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傳說,向來是被當成人才悲劇的一個比喻。有道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試想想,正是因為當初那兩代楚王沒有眼光、不識貨,才把寶玉被當成石頭,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雙腳。古往今來,像和氏璧那樣的被埋沒的人才悲劇故事實在是數不勝數。
不過,關於和氏璧傳說的另一種看法的意義更深遠:卞和抱著未經雕琢的璞玉去獻寶,丟了雙腳也應該反思自己,假如他能夠主動地把玉雕琢出來,之後再去獻寶,結果會是怎麼樣?不僅僅不會丟掉雙腳,一定還會有很豐厚的回報。這一理解可能有些出人意料,不過稍一尋思,確實有道理。就說這個和氏璧被“出土”的過程吧,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別:首先,是“鳳凰棲於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它是不會被發現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鑒別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鑒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也就是說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後,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於石頭之中,如果這塊寶玉比較好認,如果卞和自己對“石頭”進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樣了。
再說說“人才”的話題。很多“人才”感喟懷才不遇,這一定是時代的錯誤、社會的錯誤嗎?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真的是“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嗎?那些“千裏馬”們如果能自己找機會一展駿足,何須那位高明的“伯樂”出來鑒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來。換個角度看,正因為世間“伯樂”不常出現,我們那些“千裏馬”們就理應換個思路,要自己想辦法脫穎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樹上吊死”,空等著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現的“伯樂”,那隻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其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自然都還達不到“和氏璧”、“千裏馬”那個級別,這時我們就更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人家來賞識了。我們自己要端正態度、積極進取、對自己負責。相信,隻要自己工作做得足夠好了,才華真正展示出來了,就不會英雄無用武之地,成功是遲早的事情。
兩點間的曲線有時候比直線更短!
——《狼圖騰》
)第七節 楊虎城投石問路
“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和楊虎城頻繁晤麵,都有心對蔣介石發難。可對於這樣的一個關係到身家性命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對方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口。眼看形勢越來越危急,雙方都不肯先開口說這件事情。
當時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一次晤麵中,楊虎城隨口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壓蔣介石!”張學良及時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將軍便開始商談具體的扣蔣行動計劃。之後便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故事啟示
在這個故事裏,假如楊虎城直接詢問張學良關於扣蔣的看法,那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當時,張學良的實力要比楊虎城大得多,又是蔣介石的拜把子兄弟,宋子文的兒女親家。一旦張學良不同意楊虎城的建議,那麼楊虎城很可能就會舍身成仁。所以,聰明的楊虎城采用了投石問路的方法——用他人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借機來征求張學良的意思。你同意,大家商量行動計劃就行。如果不同意,那也是王炳南的建議,與我無關。
投石問路這種方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政府部門的一些人通常不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借他人之口來間接表達自己的意見;商業談判中,投石問路發揮著更大作用,通過討價還價的過程來使談判達成一致。所以在企業管理中,我們也要學會使用這種方法,有時候直接提出一種方案可能不會被人們直接接受,倘若借助他人之口來提出,便會被人們普遍接受。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第八節 將錯就錯
沒想到闖了大半輩子江湖的阿森,最近會做成這麼一筆好生意,連他自己都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