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經》reference_book_ids\":[69724525204382873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8,\"start_container_index\":10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1},\"quote_content\":\"《曾國藩家書》reference_book_ids\":[6989852302794312711,7077483469609126920,7267077380856876066,7084161014274460702,7143553162606054431]}],\"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0,\"start_container_index\":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曾文正公家書》reference_book_ids\":[6857717243317324814,703842397141021801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幕後黑手

在回江寧的路上,曾國藩思索了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就是,為什麼慈禧這次能夠大膽地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從剿撚前線調回來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她找到了剿滅撚軍的好手了嗎?

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在慈禧太後作出這樣的決定之後,一定還存在著一隻幕後黑手,而這個向曾國藩伸出黑手的人一定是官文。

官文是誰,他有什麼本事,竟然能夠影響到曾國藩升官發財呢?上文我們已經講過,官文出身滿洲正白旗,跟曾國藩相比,他可以說是貴族,生來就比漢官高貴,可是他高貴的出身並彌補不了他低劣的靈魂。

官文雖然因為他的出身而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的能力和性情與他的頭銜和出身十分不相配。他不僅驕奢淫逸、貪婪成性,而且最拿手的就是打小報告,傳播流言蜚語,背後說人壞話。

可是,小人也有小人存在的價值,他們的價值其實就是發揮他們小人的作用。

朝廷看中的就是他愛打小報告的“優點”。他之所以能夠一直霸占湖廣總督的位置,其實就是因為朝廷希望通過他的存在,一來鎮守長江上遊,二來監視長江中下遊的湘軍勢力。

而且,官文此人早在湘軍崛起的時候就對曾氏兄弟十分反感,他最看不慣的就是曾國荃竟然比他還狂妄。所以,他一直以來都很想找機會整整曾國荃。可是,在剿殺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荃一直在曾國藩的庇護之下,攻下天京以後,他又聽從曾國藩的安排回湖南老家養病去了,他根本找不到機會。這次曾國藩北上剿撚因為兵力不濟,朝廷再次起用曾國荃,並任命他為湖北“省長”,剛好在官文的手下當差。這下,看來曾國荃是跑不掉了。

由於官文在慈禧那裏的人緣不錯,而且他又是一個十足的小人,所以當年胡林翼任湖北“省長”的時候,就十分注意跟這個人的相處方式。可是,曾國荃跟胡林翼恰巧是兩種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而且和官文倒是有三分相似,兩個人都桀驁不馴、目中無人。所以,這兩個人要是碰到了一塊,一定會鬧出一些事情。

果然不出所料,曾國荃上任不久,為了剿撚又組建了一支湘軍,史稱“新湘軍”。

新湘軍建成以後,官文就看曾國荃更不順眼了。為了讓這個讓自己很不舒服的家夥滾遠一點兒,官文聽信了手下的意見上書朝廷,派曾國荃以“幫辦軍務”的頭銜北上,幫他大哥去剿撚。

曾國荃接受上諭以後,不知道這個“幫辦軍務”的官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自己應該高興還是生氣。於是寫信給曾國藩,一問才知道“幫辦軍務”隻不過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頭銜,就連劉陳國瑞那樣的無名小輩都當過這種官。曾國荃這才知道自己讓官文那隻老狐狸給戲弄了。可是,自己又是人家的下屬,他又沒有什麼把柄在自己手裏,曾國荃也不能把他怎麼樣,隻能先記下這一“戲”之仇,以後再報。

沒過多久,曾國荃就抓住了一個報仇的好機會。原來,新湘軍糧台丁守存(負責軍隊糧食供給的官員)因曾經被官文黑過,而與他結下仇恨。為了公報私仇,他編造謊言誆騙曾國荃說,官文不願調糧給新湘軍。

得到這個消息曾國荃不假思索以為自己抓到了好機會,於是就沒跟曾國藩商量直接找曾紀澤寫了一個狀告官文的奏折寄給了朝廷。

沒想到這個奏折竟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奏折剛寄到朝廷就引起了朝廷中大臣們的非議。他們大多都是官文的老朋友或是親戚,所以他們都幫著官文說話。他們說曾國荃誣陷官文,竟然挑撥慈禧太後派欽差去調查曾國荃的工作作風問題。不查還好,一查又出事了,原來大臣們所說的曾國荃的不是,全是真的。這下慈禧為難了,曾氏兄弟可不是好惹的,現在曾國藩正在負責剿撚,手中正握有重兵。如果清政府在敵後對他的弟弟下手,恐怕會引起曾國藩的憤怒,所以,慈禧不能這麼輕易下決定。

