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臉貼上冷屁股
曾國藩的三道賭注分別化解了朝廷在兵權、財權和勢力三方麵對自己的芥蒂。
所以在這一局當中,曾國藩贏了。但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好不容易穩住了頂頭上司,同事們卻又給曾國藩出了一道難題。
這個問題就出在了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的身上。
同治三年九月下旬,洪天貴福在逃跑的過程中與太平軍大隊走散,不幸在江西同叔叔洪仁玕相繼被湘軍將領席寶田抓獲,之後被押到南昌。
到了南昌也就到了沈葆楨的地盤。沈葆楨早就聽說,曾國藩上書朝廷,洪天貴福早在天京城破的時候就已經“積薪自焚”了。可是現在,洪天貴福就活生生地跪在自己麵前,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說明了曾氏兄弟一直以來都在欺騙朝廷,都在隱瞞事實,他們在天京一定幹了不少見不得人勾當。正如浙江省“省長”左宗棠所奏,洪天貴福並沒有死,而是因為曾國荃指揮不當,讓洪天貴福成了漏網之魚。現在他找到了真憑實據,這次他要看看曾國藩怎能把有說成無,把無說成有。
說來,這洪天貴福的問題還真是麻煩,早在曾國藩向朝廷奏報攻陷天京時,曾國荃就有意掩蓋事實而謊報了洪天貴福已經死了的信息。現在,他還活著,而且又落到了沈葆楨手裏,事情看來要麻煩大了。
既然曾國藩已經有錯在先,那麼也就隻能將錯就錯。
雖然,大家都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曾國藩現在知道錯了,朝廷會給他一個知錯能改的機會嗎?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
如果曾國藩跑過去認錯,那麼就無疑是默認了自己的欺君之罪,而在當時,欺君之罪是要砍頭的呀,曾國藩不甘心就這麼輕易地死去,換了誰都不會心甘情願地去領死,當然精神有問題的人除外。
所以,他必須給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開脫的借口。可是事實就擺在眼前,鐵證如山,曾國藩還沒修煉到趙高那樣“指鹿為馬”的水平,他還真沒本事能把有說成無,把無說成有,看來這次曾國藩凶多吉少。
可是,改變不了事實,也不能坐著等死,為了轉移朝中百官對曾國藩的不滿情緒,曾國藩決定多打幾個擦邊球,轉移百官的注意力。
於是,曾國藩在裁撤湘軍的同時頻頻傳書給自己的得意門生李鴻章,並表示,湘軍大部分已經成了強弩之末,沒有多大戰鬥力,裁了也不可惜,可是淮軍就不一樣了。
淮軍是由曾國藩提出創建的,而且練軍方式都和湘軍一樣,如果說淮軍是湘軍的胞弟,一點都不過分。現在淮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曾國藩向李鴻章透露,他不會裁撤淮軍,相反,他要求李鴻章好好培養淮軍,以後一定可以派上大用場。
很顯然曾國藩是在有意拉攏李鴻章,其實不用曾國藩提醒,李鴻章都會牢牢地抓住淮軍這張王牌的。沒有軍隊就沒有發言權,這個道理李鴻章還是懂的,不過老師是在向自己示好,這一點李鴻章也是能看出來的,那就不好閃了老師的麵子。李鴻章隻能畢恭畢敬地感謝老師的信任。
對於曾國藩來說,事先跟李鴻章通信,他的目的無疑就是要把淮軍作為自己最後的退路,一旦朝廷真要發難,那麼曾國藩也不會坐以待斃。可是現在朝廷態度迷離,而且沒有表現出除掉曾國藩的跡象,所以,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平息眾臣的怨氣。怎麼平息?
曾國藩的對策是:多做好事,那麼什麼事是好事?當然是即不損害大臣的利益,又能造福百姓的事了,於是,裁湘留淮以後,曾國藩就開始著手準備舉行一次江南鄉試,為朝廷選拔優秀的人才。
按理說,鄉試是省裏舉辦的考試,而江南並不是一個省,怎麼這次鄉試也被稱為江南鄉試呢?原來,曆史上真有一個江南省,它設立於清順治二年( 公元1645 年),省府設在當時的江寧。
直到康熙六年,江南省才被拆分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安徽和江蘇省兩省,而由於當時。安徽省一直沒有設考點,所以曾國藩舉行的這次江南鄉試考點依然設在江寧。
曾國藩的這一舉措正中讀書人的下懷,由於太平軍起義,江南鄉試早已中斷多年,江南各地才子早已等不及施展自己的才華了。所以,曾國藩舉行的這次考試大快人心,既讓江南的讀書人再次看到了加官進爵的希望,又平息了江南士紳對曾氏兄弟的不滿。
曾國藩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由於曾國荃的縱容,江寧的考場早被攻下天京的湘軍給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怎麼辦?
