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防治疾病小動作2(2 / 3)

3動作防治“低頭綜合征”

“低頭綜合征”主要症狀有肌收縮性頭痛、頭暈、耳鳴、惡心,頭痛是像被壓似的鈍痛,同單側或雙側跳動性的偏頭痛不同。從事伏案工作的人,經常低頭書寫或埋頭閱讀,患上這種病症是十分普遍的。以下3動作可有效防治“低頭綜合征”:

(1)鍛煉頭肩肌肉

抬頭、伸頸、轉頸和擴胸練習,每次各10~20次,每日練習2~3次。

(2)骶束肌訓練

早晨上班前,在辦公室做俯臥撐20下。做時昂首伸頸使骶束肌緊張,可為一天的低頭工作儲備、頸力。每晚下班前,做“仰臥挺腹”,取“五點式”(頭枕部、雙肘部和雙足五點支撐)或“三點式”(去掉雙肘支撐點),每次挺15~30下。此時骶束肌也緊張,頭頸必仰,可消除一天低頭所致的頭頸部疲乏。

(3)仰望遠視

在陽台上或辦公室窗戶前,有意識地抬頭遠望,以鬆馳頸肌和脊髓,消除眼睛的疲勞。

6動作防治腰酸背痛

以下6動作可鍛煉腰背,四肢的肌肉和關節,促進全身氣血通暢,有效防治腰酸背痛。具體動作如下:

(1)前彎運動

站式,兩上肢向上伸直,向前彎腰90度左右,然後軀幹直立。反複練習,量力而行。

(2)轉體運動

站式,兩上肢同時平舉,左腳向左橫跨一步,軀幹向左側彎腰,同時右手拍左下肢後恢複直立姿勢。再重複向右跨步、彎腰等動作。如此反複練習,量力而行。

(3)旋體運動

站式,兩手握空拳,上舉過頭。同時左腳向左橫跨一步,軀幹向前、向左、向後、向右緩慢旋轉360度後恢複立姿。再如法逆向緩慢旋轉360度,反複練習,量力而行。

(4)拱腰運動

趴在地板上,撐開雙手,伸直並攏雙腿,翹起臀部,像貓兒拱起脊梁那樣用力拱腰,再放下臀部。如此反複數10次。

(5)後仰運動

坐直,兩腳尖抵一固定物,兩手置腦後。先慢慢後仰至最大限度,呼氣,然後還原,呼氣。

(6)環繞運動

雙手撐腰,從左向右,做腰部環繞動作。然後從右向左,做腰部環繞動作。

按摩牙齦防治牙周病

牙齦按摩可以促進牙齦角化、使上皮增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代謝,從而提高牙齦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減少牙齦萎縮,防治牙周病,使口腔更健康。以下動作,每日可進行2~3次,每次3~5分鍾為宜。

(1)牙刷按摩

準備一把幹淨的牙刷,將牙刷放於口腔內,刷毛向上或向下傾斜45度,壓在牙齦上,反複按摩。或者將牙刷放在牙根部,反複上下短距離地顫動,對牙齦邊緣和齦乳頭有按摩和清潔局部的作用。注意:用牙刷按摩時,盡可能選擇軟毛牙刷,而且刷頭要小,既能避免刺傷牙齦,又可保證各個部位的牙齦都能被按摩到。

(2)口外按摩

漱口後,用右手食指放在牙齦相應的麵部皮膚上,按一定的順序輕輕上下按摩,也可做小圓形的旋轉按摩,有利於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注意:用手指按摩時,要洗淨手指、剪去過長的指甲。

(3)口內按摩

洗淨右手,把食指放在牙齦黏膜上,來回移動按摩,或做小圓形的旋轉按摩,再向牙冠方向施加力量,並向咬頜麵滑動。反複動作數次,按摩後漱口。注意:按摩牙齦時,用力要適當,不然會對牙齦造成壓迫性損傷。

