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十六年,僧格林沁出生在一個落魄的皇親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小時候,僧格林沁隻能同阿瑪一起給有錢的人家放羊(看來,貧窮的確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12 歲時他被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3 年後,道光五年,哲裏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九代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突然病逝,巧的是這個郡王一生無子,而他郡王的頭銜卻需要有人來繼承。於是大家就開始搜索出身高貴,又願意過繼做別的兒子的貧寒皇親。
這一次,僧格林沁高貴的姓氏成功地將他從一個放羊娃,變成了一個郡王嗣子。
所謂嗣子就是有繼承權的兒子。在古代,有權繼承父親頭銜的兒子被稱為嗣子。一般情況下,嗣子都是嫡長子,假如自己無子還可以立自己的哥哥或弟弟的兒子為嗣子,可是如果連哥哥弟弟都沒有,或是,哥哥弟弟都沒有兒子,那麼就隻能找別人的兒子來做嗣子了。
在那個計劃生育工作做得很差勁的年代,一個普通人能夠成為郡王嗣子的概率實在是小得驚人,而這個小得驚人的概率就真實地發生在了僧格林沁身上。
僧格林沁成了那個倒黴的郡王的嗣子以後,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道光帝的嗣外甥。道光帝見他為人敦厚,天資聰敏,性格開朗、豪放(典型的放牧人民的本色),於是就十分重用他,並給了他許多建功的機會。
到了順治年間,僧格林沁已經熬成了資格較老的蒙古大將了,可是由於他曾經頑強抵抗外侵觸怒了洋人,被清廷留職查辦。後來由於他選對了政治立場,在辛酉政變中幫了慈禧一個大忙,官複原職,又被加封為蒙古親王,再次獲得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在鎮壓太平軍的戰鬥中,雖然僧格林沁也吃了不少敗仗,但是相比較而言他還算是清軍中比較有能力的將領。為了維護蒙古騎兵的尊嚴,他決意要跟撚軍拚個你死我活。
從私人感情上來說,僧格林沁十分不願意接受援兵,不僅因為他向來藐視漢人,還因為他同湘軍、同曾國藩向來積怨很深。但是,朝廷既然有意這麼做,他也不能說個不字,隻好聽著上麵的安排,然後私下做著自己的打算。
可是,同治三年九月以後,撚軍的勢力越來越大,而且越戰越勇,並在湖北先後殺死了清軍將領石清吉,圍住了清將成大吉。為了解救成大吉,也為了殺殺撚軍的氣焰,清廷立刻急電曾國藩趕緊清點兵馬前去剿撚。
曾國藩接到清廷的電文時,曾國荃已經獲準回湖南老家養“病”去了,而且當時湘軍也已經裁撤大半,朝廷對曾國藩的猜忌正在減弱。而且,由於曾國藩主動提出停收各地的稅款,朝廷也已經不再追查天京財富的下落。
所有的一切都讓曾國藩意識到了, 朝廷不會再向他下手,他已經安全了。
而剿撚一直以來都是由僧格林沁負責的,湘軍半道跑去助陣,僧格林沁一定不會待見他們。而且,湘軍和僧格林沁一直不合,他們還曾經因為爭功問題發生過一段不愉快的事情。
那是鹹豐十年的時候,僧格林沁正在趕往山東剿殺撚軍,途中剛好在鄂、皖一帶遇到與太平軍作戰的湘軍。由於僧格林沁一直都因為清軍的戰鬥力低下而嫉妒湘軍。所以,他對湘軍百般刁難,處處吹毛求疵,甚至為了讓湘軍難堪,他還曾經指使陳國瑞的手下宋慶挑釁湘軍,並殺害了湘軍將領李昭壽,並惡人先告狀地上書說,李昭壽沽名釣譽企圖爭功,要求朝廷嚴查。
很顯然,李昭壽是湘軍的人,而湘軍是曾國藩的人,僧格林沁這麼對付李昭壽,其實就是在對付曾國藩。雖然最後看在慈禧的麵子上,曾國藩選擇了息事寧人。但是,曾國藩對僧格林沁的怨恨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釋然,相反,卻日益加深。
以曾國藩有仇必報的性格,朝廷讓他出兵剿撚或許他會聽命,但是,要讓他去解救僧格林沁,估計有點難度!