既然曾國藩已經放出話來要舉行江南鄉試,那麼考場就一定要有吧,沒辦法那就隻有派人去修了,修好了考場才能舉行考試。
於是在同治三年十一月上旬,曾國藩舉行了平定太平軍之後的第一次江南鄉試。雖然參加鄉試的學子們有一部分因為跟太平軍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被殺害,但是也有一部分學子們考中了舉人,獲得了來年參加會試的大好機會。
然而曾國藩這麼心急地在江寧舉行鄉試,難道僅僅是因為,以前江南鄉試的考點設在江寧這麼簡單嗎?
事實上,曾國藩這麼做不僅是為了爭取江南士紳的擁護,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那就是,讓江南各地的書生都到江寧來看看,江寧是不是傳說中的被曾國荃燒殺搶掠得滿目瘡痍。當然,曾國荃部湘軍對江寧的破壞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曾國藩舉行鄉試之前,已經對江寧做了大手筆的恢複工作。
所以,即使各地學子跑到江寧來看到的也隻是重建後的江寧,看來曾國藩果然是一個聰明絕頂的讀書人。可是,他所做的這些努力可以瞞得過各地的士紳、學子,可是卻瞞不了他的同事們。因為,他們對曾氏兄弟的性格太了解了,所以,針對曾國藩所做的這些工作,沈葆楨和左宗棠並不買賬。
抓捕到了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以後,沈葆楨、左宗棠更有真憑實據對曾國藩進行大肆攻擊了。他們一再強調,萬一因為曾氏兄弟的疏忽讓洪天貴福逃脫法網,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並奏請朝廷將洪天貴福押往北京,要讓全國人民都認識到曾氏兄弟虛偽的嘴臉。
曾國藩忙乎了大半天,百般示好,並沒能贏得所有人的“同情”,相反卻加深了他同老朋友沈葆楨和左宗棠的矛盾,曾國藩真是對這兩個人無語了!
曾國藩真想不明白,搬倒我對你們有什麼好處,你們倆哪個不是踩著我的肩膀頭爬到現在“省長”的位置的?為何非要抓著我的小辮子不放呢?
針對沈、左兩人的行為,曾國藩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一方麵害怕朝廷會聽信他們的建議治自己的罪,一方麵又心痛,自己的好朋友會在自己最危難的時候對自己落井下石。
看到曾、沈、左三人的爭鬥,有一個人特別高興。她,注意是女字旁的她,或許大家已經猜出這個人是誰了,她就是執掌大清朝政的慈禧太後。
自己的臣子們鬥得這麼厲害,為什麼她會高興?這就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應該具備的能力,讓手下的人盡情地爭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或許有人會問,曾、沈、左三人的爭鬥對慈禧有什麼好處?當然有好處,曾、沈、左三人現在手中都有一部分兵權,他們三人不和,就可以達到慈禧讓他們彼此牽製的目的,三個人都不敢輕舉妄動,而慈禧作為他們的上司就可以放心地駕馭他們,而不必擔心他們其中的一方不受調遣。
看來,玩政治的人,天生就需要有一個聰明的頭腦,要不然這麼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權利關係,想想都讓人頭大。
由此推算,慈禧能夠在這麼複雜的社會背景下穩穩地在大清政權一把手的交椅上坐上46 年,她的確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女中豪傑。
可是,擁有一個聰明頭腦的慈禧也鬥不過一群不要命的農民起義軍,她必須要為自己找好了工具,她才能利用別人消滅敵人呀。而就在此時,山東曹州傳來消息說,剿撚大將軍僧格林沁在曹州兵敗身亡。
消息傳來,清廷朝野震驚,這邊湘軍剛剛剿滅了太平軍,那邊撚軍又成了氣候,慈禧也真是納了悶了,這農民起義怎麼就跟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呢?
事情已經發生了,埋怨已經無濟於事,慈禧現在要做的是趕緊用她聰明的腦袋,再為自己找一杆好使的槍,前去剿滅撚軍。
這一次,她要找誰去為她除掉撚軍這塊心病呢?湘軍已經裁撤了大部分,她還要繼續榨取湘軍最後的剩餘價值嗎?剩下的湘軍能夠不負重托完成慈禧交給的使命嗎?
一切事情在未發生之前都是未知……撚軍的由來
提到撚軍或許大家對他們並不算陌生。因為前文我們在講述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撚軍,那麼撚軍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呢?