而曾國藩得知老九參劾官文的消息以後,立馬修書一封告知老九,你闖禍了。

官文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他可是個小人,而且是個得誌的小人,一旦咱們兄弟惹上他,恐怕沒什麼好果子吃。曾國荃這才知道自己闖禍了,可是事情已經這樣了,曾國藩隻能趕緊想補救的辦法。

為了不至於惹怒官文,於是曾國藩就發了一封密信給慈禧力保官文。而恰在此時,慈禧又收到了左宗棠的一封奏折,說曾國荃參劾得好,官文實在不是什麼好鳥,朝廷早該把這家夥辦了,省得他危害百姓。

這一個要保,一個要辦,讓可真讓慈禧為難。當然朝廷的意思也是要保,可是就怕當時正在西北鎮壓回民起義的左宗棠不答應,而以左宗棠的個性滿朝文武沒有不怕他的。以前他隻是曾國藩的一個幕僚,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他的左係湘軍也相當厲害,在鎮壓回民起義的時候,也是十分驍勇的,這個人也不好得罪。

出於無奈,慈禧隻好把官文調回京師,監管刑部和正白旗蒙古軍,而對於曾國荃的事也沒有追究。可是,官文回到京師以後,麻煩可就大了。

曾國荃算是有驚無險地躲過了一劫,曾國藩可就慘了。

憑借官文的一張小人嘴臉,別說是對付一個遠在河南的曾國藩了,就算是對付曾國藩他弟兄倆都綽綽有餘。不要忘了,打小報告,說人壞話可是官文最拿手的伎倆。所以,當曾國藩在剿撚前線吃了敗仗以後,第一個跑到慈禧那裏說壞話的就是官文。在他不厭其煩的挑唆之下,慈禧改變了對曾國藩原本還有幾分尊敬的態度,改為有錯就點名批評的態度。

曾國藩被慈禧點名在朝中批評,和後來曾國藩被慈禧調離前線,回任兩江總督,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官文所賜。怪不得老人們都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之所以不能得罪小人是因為他們最擅長暗地裏放冷箭,最善於煽風點火。

曾國荃不明白這個道理,結果讓自己的大哥替自己遭了一次殃。曾國藩隻能自認倒黴,調回來就調回來吧,總比把自己發配到老家種地好,那就開道江寧府吧。

可是,在回江寧的路上,看著所路過的“風景”,曾國藩震驚了,這就是自己辛辛苦苦平定的天下嗎?他不敢相信。他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可是,他可以嗎?

“整風”運動

當一切恢複平靜,當曾國藩不再需要天天麵對殺戮與死亡,曾國藩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總結。從鹹豐二年離開北京以後,曾國藩的生活當中就隻有戰爭、硝煙和殺戮。可是,這一切都不是他想做的事情。他更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天下人打造一個安寧祥和的生活空間,可是現在呢?

從山東到河南,再從河南到安徽、江蘇、浙江,全部都是一派蕭條的景象,四處都是流民,無家可歸的戰爭難民。正如《曾文正公家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所過之處,千裏蕭條,民不聊生”。“目之所見,幾無一人麵無饑色,無一人身有完衣”。

這些難道是他想要看到的景象嗎?很顯然不是,當年曾國藩之所以會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國藩,其實就是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成為國家的屏藩,能夠幫助國君實現康乾盛世的繁榮景象。可是現在呢?繁榮的景象在哪裏?自己又作了哪些努力呢?

把太平天國鎮壓下去了,大清的天京就能安寧了嗎?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嗎?

看看那些衣不蔽體的難民吧,他們會給你答案。曾國藩十一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忍受著精神和身體上的煎熬,曆盡千辛萬苦難道想要看到的就是這種景象嗎?