見死不救
果然不出所料,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曾國藩上書朝廷,以自己沒有能力指揮剿撚清軍為借口拒絕了剿撚的任務。
或許會有人問,曾國藩到底有多牛,連朝廷的命令都敢違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一個事理,那就是:落水的鳳凰不如雞。朝廷自身腐敗無能,清軍又沒有戰鬥力,本來想靠僧格林沁露回臉,結果弄巧成拙。僧格林沁不但沒能徹底消滅撚軍,反而讓人撚軍給揍了個鼻青臉腫。
在這種形勢下,清政府就算是耍威風也得首先要看看形勢呀。所以曾國藩說不去,朝廷也不敢把他怎麼樣,否則把他逼急了,對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處。
於是,接到曾國藩的奏折之後,朝廷並沒有表示對曾國藩的說法有什麼不滿,而是說,你不去可以,那你就派手下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三軍過去吧。這樣你自己省事了,僧格林沁的兵力也可以加強。
朝廷對曾國藩奏折的回應很明顯是在極力地維護大清的麵子,曾國藩說自己指揮不了剿撚的清軍,朝廷就不讓曾國藩前往,這就等於在告訴曾國藩,你曾國藩不過是一個漢臣,你也確實指揮不了清軍。同時,朝廷也無意中透露了一個信息:我們大清要的不是你一個曾國藩,而是你手中的湘軍。如果你手中沒有湘軍,你對我們來說根本沒有多少利用價值。
憑曾國藩的聰明才智,一眼就看穿了朝廷的意思。於是在收到了朝廷的批複以後,他立即回複說,他正在對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三支軍隊進行遣散,他們恐怕也沒法去助剿撚軍了。
慈禧看到這樣的奏折,第一反應肯定是,氣憤!可是氣憤有什麼用,現在還不是可以閑坐著氣憤的時候。於是隻好回複說,那就讓劉銘傳帶一支淮軍過去吧,僧格林沁快撐不住了。
這話僧格林沁不愛聽了,什麼叫我快撐不住了,我堂堂的一個蒙古親王怎麼可能會怕幾個私鹽販子?我現在的失利隻是暫時的,不需要求著那一群愛搶功的漢人來幫我,我們清軍自己定能靠自己擺平撚軍。
僧格林沁這些話一說出口,就給了曾國藩一個拒絕發兵的理由。於是曾國藩並沒有按照朝廷的意思派遣劉銘傳前去支援。表麵上,曾國藩是在給僧格林沁一個擔任主角的機會,而實際上卻是在看僧格林沁的笑話,他要看看僧格林沁的這場剿撚大戲會以什麼樣的結局落幕。
曾國藩的這一做法,致使僧格林沁部清軍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困境,也直接導致了僧格林沁悲慘的謝幕方式。
同治三年底,清軍在河南魯山連連失利,而且損失了恒齡、蘇倫堡等幾員清軍大將,急得僧格林沁不知所措。之後,撚軍乘勝攻克葉縣,殺死了河南省“省長”張之萬,並在汝寧得到了壯大,然後渡過黃河進入了山東西南部。
對於剿撚心切的僧格林沁來說,撚軍的擴大再次激起了他對剿撚的熱情。針對撚軍打一仗換一個地方的做法,僧格林沁采取了緊追不放的作戰策略。
而他的這一策略剛好讓自己人陷入了被動。因為撚軍向來都以主動性和機動性在戰鬥中占據優勢,再加上撚軍作戰向來以快著稱,如果一直追下去,恐怕清軍更占不到便宜。
果然不出所料。進入同治四年以後,撚軍抓住了僧格林沁建功心切的心理和窮追不舍的作戰方針,采取了一係列投機取巧的作戰策略。
同以前的主動攻擊相反,撚軍這次采取了誘而不打的方法,遠遠地同清軍保持兩三百裏的距離,等他們要追上了的時候就加快速度,追不上時就停下來補充體力。
這樣一來撚軍還是牢牢地把握住了作戰的主動權,而清軍卻一點便宜也占不到。他們為了不失去目標,隻能沒日沒夜地追擊,又要小心撚軍是否會在周圍埋伏,所以他們既要追,又不能放開了膽子去追,所以隻好盡力去追。
同治四年四月在一次追擊中,僧格林沁率1000 多名騎兵同清軍大部隊脫節,進入了撚軍事先布好的埋伏圈,在山東菏澤高樓寨被撚軍伏擊,結果,1000 多名騎兵之中,隻有一人順利逃亡。僧格林沁在逃跑的過程中,被一個十幾歲的撚軍小家夥給殺死在了麥田裏,結束了他崢嶸的一生。
如果僧格林沁泉下有知,他一定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死法。堂堂的一個高貴的蒙古親王,最終卻死在了一個乳臭未幹的毛孩子手裏,這對於他來說是怎樣的一種恥辱!