下麵我們一起來仔細地認識一下撚軍。
撚軍的成員一般都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在成形之初就常常以一小股一小股的形式出現,所以被人們稱為撚軍。
“撚”其實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小股,一夥人。所以,從名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和太平軍相比,撚軍人數並不多。但是,要從出現的時間上算,撚軍可以說是太平軍的老前輩。
撚軍是一支最早出現在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軍,他們人數較少,行蹤不定,對統治者來說,他們根本不成氣候。所以他們雖然由來已久,卻一直沒有多大影響力。
他們一般的主要活動範圍是安徽亳州﹑阜陽、河南三河尖、江蘇﹑山東等地,他們靠買賣私鹽為生,說得不好聽一點兒,他們就是一群私鹽販子。
可是要說到私鹽販子,我們就得多說幾句了。
大家都知道,鹽是從海水或是鹽水井中提煉(暴曬)出來的一種白色晶體顆粒,這種白色的晶體顆粒就是被人們稱為“百味之王”的鹽。
鹽不僅可以提升食物的味道,而且能夠維持人們身體的健康,所以,人們每天都要食用一定量的鹽。
正是由於鹽的這種每天必不可少性,引發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那就是,買賣食鹽。鹽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不愁買主,也不愁賣不出去,所以,很多人都瞄上了食鹽買賣的生意,當然也包括當權者。所以,從古至今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有明文規定,禁止私人買賣食鹽。
可是,食鹽不同於其他商品的是,它的生產過程很簡單,海水就放在那裏,隻要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就可以生產出鹽來,所以,私鹽生意從古至今一直都比較活躍。
隻是這買賣私鹽犯的一般都是死罪,所以,從撚軍所從事的工作—買賣私鹽,也能看出,撚軍雖然規模很小,人數很少,但是他們與朝廷決裂的決心卻很大。一個人如果真的不要命,還真是不好對付。
撚軍就是這樣一群不要命的人。所以,當太平天國不要命地跟清政府幹起來的時候,撚軍也沒閑著。鹹豐三年,在太平軍起義的影響下,撚軍也開始嶄露頭角,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起義。
自此,一股不起眼的小“蟊賊”就這麼闖入了慈禧老佛爺的法眼裏了。
最初由於撚軍一直都以太平軍幫凶的身份出現,清政府並沒有太在意撚軍的存在。但是當太平天國徹底被消滅以後,當擋撚軍前麵的保護傘徹底倒下以後,撚軍也就赤裸裸地出現在了清軍麵前,逼得清政府必須出兵對付他們。
可是撚軍並沒有因為清政府的鎮壓而偃旗息鼓,相反,撚軍在太平軍退出了曆史舞台以後,很快成為曆史舞台上清政府的第二大對手。
不過細算起來,撚軍和清軍也算是老對手了,早在鹹豐六年的時候,撚軍就曾和太平軍實現“南北合作”,使得太平軍在天京事變後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還可以重新振作。可是到了同治元年,陳玉成被害以後,撚軍就中斷了在安徽北部和太平軍的聯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當時,大部分機動太平軍都在江蘇、浙江一帶,而在太平軍的大本營天京城外又有湘軍虎視眈眈。所以清軍就瞅準了這個時機,捏起了撚軍這個軟柿子。
於是,清政府為了彰顯清軍的實力,特意派清軍將領僧格林沁率兵前去剿殺撚軍。同治二年,清軍攻陷撚軍革命根據地雉河集,撚軍將領張洛行因寡不敵眾,兵敗被捕,最終被清軍殘忍殺害。
可是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端掉撚軍的“老窩”以後,清軍居功自傲,瘋狂地對撚軍曾經活動過的蒙城、亳州等地進行了屠殺,迫使當地數萬百姓落草為寇,被逼上“梁山”,後來在張宗禹、任化邦等人的帶領下,重新聚集起來的撚軍轉入了湖北、河南境內繼續與清軍展開遊擊戰。
同治三年,這支遊擊在鄂、豫、皖三地的遊擊隊迎來了他們發展壯大的春天。
這一年,他們遇到了從西北趕回來解救天京的太平軍西征軍,在太平軍“扶王”
陳得才的領導下,他們發展成了一支有十幾萬人的大軍,本來他們打算一同奔赴天京前去解天京之圍。
可是,所有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撚軍在剛剛壯大以後,就經曆了一次發展過程中的迂回。
他們甚至還沒有接近天京,天京城就被湘軍攻陷了。得到這樣的消息,陳得才等人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十幾萬人的軍隊很快出現了軍心渙散的情況,這就又給了清軍一個鑽空子的機會。
最終,在僧格林沁和官文兩支清軍的聯合夾擊下,陳得才的手下馬融和在霍山潰敗之後,率兵7 萬投降了清軍,致使主帥陳得才自殺身亡。
這支剛剛形成規模的隊伍很快又被打回了原形,僅剩兩支人數較少的隊伍僥幸存了下來,一支在賴文光的率領下繼續轉戰鄂、豫、皖,另一支則一蹶不振退回了陝西南部,最後銷聲匿跡。
當重擔落到了名不見經傳的太平軍將領遵王賴文光身上的時候,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一次向世人驗證了時勢造英雄的曆史規律,同時也向人們演繹了一段同樣精彩的曆史。
賴文光
賴文光是誰,他曾在曆史上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下麵不妨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樣一個曾經在曆史上鮮活地存在過的英雄。
賴文光,男,生於1827 年,死於1868 年,廣西人,出身農村小知識分子,1851 年參加金田起義,最初擔任文職工作,1856 年改做武將,之後一直跟隨英王陳玉成轉戰各地,由於戰功卓著被封為遵王。
從他的簡曆中,我們不難推算出,賴文光一定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要不然,他怎能在4 年緊張的戰爭中,迅速地從一個舞文弄墨的文職人員轉型為一個馳騁沙場的武將呢?
