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惡仗在即,營中的很多將士們都反對曾國藩納妾。但是,主帥決定的事,即使有人反對,也是沒用的,誰讓曾國藩是主帥呢?

得知主帥要納妾以後,上門牽線搭橋的人絡繹不絕。可是,忙乎了大半天,曾國藩一個也沒看上,不是嫌人家太肥,就是嫌人家刁蠻、嬌貴,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可心的人,溫柔嫻靜,又知書達理。可是這位名喚陳春燕的女子卻是個薄命的人,嫁給曾國藩一年後,得了肺結核吐血死了。

春燕死了以後,曾國藩還時常想念這位性格溫順讓自己心動的女子。由於曾國藩當時已經四五十歲了,再加上自己又有病在身,他也就打消了再納妾的念頭,從此以後一心隻撲在了工作上。

而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在湖南老家默默地為曾家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直到死去。曾國藩死後,家人把他與歐陽夫人一起合葬在了湘西平塘伏龍山。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

經常逛書店的人一定特別熟悉一本書,那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在他繁瑣崢嶸的一生當中,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處理一些大事。可是,曾國藩卻從來沒有忽略過對自己家屬和子女的教育。

曾國藩的這一個好習慣估計應該和他的爺爺分不開,因為在本書裏我們已經介紹過,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為了讓自己的後人有出息,十分重視後代的教育。

曾玉屏出身小地主階層,由於經濟原因,他並沒有完全擺脫耕種勞作。為了教育後人不忘本,曾玉屏將自己的發家經驗總結成了“八字,三不信”。

其中,這8 個字分別為:考、寶、早、掃、書、蔬、魚和豬。這三不信是指: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醫藥。

這後“三不”,大家估計還能看出是指不信僧人、迷信和醫藥的意思,而前八字,讓人看了卻一頭霧水。下麵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曾玉屏所總結出來的這8 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考,其實就是指要記得虔誠地祭祀祖先;寶,是指要注重和鄰裏之間的和睦相處;早,就是指每天早早地起床;掃,是指打掃房屋和院落;書,很顯然一定是指要多讀書,多積累學問了;蔬,就是指要學會自己種菜;魚,就是說要注重養魚;豬,肯定是要注重養豬了。

從曾玉屏的這八字家訓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曾家在曾國藩以前都是比較注重勞動和生產活動的。怪不得,曾國藩後來做了一品大員卻依然保持著農夫的氣質。

曾國藩算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要是換了別人,做了大官以後,誰還會教導自己家的孩子要懂得養豬、養魚,種菜等農活呢?可曾國藩就偏偏喜歡這些活計,他在北京複習考試的時候還時常托人從老家帶鹹菜吃呢。

曾國藩成家以後,經常給妻子和女兒們布置家庭作業,她們的作業內容就是每人每個月要縫製幾雙布鞋,曾國藩有時常抽樣檢查。

看來曾國藩對家人的教育也是相當費心的,其中最費心的一定是教育兒子了,因為曾家的兒子將來一定要做大事的嘛!

曾國藩對兒子的教育非常重視。雖然他常年在外打仗,兩個兒子大多時間都要和媽媽一起生活,但是曾國藩並沒有因為地域的問題放鬆對兒子們的教導,曾國藩經常往家裏寄信教育兒子們。

後來人們把曾國藩寄的家書編成了《曾國藩家書》,也就是我們現在一直賣得很火的一本書。

人們之所以爭相購買《曾國藩家書》,主要是因為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不僅細致入微而且非常行之有效。大家都想通過學習曾國藩的教子方式,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一代大家。

曾國藩家書總共有1000 多封,保存到現在的隻有330 多封,經後人整理以後,把它們分為了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等10 大類。

其中人們最為關心的就是勸學類和修身類。

在勸學類中,曾國藩指出,做學問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一個人讀書做學問,首先要以明理為目標,不要以升官發財為目的,不然,一個人的內心就會太過功利,就不能靜下心來做學問。