或許會有人問,怎麼死不都是一個死嗎?死在一個毛孩子手裏怎麼就是一種恥辱呢?不錯,死有很多種死法,而且無論怎麼死都是一個死。可是,不同的人對死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死法也有著不同的意義。
比如,守財奴,在死之前,他們是必須要看著自己家的燈芯被掐滅了以後才能閉眼的;風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必須要“死在花間”才能罷休;日本武士,隻有死在自己的刀下,切腹而亡,他們才能死得安心;一個愛國誌士,他隻有為國而死,才能死得無怨無悔;一個將士隻有死在將士手中,才能死得其所,死得心服口服;一個英雄隻有死在英雄手裏,才能死得沒有遺憾……所以,死在一個小屁孩手裏,僧格林沁會覺得窩囊、會覺得屈辱、會覺得不甘、會覺得遺憾。可是不管怎麼說,死了就是死了,死了的人可以永遠地安息了,可是活著的人還得繼續努力活下去,他們不僅要為死者安葬,還要去完成死者未完成的事。
僧格林沁未完成的事情,這次會落到誰的肩膀上呢?是曾國藩嗎?他能再次成功地剿滅撚軍嗎?
慈禧發威
僧格林沁兵敗身亡的消息傳到北京,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陣驚慌!朝廷可真是再也經不起大風大浪了,如果撚軍再這麼發展下去的話,恐怕大清真沒幾天安寧日子過了。所以,清廷需要盡快找出一個能夠接任僧格林沁的將領出來。這個將領會是曾國藩嗎?
之前,朝廷曾多次下令曾國藩出兵,但是曾國藩都以各種借口或是理由拒絕了,這次曾國藩是否還會拒絕呢?他還有拒絕的理由嗎?
僧格林沁已經死了,如果曾國藩願意帶兵剿撚,那麼就不會有人妨礙他的工作了,更不會有人和他搶功了。不過曾國藩如果為了避風頭,他完全可以向朝廷推薦李鴻章前往剿撚,因為那時候,淮軍已經成長為一支裝備精良、戰鬥力很強的隊伍了。
現在擺在曾國藩麵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自己帶兵剿撚,一條是推薦李鴻章剿撚。為了休養生息,也為了給晚輩一個表現的機會,曾國藩完全可以選擇第二條路。可是,最終曾國藩為什麼會選擇了前者呢?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在他的選擇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呢?
原來,在鹹豐帝去世之前,為了處理與洋人之間的糾紛,朝廷設置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專門處理各國事務,這個衙門的總負責人就是恭親王。
辛酉政變以後,恭親王又被兩宮太後加封為議政王總理朝廷政務,因此恭親王很快掌握了清政府的內政和外交大權。
恭親王的崛起讓慈禧感到十分不安,畢竟大清朝是愛新覺羅家的,小皇帝當時才10 歲,根本沒有處理朝政的能力,恭親王完全擁有不安分的理由和實力。
既然恭親王當年有膽量聯合兩宮太後廢掉8 位顧命大臣,那麼,將來他就有膽量聯合其他的勢力,再次發動政變廢掉自己的親侄子,自己坐上皇帝的寶座。
到那時不僅載淳沒有好下場,就連慈禧都會死得很難看。所以,在恭親王還沒有行動之前,慈禧就要首先消除這個隱患。
於是,同治四年(公元1865 年)三月初五,借助翰林院編修蔡壽祺對恭親王的彈劾,慈禧下令嚴辦恭親王。兩天後,以“目無君上”的罪名,免去了恭親王的所有職務,後經大臣們求情,慈禧才不情願地保留了恭親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職務。
至此,恭親王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已經走到了盡頭。不過恭親王的下課跟曾國藩有什麼關係呢?它為什麼能夠決定得了曾國藩的選擇呢?
因為,恭親王同洋人打的交道比較多,他對洋人的侵華意圖非常了解,雖然清廷借助外國勢力最終剿滅了太平軍,但是,作為大清國的親王,恭親王還是希望能夠擺脫外侵的騷擾的。所以,他非常讚同以曾國藩為首的大臣們提出的洋務運動的思想,他很希望能夠通過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來實現大清的自強。
可是這一自強的想法卻遭到了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同樣外國列強也不會讚同恭親王的這種做法。於是,在多種勢力的聯合下,就上演了一個完全沒有實權的編修彈劾議政王的鬧劇。
三月初八,曾國藩得到恭親王被削職的消息後非常震驚,他沒有想到慈禧一個老娘們這麼有“魄力”,堂堂一個議政王說廢了就給廢了,這手段也忒狠了吧。
4 天後,彭玉麟從北京來到了江寧,倆人一見麵趕緊找了一個秘密的地方私聊了起來。連恭親王都敢辦,看來慈禧這老娘們不好惹,以後咱們兄弟在她手下當差可得小心點了。
話雖是這麼說,可是,有很多事不是小心一點就能避免的。想到這兒,曾國藩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由於恭親王非常重視漢臣,所以曾國藩一直以來跟他走得比較近。慈禧這麼急著除掉恭親王難道隻是因為擔心恭親王不安分嗎?