看來,是金子總能發光,賴文光的崛起也是一種必然。
英王陳玉成死後,賴文光一直跟隨扶王陳得才遠征西北,後來就發生了上文所述的悲劇。當一切塵埃落定,當小人徹底地露出了他們卑鄙的嘴臉,英雄所能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奮發圖強。
接下來的事情真真實實地驗證了賴文光不是陳得才那樣的混球,也不是馬融和那樣的孬種。在清軍瘋狂地鎮壓下,賴文光對撚軍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組,在他的領導下,幸存下來的撚軍很快又以一副全新的麵孔出現在了曆史的舞台上。
一改撚軍最初的鬆散形式,賴文光根據撚軍人數較少的特點將撚軍步兵改組為騎兵隊,每個士兵配備兩三匹快馬交替使用。在作戰策略上也摒棄了以往固守城池的策略,改用遊擊戰術,采取打一仗換一個地方,占點兒便宜就逃跑的策略。
這樣就大大加強了撚軍的作戰機動性和主動性,而撚軍在行軍之中最占便宜的地方是它的行軍速度夠快。大家都知道,騎兵的一個最大的作戰特點就是敏捷迅速。在行軍作戰中,快,也是戰鬥力。
在古代的戰爭中,騎兵一直以來都是一種特別難以對付的兵種,最初蒙古大軍之所以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宋朝,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蒙古騎兵夠快、夠狠、夠強悍。
可是,跟蒙古騎兵相比,撚軍騎兵首先在數量上就要少很多。其次就是蒙古軍從東北進軍中原,至少後方基地是穩固的,而撚軍卻始終處於清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不可能找到一個能夠讓他們覺得安全的避風港。這也就注定了撚軍不可能像太平軍那樣能夠長時間地存在下去,不過在短時間的戰鬥中,他們還是有很多優勢的。
麵對新撚軍的興起,朝廷以為,對付一夥不知天高地厚的“私鹽販子”沒必要殺雞用牛刀,雖然清軍腐敗成性,打起仗來不爭氣,但是對付這些人應該沒有問題。
如今,清朝最大的勁敵—太平天國,竟然是讓一支民兵組織給端掉的,這要是傳到國際上,豈不是要讓外國人笑歪了嘴,而且這個笑話也很可能招來外侵。
所以,朝廷總要做點什麼事來顯示一下大清的威風吧!
看來,撚軍的興起可真不是時候,清政府正愁找不到耍威風的地方呢,這下好了,那就先拿撚軍開刀。
於是,朝廷瞄上了撚軍,可是找誰去對付撚軍呢?還找曾國藩嗎?
不能!在剿滅太平軍的戰鬥中,風頭都讓湘軍占盡了,如果這次再讓曾國藩的湘軍搶了個頭功,那大清國的臉麵還往哪裏擱呢?