按摩鼻部防治呼吸道疾病

常做鼻部保健按摩,能有效預防鼻部和呼吸道疾病,增強身體抵抗力。

(1)鼻外按摩

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與食指,夾住鼻根兩側並用力向下拉,由上至下連拉10~15次。這樣拉動鼻部,可促進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正常分泌鼻黏液。

(2)鼻內按摩

將拇指和食指分別伸入左右鼻腔內,夾住鼻中隔軟骨輕輕向下拉10~15次。此法既可增加鼻黏膜的抗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濕潤,保持黏膜正常。在冬春季,能有效地減輕冷空氣對肺部的刺激,減少咳嗽之類疾病的發生,增加耐寒能力,拉動鼻中隔軟骨,還有利於防治萎縮性鼻炎。

(3)迎香穴按摩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10~15次。因為在迎香穴位有麵部動、靜脈及眼眶下動、靜脈的分支,是麵部神經和眼眶下神經的吻合處。按摩此穴不但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治鼻病,還能防治麵部神經麻痹症。

(4)印堂穴按摩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在兩眉中間)10~15次,也可用兩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此法可增強鼻黏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能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3動作遠離心腦血管疾病

以上不起眼的小動作,可減少或避免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1)張閉嘴

閑暇之時,經常做“張閉嘴”運動,即最大限度將嘴巴張開,同時伴之深吸一口氣,閉口時將氣呼出。如此一張一閉,連續做30次。這樣通過麵部的神經反射刺激大腦,可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腦血管彈性,有利於預防中風及老年癡呆症的發生。

(2)咬牙切齒

把上下牙齒整口緊緊合攏,且用力一緊一鬆地“咬牙切齒”,咬緊時加倍用力,放鬆時也互不離開,可反複數10次。這樣可以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和肌肉、頭皮及麵部都有序地處於一收一舒的動態之中,加速腦血管血液循環,使趨於硬化的腦血管逐漸恢複彈性,讓大腦組織血液和氧氣供應充足,這可以消除眩暈的發生,防止“一過性腦缺血”症狀及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3)搖頭晃腦

平坐,放鬆頸部肌肉,不停地上下點頭3分鍾左右,然後再左右旋轉脖頸3分鍾,每天3次。這種輕柔的頸部運動,可增強頭部血管的抗壓力,並減少膽固醇沉積於頸動脈的機會,不僅有利於預防中風,還有利於高血壓、頸椎病的預防。

防治神經衰弱6動作

神經衰弱是指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腦功能活動過度緊張,從而產生了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其主要臨床特點是易於興奮又易於疲勞。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種易感素質或不良個性。

以下小動作可以在短時間裏放鬆機體和心情,協調各器官的功能,有效改善神經衰弱的症狀,甚至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

(1)站立,腳尖略分開,腳後跟並攏。如果體力較好,雙腳也可以齊肩寬。踮腳,注意身體平穩,雙手從兩側舉起,手掌互對,臀部緊繃,稍抬起下巴。回到準備狀態再做。

(2)站立,腳掌並攏,挺起肩膀。雙手伸向背後,大拇指緊握(左手在上麵),四指下伸,重心在腳底板上,膝蓋彎曲,腹部肌肉緊繃,緩慢前傾,越低越好。雙手上伸,讓手指指向天花板,回到準備狀態,變換手的位置再做。

(3)站立,腳掌並攏,腿和背要直,雙手舉過頭頂,手掌朝內。腹部的肌肉緊繃,隻要不感到腿腱拉傷,就盡量緩慢前傾,雙手從後麵抱住大腿,如果可能,抱住小腿肚。左手握在右手上,額頭貼向膝(或大腿)。回到準備狀態,變換手的位置再做。

(4)坐地,雙腳交叉,左腳在右腳上麵,背要直,雙手也交叉,同樣左手在右手上麵,膝蓋抬起剛好被手背摟住。腹部的肌肉緊繃,緩慢前傾,直到頭碰到地麵,同時膝蓋也隨之平放下來。回到準備狀態,變換手和腳的位置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