不可能,她肯定還有許多其他的目的,隻是不能明說罷了,曾國藩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慈禧對他的敵意,再加上曾國藩為了安撫眾臣對曾氏兄弟的不滿作出的努力並不奏效。看來,曾國藩還得做點什麼事情討好一下慈禧,不求立功隻求無過。
當下剿撚就是最合適的事情。於是曾國藩懷著複雜的心情,低調地帶著湘軍走上了剿撚的道路。
這將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在這條路上,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將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呢?
北上剿撚
同治四年五月五日,僧格林沁兵敗以後,朝廷再次向曾國藩下達了北上剿撚的命令,這次曾國藩沒有拒絕。可是由於之前曾國藩根本沒有去作北上的準備,所以湘軍遲遲不能按時發兵。
而當時,撚軍在山東菏澤打敗清軍,殺死僧格林沁以後,士氣大振。清政府十分擔心他們會趁機渡過黃河,北上騷擾北京,所以才十萬火急地催著湘軍迅速北上。可是湘軍不僅人力不夠,而且糧草還沒備齊,總不能扛著一杆槍就跑到山東去吧。
可是,清政府很清楚,撚軍最大的特點就是速度快,要是他們趕在了湘軍前麵,成功渡過了黃河,就算他們打不到北京,也一定會鬧得大半個北方人心惶惶呀。所以,朝廷除了加緊催促曾國藩以外,還急召直隸總督劉長佑、山東“省長”
閻敬銘迅速做好黃河沿岸的防護工作,要堅決把撚軍堵在黃河以南。
誰都知道這個願望和打算是好的,不過撚軍能否渡過黃河可不是靠一些人用嘴說說就能決定了的事情,這就要看誰的拳頭硬,誰的兵力強了。萬一撚軍突破防線渡過了黃河怎麼辦?曾國藩的動作又這麼慢,難道清政府就隻能這麼等著撚軍北上而無計可施嗎?
為了穩定清廷眾人的情緒,也為了給慈禧太後吃一顆定心丸,李鴻章在十分合適的時候(看來李鴻章的確很會做人),從上海派出了一支淮軍走水路北上,在天津駐防,以確保把撚軍堵在天津以外。
李鴻章的這一招不僅安撫了清廷,而且為曾國藩贏得了充分的備軍時間。但是即使如此,曾國藩這次剿撚還是沒有逃脫多災多難的命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裁撤湘軍以後,曾國藩剿撚的軍隊從哪裏來。
毋庸置疑,從感情上來說,曾國藩還是最希望自己能夠靠湘軍剿撚。可是,經過多次的裁撤之後,原本十幾萬的湘軍現在隻剩下了兩萬多人。雖然他們可以說是湘軍的精華部隊,但是,湘軍就是湘軍,不是魯軍,不是豫軍,他們不僅不習慣北方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而且不願意為外地效力。
因此,接到北上山東剿撚的命令後,各營湘軍紛紛表示寧願被裁也不願北上,甚至有些士兵竟采取了暴力行為,企圖通過鬧事犯錯而被裁撤。無奈,最終湘軍將領劉鬆山隻好連砍了幾個帶頭鬧事的士兵,才算平息了湘軍內部的騷動。
湘軍大營雖然最終恢複了平靜,但是他們厭戰的情緒已經表現了出來。試想,帶著這樣一群無心應戰的士兵北上,曾國藩怎麼可能打勝仗?軍心不穩這可是兵家大忌呀!不過還好受曾國藩調遣的軍隊除了湘軍,還有僧格林沁的餘部和部分淮軍。
可是,兩軍作戰是人越多越好嗎?我們暫時先放一放這個問題,先來看看當時僧格林沁餘部的情況。
上文我們講到僧格林沁兵敗時,有一個人成功逃亡了,這個人就是陳國瑞。
陳國瑞?他是一個什麼角色,在1000 多人全部被殲的情況下,怎麼偏偏就他一個人逃了出來呢?他到底有什麼能耐呢?讓我們一同來認識一下這個人。
