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reference_book_ids\":[7257371397993810979,6841155207590579208,72670902435205642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2,\"start_container_index\":1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7},\"quote_content\":\"《還魂記》reference_book_ids\":[7068868327979879428]}],\"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3,\"start_container_index\":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8},\"quote_content\":\"《觀滄海》reference_book_ids\":[7063036839686310916]}],\"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5,\"start_container_index\":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71},\"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5,\"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69},\"quote_content\":\"《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67090248478231593,7220723706077645824,6867361770747464712,7225560267168418874]}],\"1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4,\"start_container_index\":1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67090248478231593,7220723706077645824,6867361770747464712,7225560267168418874]}],\"2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3,\"start_container_index\":2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7},\"quote_content\":\"《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67090248478231593,7220723706077645824,6867361770747464712,7225560267168418874]}],\"7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0,\"start_container_index\":7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6},\"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6.十五小有名

吳敬梓隨父親到贛榆後,開初仍是關在家裏,由廚娘陪伴著讀書,這比先前心情愉快,學習反倒更認真刻苦,讓吳霖起覺得兒子“用力於學,已有初基”,“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程晉芳《文木先生傳》),比從前更顯出不凡的稟賦和才氣。不過,他不是一門心思死讀,不時尋機瀏覽一下當地的山海風情,有時還隨父親參加當地名士聚會。他畢竟出生大戶人家,沾染些“家本膏華,性耽揮霍”(《贛榆誌》)的習氣,養成一種率性豁達態度,言行舉止不由自主讓人感到是個不拘一格的小才子。

吳霖起父子在贛榆的住處,是縣衙給安頓的一處民宅,位置比較偏僻,周圍三五戶人家。荒蕪的園子長滿齊人高雜草,吳敬梓甚至得蹺腳方能看向遠方。在這個僻靜的住所,大多時間隻有廚娘香兒和吳敬梓為伴。

廚娘香兒快要四十歲了,比吳敬梓的嗣父小三四歲。在全椒探花府時,曾服侍過吳霖起患病的妻子金氏好幾年,吳家一直很看重她。金氏辭世後,吳霖起打算讓她接著侍候突然得病的父親吳旦。香兒不從,說,我服侍太太那麼多年,不該再服侍老太爺了,吳府又不隻我一個下人,按理我該接著伺候老爺您的,您到贛榆上任,身邊半個照應的人沒有,倒有個拖累你的敏兒。你們父子心性,我都曉得。沒有我這伺候太太多年的熟人去當廚娘,你爺倆日子沒法過!

吳霖起心下本意也是如此,隻是礙於別人閑話而沒好說出口,香兒自己心甘情願一說,又是當大家麵說的,真就如願以償了。到了贛榆不多日子,吳敬梓已離不了廚娘的關照。每當廚娘疼他時,他都不由想到給過他許多疼愛但都再也不得一見的奶娘、洗衣娘和嗣娘。他覺得,廚娘待他和嗣父,勝似死去的嗣娘。

濱海小縣城因新教諭吳霖起的到來,產生了不小轟動。首先是贛榆的各界紳士,紛紛拜會來自全椒探花府的名門之後,有的設宴相聚,有的賦詩書聯相贈,還有的幹脆把自家孩子領上讓教諭指點。

新知縣見吳霖起人氣日增且逐漸忙碌起來,心中升起絲絲縷縷妒意,便找出呈他許久的履職請示重新看過,並當麵指教說,贛榆自地震以來,學舍毀壞嚴重,此為興教複學之最大難處。我個新任知縣,刮地三尺也籌不出繕銀來。因之你眼下最要緊之事,則在想方設法與淮安知府和學正周旋打點,催請興學銀兩下撥。

吳霖起心中,知縣的話就是鞭子。好馬不用揚鞭自奮蹄,何況已有鞭子揚起了。新官上任都需三把火,吳霖起哪能不賣命奔騰。

麵對破敗的學宮,新教諭如麵對了不遠處的海,心潮湧動。斷壁殘瓦在遠遠刮來的蕭瑟海風中發愁,四周門窗已不能遮風擋雨。因學宮多年不能使用,本地教書先生大多到外地謀生,隻剩老弱病殘還在苦熬維持,也終難正常複學。縣城如此,鄉下更不堪言。教諭聽不到讀書聲,那算什麼教諭?但他著實發愁,縣太爺都沒辦法,一個候補多年才補成的新任教諭如何有法。

回到家裏,吳霖起愁眉難展,愛子讀書情況一時又無心查問。廚娘香兒和兒子反倒來關心他。廚娘說,敏兒書讀得好好的,也不添亂,莫不是我飯菜伺候得不好,惹老爺不高興?