這次要派一支清軍,找誰呢?慈禧翻了一下以前的功勞薄,發現有一個人比較合適,他就是僧格林沁。
此人不僅功績突出,最重要的是,他是蒙古親王,是自己人。如果他能在剿滅撚軍的戰鬥中建個一等功,清政府也好在世人麵前說話時多幾分底氣。
此外,派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前去剿殺撚軍,可以明確地表達清政府的兩層意思:一,告訴曾國藩不要猖狂,我大清不用湘軍也能打勝仗;二,告訴世人,我們大清朝不是好惹的,我們的清軍還是有戰鬥力的。
肩負著大清朝的厚望,僧格林沁滿懷希望地走上了剿撚的不歸路。
起兵之初,由於撚軍與太平軍聯係中斷,勢力較強的太平軍又在湘軍的沉重打擊下落得七零八散,讓清軍占了便宜,逼死了陳得才,降服了馬融和。
僧格林沁狠狠地為大清爭了一口氣。高興得慈禧直拍僧格林沁的肩膀頭,估計這時慈禧一定在想,看來僧格林沁這次可以好好地為我們大清露露臉了。
可是,誰都知道,想要在人前露臉,首先自己要有點本事,如果沒本事,最好還是老實點。省得到時候,本想露臉結果露出了屁股讓人笑話。
而僧格林沁恰巧就是那種既沒本事,又想在人前露臉的人,這也就注定了他悲慘的命運。
收拾完陳得才以後,又出來一個賴文光。針對這種殺也殺不盡的現象,僧格林沁不但不生氣,反倒很興奮,因為他已經沉默了太久了,隻有在沙場上,隻有在砍死對手的時候,他才能找到蒙古親王的尊嚴。所以他要和撚軍決戰到底。
可是,新撚軍整頓完畢以後,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病貓”了,他們已經搖身變成了一隻“猛虎”。他們不僅攻擊性強,而且,作戰靈活機動、行蹤詭異、來去如風。
對於習慣了按部就班的清軍來說,撚軍的這種打法,就是耍賴皮,他們就像一群飛來飛去的蒼蠅,不吸血,卻又不停地挑釁著清軍的耐性,搞得僧格林沁真想一巴掌把他們都打扁。可是,行軍打仗最忌心浮氣躁。
無奈,僧格林沁隻好耐著性子緊盯撚軍,以圖將他們一舉殲滅。
聰明的賴文光早就看準了僧格林沁的這點小心思,於是,創出了新的作戰方法,將撚軍騎兵分為兩隊,遇到清軍,兩隊並行逃竄,誘惑清軍尾隨,等到他們人困馬乏以後,兩支同時分為前後兩隊,前麵兩隊從兩側折回,後麵兩隊調頭回攻,對清軍形成包圍之勢,然後圍殲。
賴文光的這一招讓僧格林沁吃了不少苦頭,同治三年冬天,在鄧州唐坡,撚軍險些結果了僧格林沁的老命,幸虧他逃起命來還算頭腦清醒,帶著十幾個兄弟逃進了鄧州城,否則,恐怕他已經上了黃泉路。
即使如此,僧格林沁絲毫沒有求助的意思。不過,僧格林沁這麼挨打,大清朝的掌權者慈禧可就看不下去了,雖然撚軍的棍子打在了僧格林沁身上,可是這卻丟了大清國的臉麵。
太平軍很厲害,清軍打不過他們還可以原諒。可是,撚軍不過是一群不成氣候的私鹽販子,要是連這夥人都收拾不了,清軍還有什麼資格談戰鬥力?真是笑死人了!
慈禧絕對不允許這種現象繼續發展下去,她要給僧格林沁派去一個幫手,這個幫手的第一人選很顯然就是曾國藩。
清政府很清楚,雖然,湘軍大半已經解散,可精華部隊還在曾國藩手裏,曾老頭還留著一手呢!
那好就選他了。可是消息一傳到了僧格林沁的耳朵裏,僧格林沁立馬不幹了,為什麼?
這個問題還得僧格林沁自己來回答了。
僧格林沁
清政府這麼幹完全是出於政治利益來考慮的。讓曾國藩出兵,既可以借撚軍之手削弱湘軍,又可以借湘軍之力除掉撚軍,此外還可以讓僧格林沁等人坐收名利。一石三鳥,真不愧是慈禧想出的高招。
不過僧格林沁不是一個盜世欺名的小人,他身上還留著蒙古人的一點兒血性。
潛意識裏,他不願意接受清政府這樣的“侮辱”,他要靠自己的雙手親自幹掉撚軍,以彰顯自己的威名。
在大清朝腐敗成性的大背景下,怎麼還會有僧格林沁這樣還沒有壞透的人呢?讓我們追本溯源,看看僧格林沁為什麼能夠獨善其身。
僧格林沁,男,生於公元1811 年(跟曾國藩同歲),死於1865 年,蒙古族人,姓博爾濟吉特,注意在清朝這是一個很高貴的姓氏,大清朝開國皇後孝莊就是博爾濟吉特氏。可是,僧格林沁這個高貴的姓氏最初並沒有帶給他高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