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困難麵前,信心勝於黃金(1)(2 / 2)

所謂“三人成虎”,如果眾人都對某件事物喪失了信心,那麼真正的危機就會降臨。這麼說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因為人的思維就像是一個有目標的電腦係統。縈繞在你頭腦中的潛意識,就有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運行的結果。如果在你的潛意識中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你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的“熒屏”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聽到“你沒有出息”這一類的負麵信息,然後感受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如果在你的潛意識中自己是一個成功人士,你會不斷地在你內心的“熒屏”上見到一個充滿信心、銳意進取的自我,聽到“你做得很好,你會做得更好”這一類的鼓勵信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安慰與卓越——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我們的工作也是如此,當大家都充滿信心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煥發出十足的幹勁,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共同把工作做好、把企業做大做強;而當大家喪失信心的時候,企業就會彌漫著消極、沮喪的氣息,慢慢地走向消亡。

方成絲釘廠是中部省份的一個縣辦集體所有製企業,20世紀70年代,工廠的業務特別紅火。雖然那時還是計劃經濟,各種原材料都要依靠計劃指標才能購置,但該廠的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到20世紀80年代,東南沿海地區開始在計劃之外做市場,一些更便宜、質量也更好的釘子開始進軍全國,給方成絲釘廠帶來了很大衝擊。

當時,方成絲釘廠並未完全失去優勢。可以說,隻要憑借著多年積累下來的資金和經驗,方成絲釘廠很快就能完成改革,並利用豐富的客戶資源迅速恢複自己在業內的領頭羊地位。令人遺憾的是,工廠的負責人對這項改革缺乏信心,而工人對工廠的未來喪失了希望。

產品滯銷,工廠的日子當然越來越不好過,慢慢地開始隻能發70%的工資,有時甚至連70%的工資也不能保證按時發放。很多員工對此很是不滿,有的開始在下班的時候往工具包裏裝釘子,然後到集市上低價賣出。時間長了工廠越發虧損,而大家也更對工廠的未來不抱任何希望。結果,由於信心的喪失,方成絲釘廠陷入了生產與管理上的惡性循環。

後來,為防止工人下班偷釘子,工廠在大門口安放了大型吸鐵石和報警器,搞得人人自危。結果可想而知,工廠不久就徹底垮了。

可見,企業負責人在企業出現危機時引導員工恢複信心是何等重要,而員工是樂觀,還是悲觀,有沒有信心,都將對企業的最終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員工有了信心,才能看到企業的發展前景,不斷激發出自己的熱情與潛能,推動企業往好的方向發展。相反,如果員工沒有信心,就沒有積極的行動,企業的發展就會止步不前。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善於激發人們的信心和樂觀態度,使事情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二戰期間,美國有一個小鎮的征兵工作進展緩慢,因為許多年輕人對傷亡充滿了恐懼。不久,征兵站貼出一張海報:參軍有兩種可能,不上前線或上前線;不上前線不要緊,上前線有兩種可能,不負傷或負傷;不負傷不要緊,負傷有兩種情況,負輕傷或負重傷;負輕傷不要緊,負重傷有兩種結果,痊愈或者傷重不治;痊愈不要緊,傷重不治的結果隻有一種,就是死亡。既然已經死亡,還有什麼好恐懼的呢?小鎮上的年輕人被海報的推理所折服,打消了顧慮,紛紛報名參軍。

可以說,戰爭並沒有發生改變,依舊是那麼的殘酷,但是小鎮上人們的理念發生了改變。之前,他們出於對戰爭未知狀況的恐懼,不敢應征作戰;如今,他們很清楚地看到了利弊得失,從而找到了建立信心、找回勇氣的有利因素。當越來越多的人抱著積極的心態投入到這場戰爭當中,戰爭便會結束得越快,而傷亡也會相應縮減到最小。從這個角度來說,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環。

麵對金融危機這場“戰爭”,麵對未知市場的全新開拓,有無信心其實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我們對明天抱有信心和希望,不輕易放棄自己,能夠有效利用危機的衝擊實現企業轉型和技術創新,那麼我們不僅不會被困難所擊倒,而且還能在危機的寒潮中愈變愈強,最終安然度過危機。不怕金融危機,就怕信心危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挑戰和機遇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

在考察海爾集團的時候,溫家寶總理總結道,海爾應對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危機中有機遇,機遇就在於創新。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創新,就不僅能夠應對當前的危機,還能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因為危機的磨礪而邁上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