絕對不是。看來,曾國藩以前認為的消滅太平軍就能實現清朝“中興”的想法是幼稚的。因為就在太平天國剛剛覆滅以後,撚軍很快又成了氣候,各地百姓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出來造反呢?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那就是他們過不下去了。或者說他們根本不可能過上所謂的好日子,所以他們才會起來造反。

的確,如果人人都有飯吃,都有房子住,都有地種,誰還會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造反,去流浪呢?!問題一定不在百姓身上,而在讓他們再也無法好好過日子的統治者身上,他們才是天下大亂的元凶。

對於這一點,曾國藩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從曾國藩幫辦團練以來,各省“省長”、各市“市長”、各地官員哪一個不是隻顧自己貪圖享樂不管百姓死活呢?遠的不說,就說官文,他不僅小人,而且貪婪成性。可是像他這樣的人偏偏又能受到朝廷的重用,自己又不能動他半根毫毛,曾國藩又能怎麼辦?

可是因為事情不好辦,就這麼放棄自己最初的夢想嗎?這不是曾國藩的風格,他要努力拚一把,至少自己應該努力一次,不能這麼輕易放棄。

回到江寧以後,曾國藩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複湘軍當年最先炸毀的那段天京城牆,並在修好的城牆邊上立了一個碑。曾國藩在碑上親題了詞,其大意就是說攻陷天京不容易,後人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訓。

這個碑文雖然從字麵意義上來講,是讓後人記住湘軍的功勞。而實際上,曾國藩的真正意圖是希望通過這個碑文提醒統治階級要記住太平天國的教訓,不要繼續腐敗下去。可是,如果說服教育管用的話,那麼還要警察做什麼?!

所以,曾國藩這麼做隻能爭取到了自己心靈上的一絲安慰,絲毫不能改變現狀,要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的問題,隻能來硬的。因為隻有拿統治階級開刀,換血,才能改變現狀,才能激發出大清的生機和活力。

可是,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雖然曾國藩現在位居兩江總督,但是,官比他大,勢力比他大的人又不是沒有,更何況大清朝的一把手又不是他曾國藩。

所以,即使曾國藩想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也隻能從自己的地盤上開始動手。

否則,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寬,隻會招來很多麻煩。

而曾國藩所任的兩江總督的職位,主要管轄江南省和江西省,而江南省當時已經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了,對這三個省曾國藩不僅熟悉,而且是非常熟悉。所以,如果曾國藩從兩江各地的官員入手,那麼興許他還能做出點實事來。

於是,曾國藩決定要先幹好兩件事,一件事是在各級官吏之間開展整風運動,另一件事是大力整頓地方秩序。

作為一個文人出身的將領,曾國藩最拿手的無疑就是政治整風了,那就先來整風吧。可是這晚清的腐敗之風、奢侈之風、糜爛之風是那麼好整的嗎?

曾國藩的這個想法顯然很不錯,如果他真的那麼做了,估計大清朝也不會這麼快滅亡了。如果我們來聯係一下當時的現狀,我們就會發現,曾國藩的這個想法,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癡心妄想罷了。他的這個想法根本沒有辦法實現,除非他真的有“自殘”的魄力。

“自殘”?有這麼嚴重嗎?有!如果曾國藩低頭往下看,他就會發現,現在在他手下當差的差不多都是湘軍集團的手足,無論是先從胳膊下手,還是先從大腿下刀,曾國藩都會心疼,曾國藩會舍得嗎?

雖然自從道光帝去世以後,曾國藩在朝中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後來他替鹹豐皇帝打了一個大勝仗(消滅了太平軍),總算是建功立業了。可是,這一仗一打可就打了十幾年,和普通的仗可不太一樣。

從曾國藩起兵以來,他可以說吃夠了地方官吏的苦,那些人貪婪成性,又自私自利,有用得著曾國藩的地方就給曾國藩倆棗兒吃,用不到曾國藩的時候就一腳踢開,或是百般刁難。請問如果你是曾國藩,你得誌了以後會怎麼對付這些人呢?

估計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讓這些人下課,或是回家種地,另外百分之二十的人,一定會選擇弄死他們。可是這種太過激的方式,好像隻有像慈禧那樣的狠角兒才會采用,曾國藩的個性裏,更多的是一種溫和,一種不可撼動的高傲又低調的溫和。所以,他的做法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曾國藩與太平軍的較量過程中,他早已經把湘軍所到之地的大部分官吏都換成了自己人。

雖然,湘軍在最初選拔人才的時候,刻意地強調了三點,可是,這三點隻要是個正常人一般都是做不到的,當然即使是當時能做到,但是到了後來也不可能做到了,這三點是哪三點呢?

