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廣義貨幣快速膨脹的外生與內生原因(2 / 2)

如果我們沿著後凱恩斯主義的分析理路認清了是“貸款創造了存款”這一點,也就會對目前中國經濟體內積存下來的近73萬億的廣義貨幣存量有了新的認識。這乍看來近乎天文數字的儲蓄像是一個巨大的貨幣流量的“堰塞湖”,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隻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運行而存留下來的一個看來既虛幻但又實實在在存在的數字鏡像。說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是因為它是由億萬居民家庭和個人以及企業、公司和單位的存款所構成的(到2010年末,中國本外幣存款餘額已達73.34萬億元,比M2存量還多了近萬億!),這麼大的存款數字,一旦每個存款賬戶戶主都來銀行取兌,各銀行就不得不給現金——除非銀行自己宣布破產,那各銀行也非得破產不可。說它是個虛幻的數字鏡像,因為各銀行可用的“儲蓄錢”很大部分已經貸了出去(到2010年年底,全國人民幣貸款餘額已經高達47.92萬億元,本外幣存款餘額更是高達50.92萬億元)。再加上被央行法定準備金凍結的近14萬多億元和4.46萬億流通中的M0,我們就可以知道目前各銀行的平衡賬戶中究竟還剩“幾個子兒”可用了。由此來看,在各銀行儲蓄的“壩”中所“擋下來”73萬億的M2,在很大程度上其實隻是個虛幻的巨大存款數字而已!各銀行平衡賬戶中的錢幾乎全是個“海市蜃樓”般的存在!正是因為這一點,不久前央行再次提高銀行準備金率,各商業銀行紛紛告急,驚叫缺乏資金,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也隨之迅速飆升,單周和雙周拆借率均攀升到6%以上,各銀行又都在用各種能用的手段拚命拉存款,可見是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最後,逼得央行不得不在2011年1月份又向市場再注入4 000多億的流動性。單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中國銀行體係到底處在什麼狀況了。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當今中國,最可怕的可能還不是經濟體內錢太多,而是隻要央行一收緊流動性,銀行部門、證券市場和實體部門(尤其是中小企業)就缺錢。這一實、一虛,一錢多、一錢缺,就給政府決策層尤其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出了道真正的難題:就73萬億廣義貨幣數量之實來說,看來中國經濟體內看來確實錢多,因而不采取緊縮銀根的貨幣政策,可能物價上漲的勢頭就很難擬製得住;就銀行平衡賬戶中這73萬億廣義貨幣之虛(幻)來看,因為儲蓄大都被貸了出去(超額準備金接近0,有的甚至為負?),各銀行又都特缺錢,故而央行一提高法定準備金,各銀行就紛紛告急,一些在建項目又自然會隨之缺血斷氧。這一實、一虛,一錢多、一錢缺,就決定了決策層和央行隻能在貨幣政策上走鋼絲。弄不好,會出現通貨膨脹上去了但經濟增速卻下滑了的現象。這種最壞的結果,就是宏觀經濟學中一個時尚術語叫“滯漲”(stagflation)。

寫到這裏,筆者感到腦子裏一片空白,留在思緒底層的,唯有奧地利學派最後一代傳人羅斯巴德(M. N. Rothbard)在《美國大蕭條》一書的一個中心思想:美國大蕭條隻不過是對之前在政府幹預下不負責任的“扭曲和不當投資”(米塞斯語)的一種清算!但願處在中國政府決策層的經濟學家們能夠讀讀羅斯巴德的這一名著並能細細玩味羅斯巴德30年前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