吳敬梓則說,廚娘說的是實話,父親隻管出題考我,這些天的功課我都讀得滾瓜如流!

吳霖起歎道,知縣大人催我向知府要錢修學宮,他知縣都要不來,我個教諭哪裏要得來?我是被縣太爺考得啞口無言,哪裏是對你們有氣!

他嘴上如此說,心裏還想,自己身為教諭,竟然連愛子也沒學堂可入,鎖在家裏讓廚娘看著。一件事,竟苦了全家人,我豈不是廢物?

自幼拿錢不當回事兒的吳敬梓一拍腦袋安慰父親說,這有何難!我爺已不能主事,吳家銀錢不比一個小小窮縣少。父親說個數目,叫管家立馬送來他敢不送?用不著磕頭作揖跪求什麼知縣知府的!

吳霖起固然沒把站著說話不知腰疼的兒子的話當真,但兒子的話卻讓他心裏舒服許多,也亮堂了不少。那些請酒贈詩望愛子成龍的諸多鄉紳們,不都有錢嗎?向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求他們捐些款,再打點知府學政下撥些,如不夠,便如敏兒所說,再從自家拿些,不就成了嗎?這時他想起,敏兒的說法,祖上也這樣辦過的。族祖吳國縉就曾自家出資修繕江寧府學。如今輪到我這當教諭的了,難道就不行嗎?

於是吳霖起叫廚娘香兒做了一餐酒飯,也沒再考兒子背書,反倒敬香兒和敏兒酒說,謝你們幫了我大忙!

一個殘缺的家,在天涯海角,竟男女老少三人共同幹了一次杯,雖有違常倫,卻意味非凡。

第二天吳霖起又找曾同他套過近乎的縣衙吳師爺討教。師爺說,教諭初來乍到有所不知,去淮安府的事雖是知縣口授與你,也不是你可隨便去得的。你到了淮安府就會知道,知府和學政隻能和知縣說話,斷不會與你我這等下官對話。你去了即便是極為重要的公事,人家也未必會待見你,要想穩妥最好還是手裏持著知縣的書帖,此外還不可手中無禮,無禮便如車軸無油,轉不動!

吳霖起聽罷不解道,這樣說來我要準備銀錢奉上,事情方得議?可這銀錢從何而來?

師爺笑答,銀錢當然由你想辦法。辦法有許多,揀有力的辦就是了,但切不可忽視這禮數。前任教諭便不曉得這道理,最後一事無成。先生萬不可學他!

吳霖起聽罷眉頭緊皺,心下嘀咕,這世道皆因有許多師爺這等人暗中作祟,才搞得朝廷大小事情走了樣子。吾既不諳此道,便不按此道行事。莫不如就按兒子所說去辦,寧可損失錢財,省得彎腰求人。

吳霖起一麵從知縣那裏討了送給知府和學政的信劄,一麵寫信給探花府管家,然後才隻身前往淮安府送上請銀公函和知縣信劄。等了些時日沒絲毫音信,便返回贛榆家裏。又等了多日,還是沒有知府那邊音信,倒是全椒家裏的一千兩現銀到了。吳霖起本已做好家那邊不聽他招呼的準備,一見現銀不由感慨,如果不是補了個教諭官職,即便在家,自己的話也不會有人照辦的,可見官職之重要,自己定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才候補到的卑職,幹出點兒名堂,也好積累升職的成績。於是不等知府那裏有動靜,吳霖起這邊就起早貪黑用自家的錢和自己出麵弄到的捐款動工了。