“能做事,不愛錢,不怕死”,如果在大家都窮得叮當響的年代,你要跟人談起不愛錢、不怕死,或許大家還能禮節性地回複你幾句好聽的;可是在大家都發了財以後,你再跟大家說不愛錢、不怕死,恐怕他們隻會給你倆字:“扯淡!”

的確,日子好過了,有錢了、有權了、有勢力了,誰會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誰還會傻著臉非要去死呢?沒有人。所以曾國藩的一幫手下做上了官老爺的位置以後,也紛紛開始學著前任撈錢、養小老婆了,於是,腐敗就這麼延續了下去。

曾國藩怎麼狠得下心向自己人動手呢?如果,曾國藩把這些人都辦了,那麼砍完這些人以後,官場上站著的還有幾位會幫曾國藩說話呢?還會有誰為曾國藩做事呢?另外,曾國藩這麼大手筆地大動幹戈,裁撤自己人,那麼他這麼做無疑是在告訴外人,我以前任命的官員都是一幫無用的庸才,這麼做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嗎?更何況像官文那樣的小人,又一直在對曾國藩虎視眈眈,恨不得創造機會抓住他的小辮子不放,而曾國藩北上剿撚又無果而終,在這個緊要關頭,曾國藩能這麼做嗎?

這是一個需要冷靜思考的問題,看來要在官員當中展開整風運動,還真是不容易,要不就先從整頓地方秩序入手吧!

哥老會

要說起整頓地方秩序,當時的地方秩序也確實需要好好地整頓整頓,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南方太平軍被剿滅以後,很多地方鬧起了哥老會。

哥老會,據說是和天地會 ( 又叫同洪門)、青幫齊名的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幫會之一。它們最初都是由下層群眾自己組成的一種民間秘密社團。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看誰不順眼,就聚集兄弟們將誰暴打一頓,或是看誰家最有錢,就聚集起來將誰家搶個精光。

雖然關於他們最初的形成原因,近代曆史學家也沒能給世人一個滿意的答案。

但是從他們所從事的活動當中我們不難猜出,他們這麼做主要是因為貧富差距太大。有的人太富,而有的人太窮,等這種差距大到彼此都不能容忍的地步時,哥老會就出現了。

不過哥老會這個名字同天地會還有青幫這樣響當當的名字比起來,多少有點不太威風,那麼哥老會這個會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哥老會最初起源於四川。在四川,人們一般都喊弟弟為老老,所以,哥老會的意思其實就是兄弟會。兄弟會,聽起來是不是要比哥老會威風、氣派多了?

正是因為哥老會的出現,社會上常常發生聚眾鬥毆和聚眾搶劫的刑事犯罪案件。曾國藩想要整頓地方秩序,哥老會很顯然就會成為他第一個要滅掉的對象。

可是哥老會的會員既然敢胡作非為,那麼他們也一定不是普通的小毛賊。

大家都知道民不跟官鬥的古訓。確實,作為一個平頭百姓,如果你沒有揭竿而起鬧革命的勇氣,那麼你就得老老實實地做個良民;如果不老實,哪天被當官的當做莠民抓了去砍頭,是不會有人幫你申冤的,除非你能有那麼一兩個強大的靠山。

而哥老會會員一般都是平頭百姓,難道在他們身後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黑手黨”不成?要不然,他們怎麼能這麼狂妄?

這是一個很具有戲劇性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來,在太平軍崛起的時候,清政府在四川的防守比較薄弱,曾國藩曾一度想要去四川追擊石達開,但是後來由於聽了李鴻章的忠告,才又回到了與太平軍對決的戰場。而就在當時,四川連年發生自然災害,身強體壯的四川籍男子很多都通過各種方式,應招進入了湘軍大營,穿上軍裝就成了曾國藩的湘軍。

他們參加湘軍並不是為了報效國家,也不是為了效忠曾國藩,而是因為湘軍的糧餉相對充裕,他們把參加湘軍當成了一張長期飯票。所以當湘軍打了勝仗以後,湘軍大營中就有一部分人很傷心,為什麼?