其次,曾國藩指出,讀書學習要有方法。如果學習不用方法,那麼一個人就很難在某個領域得到突破。

再次,曾國藩指出,學習要有誌向、有恒心,能吃苦。

曾國藩還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做主,不與天命相幹涉。”

這就跟他爺爺的遺訓不迷信是一致的。曾國藩這麼說的目的也主要是告誡兒子們,不要因為做學問沒有太大的收獲就怨天尤人,就對學習失去信心。

當然曾國藩不僅是這麼教育兒子的,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所以曾國藩在家庭教育方麵應該算是做得比較到位的,他的兩個兒子在他的教育下後來都成了大家。

在修身類中,曾國藩指出首先做人一定要謙和、要謹慎,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兒成就或是出身就在別人麵前表現出一副很優越的樣子,這樣很可能會招來麻煩。

曾國藩的大兒子曾紀澤從小在北京長大,由於當時,曾國藩正受到道光帝的賞識,經常升官,所以曾紀澤就染上了一些紈絝子弟的習性。曾國藩發現以後就給妻子寫了一封信,說:“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

望夫人教訓兒孫婦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餘心大慰矣。”

其次,曾國藩指出,在生活上一定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浮誇。他說:“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勤勞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此外,曾國藩的家書行文自由,語言平和中肯,非常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

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不僅他的兩個兒子後來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曾家後來的人才也層出不窮,比如,曾國藩的孫子曾廣鈞後來成了著名的詩人,曾孫子曾寶蓀、曾約農也分別成為了教育家和學者。

由此看來,曾國藩在家庭教育方麵也的確有兩把刷子,《曾國藩家書》更是非常值得一看。

從曾國藩給家裏寫的這麼多封信當中,我們猜想,曾國藩一定很喜歡寫字。

而且事實上,曾國藩在毛筆書法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

曾國藩的書法

曾國藩的一生,雖然有很多時間不能自己自由支配,但是他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練字,他在教導兒子“讀書之法”時指出,做學問就要“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其中,“寫”也就是練字,也就是指書法。

曾國藩不僅注重教導兒子練書法,他自己也常常練習書法。曾國藩不僅在寫奏折的時候,寫字十分用功,就連他平時寫日記的時候,或是往家裏寫信的時候,都是用楷體或是用行書來練字的。

由此看來,如果沒有曾國藩幾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和毅力,曾國藩不一定能夠練得一手好字。看來,書法在於勤練,沒有勤奮打下基本功,一個人想要在書法方麵有所成就,應該說是很難的。

曾國藩的書法正是得益於他的勤練,但是,練習書法不僅要勤下工夫,還要方法得當。正如曾國藩在教育子女時所說的那樣,做學問首先要講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對,那麼你就可能會做很多無用功。曾國藩在回憶自己練習書法時說:“因餘作字不專師一家,終無所成。”雖然,曾國藩在小時候練書法時走了一些彎路,但是,曾國藩的書法並非如他自己所說的“無所成”。

事實上,曾國藩的書法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筆畫沉著有力,運筆揮灑自如,起筆雄奇有力,收筆淡遠自然,用筆嚴謹規範,又不失活潑,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曾國藩指出,想要練好書法,首先要學會拿筆,他說:“作字大約握筆宜高,能握於管頂者上,握至管頂之下寸許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許者亦尚可習,若握近毫根,則雖寫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斷不能寫好字。”“學用筆,須多看古人墨跡。”

當然隻學會了用筆,還要學會結體,所謂結體就是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曾國藩指出:“學結體,須用油紙摹古帖。”曾國藩練習書法時,最初用的就是這種方法,當然也是最傳統的練習毛筆字的方法。

但是,要想在書法方麵有所成就,光學會用筆和結體還是遠遠不夠的。曾國藩指出,我們還需把古人結體的方法與自己的實踐相結合,用他的話說就是:“作字之道,點如珠,畫如玉,體如鷹,勢如龍,四者缺一不可。體者,一字之結構也;勢者,數字、數行之機勢也。”

