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最終懷揣著失落、痛苦和絕望離開了大清,離開了他奮鬥了一生的官場。

但是曾國藩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和對後來社會的影響,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中斷。

他可以說是一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但他卻不是一個故步自封的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都把他稱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

他崇尚孔孟之道,酷愛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曾國藩並沒有因此而像當時清朝的頑固派那樣認為,孔孟之道是全能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最好的。他認為,洋人侵略中國的行為雖然可惡,但是,他們身上的確有很多值得中國人學習的地方。他們之所以能夠開著軍艦跑到中國的地盤上來公然地挑釁中國的尊嚴和主權完整,是因為他們身後有強大的軍隊、武器和科學技術。

中國隻要在這三個方麵落後於洋人,那麼中國人就隻能“落後就得挨打”。

除非中國人能夠放棄自己心中原有的“天朝大國”的思想,低下頭踏踏實實地向洋人學習製造武器和軍艦的各種科學技術,中國才有可能有朝一日繼續抬起頭來揚眉吐氣。

曾國藩的思想是正確的,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曾國藩為什麼能夠在當時複雜的社會背景下崛起呢?不就是因為他有湘軍強大的軍隊做後盾嗎?如果沒有湘軍,道光帝死後,估計曾國藩也就是一個不得誌的文官吧。所以,曾國藩很明白,誰的軍隊多,誰的軍隊強,誰才有可能在爭取奪利的戰爭中獲勝。

隨著洋人的入侵,曾國藩清楚地認識到,兩軍作戰雖然要拚士兵的勇氣和戰鬥力,但是,中國人拿著大刀、長矛,洋人端著洋槍,兩軍上陣,很顯然中國人要吃虧。所以兩軍作戰不僅要靠士兵的力量還得看軍事裝備。

軍事裝備怎樣才能得到提高?可以買外國的先進武器,可以買外國人製造的大炮和軍艦,但是,武器裝備買回來了,麵對這些洋玩意,沒人會用,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曾國藩認為,要想真正地提高中國軍隊的軍事裝備,光靠改進武器是不行的,要有人能夠站出來當老師教導中國的軍隊去使用先進武器,而這些可以充當老師的人從哪裏來?

聘用外國人,這可靠嗎?誰都知道貓教老虎本領,總會留著一手。所以,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最明智的辦法就是選送一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洋人的先進技術,然後,自己回來創新,製作出中國人自己的先進武器,才能最終通過學習洋人的技術,達到超越洋人的目的。

這就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這句話最初雖然不是曾國藩說的,但在曾國藩的思想裏,當時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概念。因此,曾國藩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開山鼻祖。

在曾國藩之後,曾國藩的朋友、學生和幕僚們繼承了曾國藩的這種洋務思想,因此洋務運動之所以能夠展開,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曾國藩的影響。

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的想法是好的,動機是好的。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派出去的那些留學生,在海外學有所成之後,當他們再回到中國以後,他們所要帶動的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

在大清朝腐敗的社會背景下,他們就像是一批進口的豪華轎車,而擁有它們的人卻是個不懂得駕駛它們的老者,以至於它們的主人隻能用繩子拴著它們,拖著它們往前走。

這是多麼可笑滑稽的一幕呀!可是,當時的現狀就是如此,這也是曾國藩的悲哀之處,他不應該僅僅因為自己對君主的忠誠就置中國曆史進程於不顧。不過,曾國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曆史也沒來得及給他機會改正錯誤,等曾國藩發現大清朝真的無藥可治的時候,已經晚了。所以,最終洋務運動並沒能成功地引導中國走向富強, 一點兒都不奇怪。

不過,曾國藩為洋務運動作出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由他倡導建立的中國第一所機械廠、第一所兵工學堂都為中國現代化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而且由曾國藩倡導派出的第一批中國留學生,後來也都成了國家的棟梁,為我國曆史的進步、科技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就有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曾國藩與近代軍事

曾國藩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還體現在他對中國近代軍事的影響上。曾國藩從41 歲開始操練湘軍直到去世,在與湘軍打交道的20 年裏,曾國藩積累了大量的操練兵勇的經驗和帶兵打仗的經驗。

曾國藩的兵法也早已被他的鐵杆粉絲蔣介石捧為至寶,他不僅自己百讀不厭,還常常拿出來和自己的學生們共享。

那麼下麵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曾國藩的兵法。

一、曾國藩練兵很注重士兵們的身體素質。湘軍從初練開始就勤奮操練,湘軍將士每人每天早、晚都要參加操練,以保證強壯的體質。

二、曾國藩很注重加強士兵們的兵法知識。古代兵法、陣法、陣法的布置、兵器的使用等都是士兵們每天的必修課。

三、曾國藩還很注意改善湘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工具。曾國藩練成湘軍以後就命自己的手下多次從外國人手中購買射程遠、命中率高的西洋開花炮。此外,曾國藩在改善湘軍水師艦隊方麵也下了很多的工夫。

在曾國藩的建議下,清政府出資建立了中國第一家造船廠、第一家兵工廠、第一家機械所,同時曾國藩還是中國海軍的創建者。

最初清政府準備通過花重金購買英國阿思本艦隊時,曾國藩以中國的海軍的掌控權應該在中國人手中為理由,說服了清政府退回了阿思本艦隊,粉碎了英國人想通過出賣軍艦的方式掌控中國海軍的夢想,從而為中國海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從上述三點看來,曾國藩做得更多的工作是練兵和製造軍械,曾國藩的這種練兵方式也基本上被後人沿襲了下來。

