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些詩稿,我冷靜下來再思索,回看當下的大形勢,習總書記在北京師大參觀教師節30周年展覽時說:我很不讚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同時,全國也興起了國學熱、傳統文化熱,也有了古詩詞回歸中小學課本的可能性,再總結這些信息,頭腦裏時常冒出唐詩、宋詞,揮之不去。特別還有那首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幾乎在大腦空出時就冒了出來。經常向這些老師和朋友請教及探討這形勢和現象,同時和陳伯安老師(陳老師是教育家並當了多年的教育局局長,70多歲了還在每周講國學)共同請了一些作家學者座談,最終我決定以上述的那7部書稿作為“藥引子”,由此乘勝追擊,出一套涵蓋中華五千年所有朝代有代表性古典詩歌文庫,即“中國好詩詞鑒賞文庫”一套,共40冊,從當代起始,分為當代卷、現代卷、近代卷以及清、明、元、宋、五代、唐、南北朝、魏晉、春秋戰國,到春秋戰國時的《屈原詩集鑒賞》。
這是一個宏大的工程,一個雄偉的目標,能否實現,我想武漢大學出版社擁有眾多名校的專家學者,更有這些鼎力支持的著名作家、詩人,他們的影響力,他們的能量都是非常大的。《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長銷不衰,最有影響力的還是李白、杜甫……當代的幾位大家也不差,比如熊召政的古詩詞就有900多首,肖複興的有600多首,民國時的如聶甘弩有上千首,柳亞子更甚。當代、近代也好,古代也罷,都應該傳承下去,都應該作為曆史,作為文學史,在我們這裏存檔。當代以前的古詩詞已寫進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文明,當代以後的古詩詞不也會寫進中華的文化、文明、文學史嗎?!他們個人的素質,他們以一個作家的良心,他們的作品,他們用手中的筆書寫的是對民族的擔當,對國家的熱愛,對生活的真實,對大自然的讚美,對文學的執著,對詩歌的情懷,他們沒有用筆謀私,沒有用漢字獻媚,沒有在燈紅酒綠中打情罵俏。他們完全可以上追古人,下啟新人,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對古典詩詞的底蘊,寫進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文明、文學史。
《中國好詩詞鑒賞文庫》從策劃到出版成書大約需要3年的時間,我可能無力完成這個宏偉的目標了,能夠把當代卷出齊,隻當拋磚引玉。剛好在人生的年輪裏走滿一個甲子,到了洗洗睡的時候。如今回想起來到武漢大學出版社剛好5年,5個秋去冬來,5個春夏秋冬,5個輪回,也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5年前,郭園園老師、陳慶輝社長將我引進武漢大學出版社這個平台上,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我盡全力,爭分奪秒地折騰著。5年的時間,在出版社各位同事的協助下,策劃出版了《中國知青文庫》叢書56冊,《六書坊》7輯42冊,《中國好詩詞鑒賞文庫》當代卷7卷,還有《漢口碼頭》、《中國古今家風家訓100則》等各類圖書近50冊。本人能夠以出版人的良知和責任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並做成了一些事。首先要感謝武漢大學出版社給了我機會。更要感謝的是全國著名作家,如白描、阿城、賈平凹、張抗抗、竹林、高紅十、張承誌、鄧賢等有名和沒出名的作者的無私幫助。最後要感謝的是我那些亦師亦友的摯友們,如葉辛、肖複興、董宏猷、陳伯安、徐魯、劉曉航、劉曉萌、郭小東、嶽建一、曉劍、劉益善、孟翔勇等不離不棄的真正的友情。
5年能為讀者,能為社會留下三套叢書,近200冊有用的圖書,作為出版社,作為出版人,也算是個見證,雖然沒有物質上的期望值,但在當下,在未來,能夠有讀者,有社會上的認可,足可告以慰藉了。因此,到了快要說再見的時候,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快到終點時,所作所為能夠留下一點點痕跡,足矣。更何況還擁有這麼多的亦師亦友的摯友們,因為都是緣分,我為擁有朋友們而快樂!我為擁有你們而驕傲!擁有你們此生無憾!
《中國好詩詞鑒賞文庫》,就算是一個出版人在武漢大學出版社的平台上的謝幕,不是絕唱的絕唱。
2015.9.1於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