同時曾國藩還指出:“作字之道,剛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餘既奉歐陽率更、李北海、黃山穀三家以為剛健之宗,又當參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為成體之書。”

看來書法一旦和實踐結合以後,很快就可以體現出個人的特點。就拿曾國藩來說,從性格上來分析,曾國藩是一個個性穩重、心思巧妙的人,而他的字則是“剛健”和“婀娜”的統一體。這剛好和曾國藩的品性相匹配,真是字如其人。

此外,曾國藩在書法方麵還非常注重墨色,他在教曾紀澤書法時說:“以後作字,須講究墨色。古來書家,無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種神光活色,浮於紙上,固由臨池之勤、染瀚之多所致,亦緣於墨之新舊濃淡,用墨之輕重疾徐,皆有精意運乎其間,故能使光氣常新也。”

最後,曾國藩認為,要想在書法方麵有所成就,隻有勤奮練習一條路可走。

他曾告誡子弟:“習字須有恒,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會經受一段“手愈掘,字愈醜,意興愈低”

的折磨,但是,隻有堅持下去,“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看來,學習書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如果你有興趣的話,現在就開始學著曾國藩臨摹字帖,然後,按著曾國藩的指導循序漸進,那麼最後你的書法一定會取得一定的突破。

曾國藩的文學成就

雖然打仗占據了曾國藩大半的時間,但是,在曾國藩的骨子裏,他更希望人們把他當做一個文人來看待。因為在他看來,一個人隻有在文學方麵有所建樹,才能稱之為文人,否則,他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讀書人。

所以,曾國藩的一生都十分重視做學問,哪怕是帶兵打仗,他都不忘時時讀書做學問,曾國藩一生寫了許多著作,例如:《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曾國藩日記》《奏議》《曾國藩家書》《家調》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為學之道》《五箴》《挺經》《冰鑒》等。

其中,《曾國藩日記》和《曾國藩家書》大都是曾國藩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寫的。

這兩本書真實地記載了曾國藩思想發展變化的過程和曾國藩與家人之間相互溝通的內容,因此它們就成了現代學者們研究曾國藩和清末曆史的重要依據。

《曾國藩日記》記載了曾國藩做學問所經曆的過程,它對研究曾國藩的文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曾國藩家書》主要記載了曾國藩在打仗過程中與家人的書信來往,其中牽涉到的方方麵麵我們已經在前文講得很清楚。

著名學者唐浩明曾稱讚說:這本書是一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是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曆,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

由此看來,它的收藏價值和學習價值都非常高。

此外,曾國藩的著作《挺經》和《冰鑒》也分別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備受人們的關注。

《挺經》也是曾國藩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完成的,有人說它是曾國藩的壓案之作,看來這是一本非比尋常的著作。

曾國藩在這本書裏,闡述了自己幾經沉浮之後總結出來的為官之道,後人常說的一句話:“為官要學曾國藩”,就應該是從這本書裏總結出來的。

那麼,《挺經》這本書的名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翻閱了一些資料以後,筆者發現,“挺”就是指用精神來克服困難的意思,《挺經》一書從字麵意思上講也就是克服精神困難的經典著作。

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曾稱讚《挺經》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

後人更是把他視為做官的指導手冊,對之趨之若鶩。

曾國藩的《冰鑒》則是一本相術書,《冰鑒》意思是以冰為鏡,能察秋毫的意思。

曾國藩在這本書中闡述了他的看相理論。

《冰鑒》全本書短小精悍,卻句句經典,對人本質的把握非常精準,是每一個學習相術的人的必讀之書。

曾國藩的這些著作不僅從內容上講具有很高的價值,而且從文字表述上來講也很具有文采。

除此之外,曾國藩在詩歌和散文方麵也有很高的素養,以至於近代的一些曆史學者曾把曾國藩稱作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