這還用問,如果湘軍勝利,太平軍都被殺死了,那麼湘軍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到那時候,哥老會會員還能去哪裏混飯吃呢?老曾會一直收留他們嗎?朝廷會把他們編入正規軍嗎?這些都是他們常常會考慮到的問題。

雖然在當時曾國藩對這種哥老會會員參加湘軍的事情也有耳聞,但是為了利用他們剿滅太平軍,從而達到兩頭得利的目的,所以曾國藩對這種現象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哥老會已經不再是以前那麼一群混吃混喝的四川人了。當曾國藩開始著手調查起哥老會時,不禁嚇了一大跳。

原來,太平軍被剿滅以後,曾國藩為了消除朝廷對他的猜忌,開始裁撤湘軍。

這就直接導致了哥老會的一大批會員失去了吃飯的渠道,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他們能怎麼辦?

十幾萬湘軍裁撤得就剩兩萬,其餘的十來萬人去哪兒?他們的田地早已荒蕪,他們以前的單位也不會接收他們,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他們能怎麼辦?

以前是哥老會會員,可以回到會裏去,跟隨著大部隊搶吃搶喝;以前不是哥老會會員的,為了吃飯,為了生存也隻能入會。所以哥老兄弟會的成員突然猛增。

而在這些新會員之中湖南人占了一大半,因為湘軍很多都是從湖南招募的,而在眾多的湖南會員中,湘鄉人無疑是人數最多的,這很顯然是拜曾氏兄弟所賜。

這些人回到湖南湘鄉以後,花完了在天京搶來的一點銀子以後,他們會怎麼樣?這還用問,當兵的有的是力量,不要命的家夥有的是勇氣。所以他們有的甚至參加了撚軍,大部分則留在了老家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

打家劫舍?打誰的家,劫誰的舍?很顯然是有錢人家了。那麼在湖南,在湘鄉,當時誰家最有錢,金銀財寶最多?很顯然是曾家。誰都知道曾國荃每打一次勝仗,都要大肆搶劫一番,特別是攻陷天京以後,曾家更是暴富了起來。那麼曾家很可能會成為哥老會圍攻的對象。

怎麼辦?這是個讓曾國藩特別頭疼的事情。如果對哥老會成員大肆捕殺,那麼許多曾國藩原來的老部下,很可能會走向和曾國藩針鋒相對的道路;如果不予治理,那麼,地方治安就得不到保障,真是讓曾國藩左右為難。

於是,曾國藩隻好密信湘鄉縣“縣長”:抓到哥老會鬧事的成員,不要審問他是否是哥老會會員,也不要追究哥老會的事情,隻問他是否犯了民事案件或是刑事案件,以免把事情鬧大。

這哪是在解決問題?任何一個腦袋沒問題的人都能看出來,曾國藩是在有意為哥老會消災,當然也是在為他自己消災。如果當年曾國藩不是想利用哥老會,怎麼會造成湘軍大部分士兵都成了哥老會的人呢?

看來,無論做什麼事,想要利用別人都是會留下一定的後遺症的。所以如果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最好不要偷懶,不要自作聰明地借別人之手替自己謀利,否則到了最後自己不好收拾殘局。

不過還好。哥老會雖然在湖南各地鬧得沸沸揚揚,時有哥老會打家劫舍、聚眾鬧事的事情發生,但是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暴動。曾國藩時常告誡家人,特別是曾國荃,做事不要太聲張、太傲慢,否則,曾家很可能會成為哥老會攻擊的目標。

可是,曾國荃向來傲慢成性,對於這些哥老會成員他根本不放在眼裏,他不僅大肆捕殺哥老會成員,而且大肆在湘鄉購置田產,築建豪宅,顯然一副首富的樣子。

針對這個情況,曾國藩的妻女真是怕得要死。曾家大院裏頭是傲慢成性的曾國荃,外頭是躍躍欲試的哥老會,兩者都不知天高地厚,萬一二者火並,那麼最終遭殃的一定是老人和婦女。所以,她們常常寫信給曾國藩要求遷到江寧去避難,可是要把全家老小都接到江寧似乎有點不太合適。因為兄弟會就在曾家大門外虎視眈眈。曾國藩本來還想找個理由或是借口什麼的,把家人一起接到江寧。可是後來想想,還是逃命要緊,管它三七二十一呢,還要找什麼借口?先逃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