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兩篇專欄文章中,我們用了一個“超簡單”和“極抽象”的假想——和田玉交易故事係列來說明後凱恩斯主義的“貸款創造存款”的內生貨幣原理。現代社會的經濟與金融體係,當然要比我們所講的童話故事複雜得多。僅從貨幣供給的角度來說,貨幣供給作為各類銀行主體在經濟運行過程中通過其經營活動而創造出貨幣的過程,要受到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而不隻是一種簡單的放貸與儲蓄關係。貨幣供給,除了受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增減的影響外,又受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經濟發展狀況、政府的宏觀政策以及外彙儲備增減等因素的影響。盡管當今社會現實中內嵌於一國經濟體製和宏觀經濟整體內部的貨幣銀行體係極其複雜,但至少通過本專欄所講述的兩篇童話故事,我們弄清了以下幾個基本要點:一、不管目前各國的金融和貨幣銀行體係多麼複雜,也不管具體的銀行製度多麼不同,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淨投放,外彙儲備的淨增減,可以被視為一國市場經濟運作中貨幣“外生注入”的兩個原生來源;二、在經濟的擴張時期,一旦“外生注入”的基礎貨幣進入一國經濟的“貨幣血液運行係統”,就會通過銀行貸款和存款不斷地放大貨幣供應量,從而內生出更多的廣義貨幣供給;三、央行公布的廣義貨幣存量數字,隻不過是這“外生貨幣注入”和“內生貨幣放大生成機製”交互作用的一個最後結果。
有了上述三點基本認識,我們就可以慢慢梳理近兩年在中國經濟體內部25萬億多的廣義貨幣是如何被創生出來的這一問題了。理清了這一問題,不但會對未來的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有較清醒的認識,也會對當下人們所熱議的“中國模式”問題從金融和銀行體係的運作視角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讓我們從基礎貨幣的變動數據來梳理一下這兩年貨幣供給快速增加的外生和內生因素。根據《中國金融年鑒》和央行發布的月度數據以及萬得資訊(Wind)的資料庫數據,我們現在可以精確地計算出來,自2008年12月底到2010年12月底,中國的基礎貨幣從12.9萬億增加到18.5萬億,淨增了5.6萬億(其中2009年隻增加1.8萬億,2010年則快速增長了3.8萬億)。同一期間,M0淨增了1.04萬億,M1增加了10.05萬億(尤其要注意M1中主要是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淨增了9萬億以上),M2則淨增了25.06萬億,到2010年12月末已達到72.58萬億。從上述數字中,我們現在可以認為,這兩年廣義貨幣增加和基礎貨幣增加之間的差額為19.5萬億元,應該是在政府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衝鋒號角下各商業銀行信貸急劇膨脹而“內生出來”的。
理清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在發改委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促動下,盡管中央政府的財政收支並沒有出現巨額赤字(或言中央政府財政赤字不是“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推手),但各級和各地政府拚命擴大鐵、公、地(鐵)等基建項目投資,鐵路和其他國有企業也趁機大舉借貸,導致各商業銀行幾乎無任何節製地向國有部門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增放貸款,這是近兩年中國經濟體內廣義貨幣迅速膨脹的主要原因。央行的數據表明,2009年,全國的銀行信貸規模就淨增了9.59萬億,同比增長了32.99%,2010年全年又新增貸款7.95萬億元。結果,即使按照央行公布的數字,這兩年全國銀行信貸規模就已增加了17.54萬億,比上麵我們計算出的19.5萬億“內生貨幣”數字隻差不到兩萬億元。近來,我一直從這一視角推測,這兩年全國的信貸規模可能比央行報出的17.54萬億還要高(這已經為一家外資銀行專家團隊的研究數字所印證。該研究發現,2009年和2010年,中國全國整體銀行貸款約為22.5萬億)。即使我們用央行所給出的信貸規模的數字——17.54萬億的貸款規模,也差不多是2009年中國GDP總量的一半了!從這一事實中,我們也可以確知,銀行貸款的急劇膨脹,是中國近兩年的M1和M2快速膨脹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