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3 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長子繼位。

7 月19 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 月15 日,奏準裁撤湘軍25000 人。

10 月,行轅移駐安陵。

11 月,奏準停征厘舍、畝捐。

12 月,主持修複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 年 (同治四年)55 歲,1 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 首,編《鳴原堂論文》。

3 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 收養八百孤寒子弟,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

5 月26 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撚。

6 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 卷,交金陵書局出版。

6 月18 日,北上剿撚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

9 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

10 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

12 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製營規。

1866 年 (同治5 年)56 歲,3 月,由徐州赴濟寧,沿途謁孟、孔、曾諸聖墓。

9 月24 日,撚軍突破防線,進入山東。連續2 次請假,在營調營。

10 月,奏陳:剿撚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

12 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 年 (同治6 年)57 歲,3 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 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製大增。

6 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 年 (同治7 年)58 歲,4 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

5 月31 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總局。

8 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

9 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

12 月,抵京師,覲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 年 (同治8 年)59 歲,2 月27 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 月,奏請按湘軍製改造直隸練軍。

8 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 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

12 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注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 多作塵牘, 為之一清。”

1870 年 (同治九年)60 歲,4 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準病假一月。

5 月續假一月。

6 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

7 月11 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

23 日,法國公使羅淑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

24 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

8 月,奏陳:本案凶犯已拿獲九名,惟羅淑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

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

9 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

10 月17 日,起程南下。

11 月3 日,六十大壽,禦賜“勳高柱石”匾額。

24 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 年 (同治十年)61 歲,8 月19 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

9 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

11 月抵上海,23 日在滬設宴慶祝61 歲生日。

1872 年 (同治11 年)62 歲,2 月27 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 月1 日,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3 月12 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

6 月25 日,靈柩運抵長沙。

7 月19 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1873 年12 月13 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