匆匆地過了一年半有餘,在父親日夜的忙碌中,小小的贛榆縣城已讓吳敬梓在讀書之餘跑熟了。深秋一天,他與當地幾個剛結識的夥伴到海邊的海頭鎮去玩。海頭鎮緊挨著龍王河入海處的朱篷口。這裏海天連成一片,水草茂盛,雁起鴻落,景象乃異常壯美。海灘的高崗有座徐福廟,吳敬梓聽說廟裏留有不少文人墨客題詩,便特意到廟上看看。徐福廟實際上是一處道觀,規模不大,但院內鬆柏卻古老蒼勁,可見年頭不短。進了正殿,吳敬梓見正中塑有一尊頭戴高山冠、身著禪衣的徐福塑像。吳敬梓進了香,又去瞅兩邊屋柱上的聯對。有一副是“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下麵落款為唐·李白。又一副“徐福藥就仙骨成,雲海茫茫但延佇”,落款為宋·李芬。大殿兩頭還塑有蓬萊仙境一類漂洋過海人物圖景。

先人遺墨氣勢非凡,令吳敬梓叫絕。看了這些,他們又跑到朱蓬口。當年徐福帶了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就是從這朱蓬口出海。這兒有個碼頭,泊了幾隻高頭海船,另泊有幾隻方頭平底漁船。赤腳漁民船上船下忙著,一股股魚蝦的腥鮮氣撲鼻而來。碼頭上擺著不少魚攤兒,大筐小籮裝的都是海鮮。敬梓第一次見這麼多奇怪形狀的魚蝦蛤蟹,看得不時駐足,樂而忘返,直到天黑才跋涉返家。

又一年多過去,贛榆的學宮經吳霖起督修基本恢複。這是全縣地震十餘年後修複的最大公共設施。吳霖起重新操持,把移居外地的塾師請回十多人,學宮便正式複學了。贛榆的學子和家長們無不奔走相告,如今邊疆小縣又有學宮可以複學了。

吳敬梓終於迎來了進學堂讀書的日子。

學宮竣工那天,淮安府學政來到贛榆,在知縣陪同下,把新修複的學宮視察一遍,然後當然是一番稱讚。但所有讚美之詞都是對知縣而言,什麼盡心竭力,什麼勤政興學等等。學政離開贛榆後,知縣大人方才找來吳霖起,盤問學宮修繕詳情。吳霖起把前後經過和所有花費細細稟明。總的情況是,他用自家銀兩墊付三分之一,聯絡各界人士捐獻三分之一,餘下尚欠三分之一無著落。知縣聽後問他遺留問題做何打算。吳霖起說,但求上邊能將所欠三分之一和所墊三分之一撥付即可。知縣說,上麵能把所欠部分如數撥給已屬大幸,其他難啦!

其實上麵此前已將繕款撥到贛榆,數量相當於實用款的三分之二,是可以抵還吳霖起自家墊款的。可這個書呆子教諭不知這底細,也不懂打點頂頭上司,白白搭了上千兩銀子反倒惹上司不悅。

得以入學的吳敬梓卻快活無比。塾師得知他是教諭吳霖起的愛子,對其關愛有加。吳敬梓在學社裏的功底是數一數二的,幾乎每天都得到先生稱讚,所以心情和學業都勝似在老家時候,吳霖起也因此格外高興,對兒子更加喜愛。

這天休課,吳敬梓的同窗夥伴約他一同去海晏樓觀海。他們不知縣衙也要在那裏宴請為學宮修繕捐款的各方紳士名流,連學社的先生們也請了去。

縣衙的宴請是在下午,吳敬梓他們是早上去的。海晏樓臨海的一排窗扉敞開著,直麵壯闊海景。

吳敬梓與幾個同學登上海晏樓,向大海極目遠望。一碧萬頃的大海遠接天際,遠天白帆點點,卻看不出是遠行的船還是遠行歸來的船。遠處的海島卻清晰如畫中之畫。

再看樓裏,牆壁上留有許多題詩,每一首都書法各異。吳敬梓在一首最顯氣勢的題詩前佇立半晌,悄吟了兩句,“萬派鱗鱗湧,千帆葉葉浮”,連連說妙。海潮在他稱妙聲中推起雄渾的波瀾,排排湧浪翻起滾滾白沫向海灘卷來。吳敬梓胸中忽然蹦跳出一群詩的精靈,驅使他不由自主抓起桌上的筆墨,在身邊空白牆上揮手題了一首五言律詩:

浩蕩天無極,潮聲動地來。

鵬溟流隴域,蜃市作樓台。

齊魯金泥沒,乾坤玉闕開。

少年多意氣,高閣坐銜杯。

吳敬梓敢在牆上題詩,幾個同學並不見怪,在沒見過大世麵的邊疆小縣少年們眼中,教諭爺的兒子是有資格在牆上題詩的。不知底細的茶客們紛紛圍上來,吟的吟,評的評,七嘴八舌多是叫好聲。

叫好聲此起彼落,驚動樓主跑來大聲嗬斥,你是誰家窮娃子,買不起紙墨跑我這兒來練字!隨從便找來抹布要擦。圍觀的人七嘴八舌說,如此好詩,為啥要擦?即便不是好詩,也越擦越黑不是?

樓主無奈,問吳敬梓是誰家淘氣小子。吳敬梓同伴搶話替他答,這是縣府教諭吳大人的少爺!他家祖上出過四個進士,我們老師說沒準兒他會成為狀元呢,他題詩是給海晏樓添彩!

樓主一聽也有道理,忙對吳敬梓說,請教諭家少爺在詩下落上大名,到時我也好向知縣大人稟明,如大人責怪,就隻好請教諭大人說話了!

原來這空白牆壁及筆墨,是給下午縣衙宴會備下的。吳敬梓想,教諭父親是知縣最該謝的,題了詩他也不會怎樣。於是揮筆落下“全椒吳敬梓”五字。

晚上吳霖起回到家裏,進屋就叫醒已熟睡的兒子,不住誇讚他有出息。廚娘香兒一時懵懂,問是咋啦。

吳霖起告訴廚娘香兒,敏兒在海晏樓題詩,被知縣大人和一群紳士名流大加誇獎,好給吳家長臉!

吳敬梓在海晏樓題詩,學宮裏的師生都知道了,那詩已被先生抄來講給學生背誦,一時在贛榆傳為佳話。吳敬梓小小年紀因之小有詩名,這並不奇怪。中國古代文人能夠遠行到海邊的著實不多,全國流傳的寫海名篇也少有,多被人知的不過唐太宗李世民的《春日望海》:“拂曉雲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曹操的《觀滄海》及木華的《海賦》等等。而十五歲少年吳敬梓,第一次麵對大海便寫出頗具氣勢的《觀海》(見《文木山房集》卷二),該詩是傳主生平第一首詩,排在詩集的第一篇。以後他每心血來潮都喜歡用詩作來抒發,還得意誑稱過是六朝詩人沈約作品(即其族兄吳檠詩句“賦詩詐人稱沈約”所言),竟博得孤陋寡聞的人大加讚美。可見後來成為偉大小說家的吳敬梓,其文學天賦是非常全麵的,他成年後還著有《詩說》專著,不過最終是以一部小說傳世揚名罷了。

吳敬梓十五歲那年,還有一件弈棋的事,使他在贛榆的名氣更加響亮。

贛榆縣一些愛弈者,常常爭強好勝,把棋局擺在大街上賭高下。有個街頭棋王聽說教諭之子吳敬梓棋藝不凡,有天便在他散學路上攔住要下一局。

吳敬梓笑問,你們這兒圍棋放街頭下?

有人告訴他,要和他下棋這人姓王,老贏不輸,人稱草頭棋王。他與人賭棋,別人是輸一賠一,他是輸一賠三。

吳敬梓問道,他賠過三嗎?

那人說,他沒輸過!

吳敬梓不信便反問,沒輸過?!

草頭棋王見吳敬梓少年模樣,應聲道,敢賭一局?

吳敬梓隻是好奇,並不想賭,因祖父和父親都嚴禁他用棋藝參賭,便客氣說,不敢,家父有訓,不許賭!

有人攛掇說,你倆不是賭,算切磋棋藝。若吳少爺贏了,你叫他聲師傅。若你贏了,吳少爺叫你一聲老師怎樣?

草頭棋王豁達,說,俺輸了,我叫他三聲老師!

