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如何與下級相處(4)(1 / 3)

能夠自如地使用這樣的語言並不是一件易事,這需要領導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學習來提升自我在這方麵的能力,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

管理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混亂的事情規範化。

——傑克·韋爾奇

)第十七節 魏武侯謀事

戰國時期,魏國的君王魏武侯任用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吳起治理國家。吳起初到魏國,便開始變法,短短幾年時間,就把魏國治理得很好。

魏武侯聰明能幹,每當他謀劃軍國大事,群臣沒有一個人能夠趕得上他,所以他就暗自覺得很驕傲,在朝堂上麵帶喜色。

可是這極微妙的麵部表情變化卻讓吳起觀察到了。

有一次,魏武侯和群臣議論完朝廷大事之後,又露出那種驕傲的喜悅。等到退朝,群臣都走了以後,大殿之內隻剩下武侯和吳起兩個人。

武侯正準備下堂,突然看到吳起並沒有走,還在殿下立著,武侯就問:“先生怎麼沒有走?有什麼重要的事嗎?”

吳起見武侯問起,就說:“大王如此高興,真是臣民的福分。但是有個故事,不知道大王聽過沒有。”

武侯問:“是什麼故事?”

吳起回答:“不知道眾臣之中可有人把楚莊王的話講給大王聽過嗎?”

魏武侯說:“還沒有,楚莊王在什麼情況下,講了什麼話?”

吳起就給魏武侯講了楚莊王的故事: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每當他謀劃軍國大事,群臣沒有誰能趕得上他的時候,他就心情不安,在朝堂上麵帶憂色。

有個大臣姓巫,名臣,封為申公。他看到楚莊王麵帶憂色,就上前去問:“大王每日在朝中議事,眾臣之中無人能夠比得上,大王應該高興才是,為何卻在朝堂上麵帶憂色?”

楚莊王解釋說:“寡人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夠自己選擇老師的就可以統一天下,能夠自己選擇朋友的就可以成就霸業,自我滿足認為群臣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就要滅亡。’如今像寡人這樣才能低下的人在朝堂議事,群臣尚且還趕不上寡人,我國難道不是快要滅亡了嗎?寡人因此麵帶憂色啊!”

吳起講完了楚莊王的故事,又接著問魏武侯說:“大王您想想看,楚莊王所擔憂的是什麼?大王所高興的又是什麼呢?兩相對比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魏武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以前還從來沒有人這樣提醒過他,他也從來沒這樣思考過。他感到吳起很了不起,能從自己的麵部表情中,挖掘出自己內心的剛愎自用情緒,而且及時加以提醒。否則的話,長此以往,亡國也不知道怎麼亡的,掉腦袋也不知道怎麼掉的!

他想到這裏,慚愧地向吳起承認錯誤,說:“這是上天派先生來挽救寡人啊!這是上天派先生來幫助寡人改正過失啊!”

文武大臣聽到魏武侯和吳起的對話,都很受感動。

故事啟示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是應具備較強的個人能力的;但如果隻是具備這一點是遠遠不能成為優秀的管理人員的。管理者能力再強,但自己卻不懂得去團結下屬,充分發揮下屬個人能力;無論事情輕重、緩急都親力親為,讓每一件事都在你的掌握之下;擁有這種責任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的結果通常是自己忙得焦頭爛額,而事情辦的也不盡如人意,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現實生活中,管理者能力的體現不僅是個人魅力的單一體現,而更主要的是管理者所在部門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績效表現所決定的。其中,管理者能否準確地判斷下屬的特長,使他們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充分推動他們的積極性及激發員工潛在能力,這都是企業保持先進性的主要條件之一。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員工,相信自己的員工,放權於自己的員工,願意讓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超越自己,這樣才能使企業擁有良好的學習、奮進的環境,更準確地把握機會,大步前進。

正如故事中,魏武侯正為自己卓越的治國能力,群臣中無人能及而暗自驕傲時,被吳起一語道破,君王身邊沒有能輔佐自己的大臣,這對君主乃至整個國家都是不幸的;魏武侯聽後並未發怒,而是深思其中暗含的道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視吳起為挽救自己和國家的能人,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