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的。一天,一位女顧客在他經營的一家商場閑逛。
突然她的眼睛裏迸發出興奮的光芒,看起來不打算買東西的她,立刻來了購買欲。她喊來了售貨小姐,說要買那架正宗德國製造的名牌貨斯坦威三角鋼琴。
售貨小姐看過價牌,卻不敢再賣了,她希望女顧客去看看別的。女顧客毫不相讓。售貨小姐隻好請來了分銷主管,分銷主管了解緣由和真相後也是婉言拒絕。後來把值班經理請來周旋也無能為力,女顧客今天就是看上了這架上好的鋼琴。不得已,最後隻得把老板阿森請出場。阿森了解完事情的原委,當場定奪:賣!就按標價賣!並且還要送貨上門,免費調音,直到顧客滿意為止。
原來那架價值數千美元的名牌鋼琴,標價上少了一個零!這個女顧客就是衝著這個缺口來的。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阿森商店的所有貨物都被搶購一空……
故事啟示
在日常生活或管理實踐當中,與人交往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而不論你采取如何高明的交涉手段,都應該將真誠做人、誠信做事作為最低標準線。因為英國的哈波特曾說過:“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死了。”可想而知,誠信對一個人、一個社會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作為一名管理人員,對內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對外要樹立自己乃至企業的誠信形象,誠信相當於是管理者的立足之本。而誠信是分為“知”和“行”兩個層麵的,“知”隻停留在原則層麵,而“行”則體現在行動上,要求人們在相互的行為上將誠信意識體現出來。但誠信要做到“行”這一層麵並不容易,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它以犧牲一定的短期利益為代價,就比如上述故事所發生的,阿森“行”誠信的代價就是將那架價值數千美元的名牌鋼琴低價賣掉,當然這個“低價”所導致的可能是連本都撈不回來的賠錢銷售。麵對短期利益的錯失有人會恐慌、無措、心疼,大部分人隻會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而意識不到這短期利益的犧牲所帶來的長期利益和巨大財富。
如果阿森是去竭力挽回眼前的錯誤,失去的不僅是眼前的這些顧客,還有商店應有的信譽,相當於是撿到了芝麻,丟掉了西瓜。
在現實當中,其實每個人和每個公司都會遇到因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發生衝突而帶來的利益抉擇,這是一件令人左右為難的事。
當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發生衝突時,管理者要對二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權衡,讓選擇後的損失盡可能達到最小,盡量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不要因為急功近利而犧牲了長遠利益。
你要追求工作,別讓工作追求你。
——富蘭克林
)第九節 你為誰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隻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隻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故事啟示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就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就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
因為,外部因素我們控製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滿和牢騷等負麵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隻好降低內部期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