圍觀的人興致勃勃推吳敬梓上,邊推邊說這不是賭,是切磋。

吳敬梓隻好放下書褡摸起棋子。最後結局竟真是草頭棋王輸了,圍觀的人一陣歡呼起哄,讓草頭棋王向少年吳敬梓鞠躬叫老師。草頭棋王阿Q似的,心裏不肯,嘴上又不好食言,便老師麵對學生那樣坐下,對站著的吳敬梓說,你爸是教諭,是你老師,是我太師!

大家又起哄,賴皮!和教諭家的少爺耍賴皮!

草頭棋王辯解,教諭是他老師,是我太師,不就等於我是他學生,他是我老師嗎?

大家非讓草頭棋王直接稱呼吳敬梓老師不可,尷尬之間,吳敬梓卻意外給草頭棋王深鞠一躬說,這位先生既兌現了諾言,又兌現得十分智慧,讓我受益匪淺,他是我老師!說罷飛跑而去,引起身後一片叫好,使得贛榆小縣許多人知其美名。

後來父親對兒子這種名氣不敢再加讚美了,反而多次批評。比如對贛榆縣城那個人稱侖超人的開頭巾店老頭子,父子倆看法就極相左。那是個有學問的怪人,常與縣衙的師爺、典吏等人辯論一些事物,誰也辯不過他。吳敬梓很敬佩並非常願意和他接近,父親卻十分反對,教訓兒子不可受這種人影響,認為他那都是些奇談怪論,想事舉業的人萬不能聽他那一套。他嗜讀了些詩書就自命不凡,雖確有點兒奇才,可都不會有大出息,成不了大氣候。吳敬梓極力與父親爭辯,認為這種人的學問也不可輕慢。吳霖起怒道,即便他把世上所有的學問全記下,考不取功名那算什麼?!

因此,吳霖起特意把兒子關在家裏數日,徹底進行了一番國家科舉考試製度教育,讓他早點兒懂得,科舉考試有數不盡的關口,許多佼佼者使出渾身解數都難圓其夢,不全心全意根本無望。

7.嚴酷科舉製

吳敬梓盡管年少氣盛,才高自負,聽過父親三番五次對他進行科考製度的詳細教育,還是大為吃驚,原來這般繁瑣!這多關卡!吳家祖上出過的四位進士,其中還有顯赫的探花和榜眼,他們付出的心血,怕是要千車載,萬船裝的吧?!

史書記載,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製,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製,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大業二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製度,這是中國曆史上極為重要、影響也極其深遠的大事。科舉製開設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同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六〇七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為初唐培養了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科舉製度創建之初,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為公效力機會,無疑是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及世界都有深遠影響。應該說,科舉製的創立是封建選官製度的一大進步:打破了世家貴族壟斷仕途的一統局麵,起到抑製門閥的積極作用;擴大了官吏人才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係起來,提高了官員隊伍的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裏,加強了人才的全局調配使用。因此才得以曆朝沿用。唐宋的許多大官、名士、文豪如蘇東坡等,都是科舉出仕的。但是,到了科舉最盛的明清,尤其封建社會之末的晚清,西方世界的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等已空前繁榮發展,並用於強國興邦了,中國還不把科技,尤其小說等藝術著作當回事,不讓讀書人讀,也不讓官宦們讀,隻視為不官不宦的無聊書生寫給平民百姓消愁解悶的下流讀物。百姓越是歡迎的,反被朝廷當雜耍或邪說禁止。到了吳敬梓的壯年時期,科舉雖仍興盛但已沒落,逐漸使得“文人有厄”了,其有厄的狀況,讀讀《儒林外史》便可窺一斑。那時,小說這一極具生命力的新生文體已漸呈繁榮局麵,朝廷卻還光靠僵死害人的八股文章為準繩考官,其他新學問尤其小說等仍不屑掛齒。當官的,上至皇上,下至案頭小吏,都可為詩為詞為賦為文,小說仍如上不了戶口的私生子,低人數等地私下活著。待小說在發達國家上了大雅之堂,當學問,立獎項,競賽著提倡了,我們中國仍把小說連同火車、電燈等等劃時代的發明沒當回事兒。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推翻了帝製,中國人知道了科學、民主和現代化的說法,小說這個私生子才算有了戶口,而且可以在學校當學問當課程講了。

