。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一些原本對李嘉誠敬而遠之的親戚朋友也開始主動為他分擔憂愁,安慰激勵,獻計獻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危難見人心。在危急時刻,員工因為對工廠抱有希望而不肯離去,合作夥伴因為對工廠懷有信心而選擇留下,李嘉誠的親戚朋友更是因為覺得工廠一定會出現轉機而鼎力相助。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憑著大家對工廠的一股信心,李嘉誠很快拿到了新訂單,籌到購買原料、添置新機器的資金。一些被裁減的員工也回來上班,李嘉誠還補發了他們離廠階段的工資。長江塑膠廠出現轉機,產銷漸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誠召集員工聚會。他首先向員工鞠了三躬,感謝大家的精誠合作,然後,他用難以抑製的喜悅之情宣布:“我們廠已基本還清各家的債款,昨天得到銀行的通知,同意為我們提供貸款。這表明,長江塑膠廠已走出困境,將進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話音剛落,員工頓時沸騰起來。散會前,每個員工都得到一個紅包,是由他親自發放的。

其實,你也可以嚐試著站在長江塑膠廠員工的角度去想一想:如果碰到這種情形的話,你會怎麼辦?是悲觀失望,還是相信企業?是就此離開,還是繼續奮鬥?事實證明,後者不見得就能夠讓事情發生轉機,但前者一定會讓企業和自己陷入困境。一名員工隻有對企業充滿信心,拚搏到底,才有可能幫助企業渡過每一個難關,最終也為自己贏得一方事業發展的平台。

小李和小王是大學同學,畢業後一起到南方,通過招聘會應聘到一家計算機軟件公司,負責某種辦公軟件的設計開發。這個公司規模很小,是國家允許注冊的同類公司中最小的,執照上寫得清清楚楚:注冊資金10萬元,連老板在內是“七八個人來五六條槍(電腦)”。他們之所以願意去,一是背井離鄉急於安身,二是因為老板給股份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