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企業家、經營之神土光敏夫
)第五節 管理者先管好自己
土光敏夫不僅這樣說,也這樣做。1950年,土光敏夫出任石川島重工業公司經理。1953年,在日本政界、財界爆發了轟動一時的造船貪汙案件,造船、海運公司以巨額回扣行賄政界要員。事件發生後,檢察廳方麵審查的政界、財界人數超過8000人,115人被捕。日本造船、海運界的巨頭也相繼被捕。當時,土光敏夫任日本造船工業界的副會長。從而懷疑他對政界有所動作,又被人指控把巨額回扣送給了飯野海運公司。因此,他在1954年4月2日被發了逮捕令。當日清晨6點半,東京地檢特搜部派出檢察官到土光敏夫家執行逮捕令。在他家門前,那位檢察官驚詫不已:大名鼎鼎的石川島公司經理,竟然住在如此偏遠的破舊房子裏!
接著,又發生了一連串令他們驚奇的事。
檢察官向來開門的那個係著圍裙的女人問:“土光敏夫在家嗎?”
回答是:“他一大早就上班去了。”
又問:“那麼,土光太太在家嗎?”
沒想到那女人說:“我就是。”
這一對話令檢察官大為吃驚,他原以為那個女人是土光家的女傭人,但卻是經理夫人。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接著,土光夫人說:“現在,我丈夫正在附近的公共汽車站等車。”
土光敏夫的廉潔深深打動了那位檢察官。逮捕任務完成後,他對記者說:“我憑直覺,認為他是不會犯罪的。”
土光敏夫被拘留20天後,被無罪釋放。
故事啟示
正如土光敏夫所說,企業組織當中,部下們注視的,與其說是管理者的正麵,毋寧說是他的背影。如果領導以身作則,那麼,即使他不說話,他的部下也會跟上。從這種意義上講,對下級的指導,就是應當在實際行動上做出表率,而不是擺出某種正麵的姿態。
《論語·顏淵》中記: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要實現正,必須管理者率先以正,也就是必須先正己。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令,下屬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上級不端正,而要求下級端正,縱然三令五申,也未必讓他們服從。
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羅曼·羅蘭
)第六節 和氏璧的故事
卞和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一天,他跑到荊山上遊覽,發現一塊不同尋常的石頭,表麵發出白色亮光,擊之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他憑著幾十年的經驗,認定這塊不尋常的大石頭的裏麵蘊藏著一塊非常珍貴的白玉,如果打開以後,請能工巧匠取出來,再加以精心雕琢,肯定是一件“國寶”。
當卞和抱著這塊“璞玉”回家以後,心中盤算著,這樣的稀世之寶隻有獻給當今的國王才是上策。主意既定,他就離開家門,帶著“璞玉”奔向國都而去。
當時楚厲王當政,聽到這個好消息要親自接見他。先聽卞和講述了一遍“璞玉”發現的經過以及“璞玉”的珍貴道理。厲王聽後,將信將疑,反複察看這塊“璞玉”,終究看不出玉的樣子來。
於是喊來王宮裏的玉匠,玉匠們也查看了一遍,皺皺眉頭,毫不在意地對厲王說:
“這有什麼稀奇!不像玉,而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
厲王大怒,再不讓卞和分辯,立即下令:
“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給他處以刖刑!”
武士們立刻將卞和推出宮外,一刀砍掉他的左腳。
楚厲王去世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萌發了獻玉的心思,他想:也許武王是位英明的君主,能夠識寶,不妨再去試試。於是抱著“璞玉”一跛一跛地走向王宮,將寶玉獻給楚武王。
誰知楚武王與楚厲王一樣,都是不識玉的君王,於是又找來玉匠鑒別,沒想到,這個玉匠就是上次楚厲王找過的。
玉匠自然又是漫不經心地說:“這不是玉,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上次企圖以此來欺騙厲王沒有成功,如今又想故伎重演,再騙一次武王,你存什麼心思?”
不等卞和開口申辯,武王就喝令武士,將卞和推出宮門,把右腳砍掉了。
楚武王去世後,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發了獻寶的決心。懷著一線希望,又抱起“璞玉”爬向王宮。他一麵爬,一麵哭,一連三天,幾乎血都哭出來了,終於來到王宮。
文王十分感動,決定親自接見。同時,文王還招來好幾名熟悉玉石加工的巧匠,一起來“會診”。經過他們再三察看,終於得出共同的結論:“表麵雖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裏邊確實埋藏著一塊玉,一塊很珍貴的寶玉。”
文王命令玉匠當場打開驗看,果然是一塊頗大的白色無瑕、微微透明、放射著珍珠般光芒的玉石。在場的君臣與工匠們都傻了眼,無不交口稱讚卞和的耿耿忠心和他識玉的特殊本領。
隨後,楚文王又命工匠們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為了紀念和表彰卞和的功勞,命名為“和氏璧”,存放在國庫內妥為保管,作為傳世之寶。
故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