事實上,曾國藩是一個更注重士兵教育的軍事家,他更傾向於用儒家精神來練兵,他希望通過統一士兵的思想從而提高整體軍隊的戰鬥力。

此外,曾國藩在軍事上注重思想教育還體現在他對付敵軍的作戰方式上,曾國藩帶兵一般都不僅僅是通過人砍人的方式取勝,在更多情況下曾國藩更喜歡通過政治誘降來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與太平軍的作戰過程中,曾國藩曾多次運用政治誘降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其中就包括曾國藩對太平軍的北王韋昌輝的弟弟韋俊的誘降。湘軍最終能從地堡城炸開一處城牆,跟韋俊的功勞也是分不開的。

從上述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之後所出現的兩支最有實力爭取中國政權的軍隊都借鑒了曾國藩大部分的軍事思想,可見曾國藩對中國近代軍事的影響非常深遠。

特別是在曾國藩之後,迅速崛起的李鴻章及其淮軍,幾乎就是曾國藩和湘軍的翻版。不同的是,李鴻章在信仰主義方麵比曾國藩更淡薄罷了。

湘軍和淮軍的私有開創了軍隊隻服從將帥不服從國家的先例,直接導致了民國以後,軍閥割據的局麵,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一段非常混亂的曆史時期。

看來曾國藩對中國近代軍事的影響也是有功、有過。可是,人無完人,我們不能要求哪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要正確地對待他的積極影響,也要客觀地評價他的負麵影響。

畢竟曾國藩所處的曆史時代太特殊,我們隻能把他放在特定的曆史時期來評價,而不能斷章取義。

曾國藩的家庭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雖然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大人物,但是關於曾國藩的家庭生活問題,我們在本書裏僅僅提到過一次,那就是曾國藩在對待自己女兒的婚姻問題上的做法。下麵讓我們一起走進曾國藩的家庭,看看曾經顯赫一時的曾國藩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曾國藩一生有兩個兒子和5 個女兒。雖然曾國藩的子女在他的嚴格教育下,個個都知書達理,但是,曾國藩的女兒們的婚姻生活卻不盡如人意,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她們的父親。

曾國藩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同時他也在用同樣嚴厲的要求來要求他的子女。所幸的是,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在曾國藩的嚴格教育下後來分別成為了著名的外交家和數學家,但是,他的女兒們則成了曾國藩嚴於律己的犧牲品。

曾國藩一生總共養育過6 個女兒,其中有一個女兒早年夭折,所以,曾國藩的女兒有曆史記載的隻剩下5 個。

按理說,以曾國藩後來取得的成就和所任的官職,作為他的女兒應該算是大家閨秀了吧,她們應該可以像電視劇裏的那些大家小姐們任性、頑劣吧?可是,她們在曾國藩的嚴格教導下,身上沒有一點兒大家小姐的傲慢之氣,相反她們個個賢良淑德,即便如此,她們最終都沒能像她們的父親那樣得到一個美滿的婚姻。

曾國藩的大女兒曾紀靜最命苦,她嫁給了曾國藩的湖南老鄉袁芳英的兒子袁秉幀。雖然袁家也是名門世家,可是袁家到了袁秉幀已經開始沒落,就連袁秉幀的工作都是曾國藩給介紹的。

按理說,袁秉幀有曾國藩這樣一個牛氣十足的老丈人應該小心對待自己的老婆。可是他卻恰恰相反,成親以後,袁秉幀不僅不經常回家,還常常在外麵花天酒地、找小姐。

作為他的嶽父,曾國藩對他的行為也很生氣。但是,曾國藩忍了。他認為,既然自己的女兒已經嫁到了袁家,那她就生是袁家的人,死是袁家的鬼,就算丈夫不成器,曾紀靜也不該老往娘家跑。

他還經常教育女兒要學會逆來順受,不要因為丈夫行為不檢點就回到娘家來,而應該回到夫家去照顧公婆。憑當時曾國藩的實力,他絕對有能力讓女兒改嫁或是幹脆住回娘家來,可是他沒有這麼做,為了麵子!

後來,曾紀靜不堪忍受婚後的不幸,29 歲抑鬱而死。

我不知道,如果曾國藩是一個女人,如果他處在曾紀靜的位置上他的人生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落幕;我隻知道,封建倫理道德在曾國藩的思想裏根深蒂固。

而他其他的女兒也不比大女兒幸運多少,她們幾乎也都嫁給了曾國藩政治上的朋友。二女兒曾紀耀遠嫁法國,38 歲抑鬱而終。三女兒、四女兒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

或許這些女兒們的死,讓曾國藩太心痛了,所以才決定把小女兒嫁給了一個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平民百姓,最終,小女兒過得也算幸福。

同曾國藩幸福的婚姻相比,她們無疑都成了父親政治利益的犧牲品。在封建社會女人的命或許生來就沒有太多的人在意,即使像曾國藩這麼牛的人的老婆都很難找到她到底叫什麼名字,而更多的人隻知道她姓歐陽。

曾國藩28 歲考中舉人之後娶了歐陽小姐。那時歐陽小姐正值青春年少,而曾國藩雖說也算年輕體壯,可是,曾國藩從小渾身就得了牛皮癬,試想和這樣的一個人結婚會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可是歐陽小姐還是從了她的夫君。

之後她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地操持起曾家。

曾國藩常年在外帶兵打仗,家裏所有的一切幾乎都是他的老婆在打理,即使如此,男人還是把持不了自己好色的本性。

在曾國藩指揮湘軍打下安慶以後,正準備攻打天京之前,他突然很想納一個小妾。理由很充分,說自己身上的牛皮癬時常發作奇癢難忍,要找一個小妾來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