據史料介紹,清代的科舉製源於宋代。宋代曾置提舉學事司,掌一路州縣之學政,並巡察所部儒師之優劣、士子之勤惰。明代除在各省設置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外,還分設各種道員,其中有一種以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校的道員,稱提學道,一般由京朝官兼任。這種製度在清代繼續沿用,雍正後統稱“欽命提督某省學政”,一般稱“學政”。學政多由朝廷在翰林院、詹事府官員中選任,由其他京官選任者也帶翰林院編修或檢討銜。由於學政還兼有在派往省份考試武生的職責,因而又加提督銜。清代的學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鄉試之年的八月簡放,其基本任務有三個:第一是主持“院試”,錄取各府、州、縣學的生員;第二是主持各地檢驗生員學業的“歲考”;第三是主持作為鄉試預備考試的“科考”。學政係朝廷使節,不受督撫節製,地位很高。

科舉製度中生員、舉人和進士三個係列的考試程序如下:

生員(秀才)係列的考試。

童生考取生員須經本縣、本府(或本直隸州、廳)和學政的三級考試:

1.縣試。縣試由州縣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縣衙署的禮房報名,填寫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歿、已仕、未仕之履曆;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結,或出具本縣廩生的保結,保其身家清白,不屬於優倡隸皂之子孫,以及沒有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後方準應考。縣試一般共考五場,每日一場,黎明前點名入場,即日交卷。第一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題目、詩、文的寫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數限製。第一場錄取者準應府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縣試第一者稱縣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2.府試。府試由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參加縣試者,可於府試前補試一場,亦可參加府試。其他報名、具保、場次、考試內容等與縣試相同。第一場錄取者即準應院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府試第一名稱府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3.院試由學政主持。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兩次巡回各地,稱按臨,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與此同時,進行童生的院試。因故未參加府試以及縣試、府試均未參加者,均可經補考後參加院試。院試報名、結保、考試內容等與縣、府試同,唯正場之前加試經古一場,考試解經、史論、詩賦等。院試場規較嚴。入場由學政親自點名,認保、派保的廩生排立學政座旁,如有冒考、頂替者,查出究辦;此外互保的五名童生還須互相覺察,如有容隱包庇,五人連坐。考生入場攜帶考籃,內裝筆墨食物。為防止夾帶,要進行嚴格的搜檢,甚至要解發、袒衣,連鞋襪、文具也要檢查,不許攜帶片紙隻字進入考場。點名入場後,考場即封門,禁止出入。為防止考官徇情,試卷彌封糊名。院試錄取的新生須填寫親供,書年齡、籍貫、三代以及身高相貌特點,由各州縣學官出具印結,彙報學政。學政於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禮,然後分撥縣、州、府學學習。留縣者稱縣學生員,撥府者稱府學生員。各府、州、縣奉到學政發下的新生名單後,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頂藍袍,齊集官署大堂設宴簪花;然後在府、州、縣官的帶領下,前往孔廟謁聖,再至學宮拜謁本學學官。此後即開始入學學習。

學政按臨各地,除主持童生入學考試外,還負有整頓學風、檢察生員品行和考察生員學業等責任。為此,他還須主持以下活動:

1.觀風、謁廟和放告。學政按臨一地後,往往首先擬出經解、策、論、詩、賦等題目,令生員和童生選作,有時也就近到書院考試生童。這些活動旨在考察各地文化風俗,稱觀風。院試進行之前一日,學政著朝服謁文廟,在大成殿階下行三跪九叩禮;禮畢升明倫堂,由學官宣讀朝廷頒布的旨在規範士子品行的《臥碑文》和《聖諭廣訓》,諸生肅立環聽;此後,由生員掣簽講書,各講四書一章。講書結束後,根據察訪結果對品行學業優劣生員當眾予以獎罰;然後查看文廟圍牆,倘有破損,即令修理。謁文廟後學政回府州縣官署放告,即準人民申訴冤屈,控告不法文武生員、貢生、監生。控狀無關學校者不予受理,交當地知府處理。貢生、監生和文武生員犯法,其情節輕者懲戒,重者斥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