陳國瑞,性別:男;籍貫:湖北應城人;職業:流氓;主要經曆:十幾歲開始跟著太平軍造反,兵敗之後投降清軍(看來很沒骨氣,連做流氓最起碼的義氣都不講),因在清軍中表現出色,被清將領黃開榜收為幹兒子。後來一直在袁甲三、吳棠手下混飯吃。後又幾經周折投到了僧格林沁手下。
僧格林沁見他打架夠猛,夠流氓,於是就特別器重他,並把他留在了自己身邊。
後來,因為在與太平軍作戰中多次小立戰功,還當上了浙江處州鎮總兵(看來他這個流氓的確當得很不錯,都合法化了)。這樣看來,這個人也的確有兩把刷子,不僅會混,而且拳腳也挺好使,怪不得他能在撚軍的包圍下勝利逃脫。
老人們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那就讓我們看看逃出來以後,陳國瑞會有哪些後福吧。
僧格林沁死了,他以前的部下隻能跟著陳國瑞混了。小混混突然當上了大哥,這種機遇對陳國瑞來說的確難得,山東兵敗以後,朝廷命他帶兵駐守濟寧。
由於擔心濟寧可能會再次遭到撚軍的襲擊,於是,曾國藩就派劉銘傳帶一支淮軍前往濟寧助守。曾國藩不派劉銘傳還好,一派又派出了事。
劉銘傳是誰?或許有人會說,劉銘傳不就是那個台灣省第一任“省長”嗎?
不錯,就是他,怎麼曾國藩派他助守濟寧就會出事呢?還是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銘傳吧。
劉銘傳,性別:男;籍貫:安徽;職業:遊俠;主要經曆:從小闖蕩江湖,專門打抱不平、劫富濟貧,常常被朝廷追捕。後來接受朝廷招安,奉命在老家辦團練。公元1862 年,率兵勇投入李鴻章名下,被編入淮軍,號稱“銘字營”。
從這一份簡曆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劉銘傳雖然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但是他也不是一個好惹的主兒,誰要是把他給惹急了,他可是不怕丟了飯碗從新落草為寇的。
試想,這兩個人要是到了一起,肯定會鬧得天翻地覆。果然不出所料,劉銘傳剛到濟寧不久,撚軍倒是沒有打來,他們雙方反倒先火並了起來。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陳國瑞瞄上了淮軍的洋槍,於是就按捺不住自己流氓的本色,起了歹意,想要偷襲淮軍濟寧大營,搶劫淮軍的裝備。
這是多麼搞笑的想法?就算你害怕別人不知道你是流氓非要顯擺一下,也不能出這樣的餿主意呀,再怎麼說你現在也是合法的朝廷命官呀,怎麼能一點法律意識都沒有呢?搶,是多麼愚蠢的辦法。
陳國瑞拿定注意以後,帶了500 弟兄拎起大刀,直接闖入了淮軍營帳,見人就砍。劉銘傳向來都不是一個喜歡忍氣吞聲的人,怎能受得了這樣的欺負,於是命兄弟們抄起洋槍,生擒了陳國瑞,殺死了他手下所有的弟兄。
可是劉銘傳還是不解恨,你陳國瑞有什麼了不起。以前你可以靠著僧格林沁撐腰,現在你大哥翹辮子了,你不老老實實地夾著尾巴做人,還敢跑出來耍橫,你可真是活膩了,現在我讓你來時容易,回去難。於是就把陳國瑞關在了一個屋子裏連餓了三天,直到他求爺爺告奶奶地求饒以後才把他放回大營。
陳大流氓哪吃得起這虧?回去以後,陳國瑞立即修書一封,致電曾國藩狠狠地告了劉銘傳一狀。這無疑就是人們常說的惡人先告狀,自己去搶別人的東西被人痛扁了一頓,竟然還敢告人家對你下手太狠了。看來,陳國瑞真是沒有什麼邏輯思維。
接到了陳國瑞的狀子以後,曾國藩很快也接到了劉銘傳的訴訟,看來這兩個人分明是要讓曾國藩來給他們評理了。
而曾國藩向來就跟僧格林沁的部下不和,再加上陳國瑞的口碑一直也真的不怎麼樣,看來陳國瑞是找錯了人。不過還好,曾國藩不是一個護短的人,也不是一個沒有輕重的人。
雖然,陳國瑞犯下的錯夠得上砍頭,可是打狗還得看主人。他可是僧格林沁的愛將,僧格林沁又是朝廷的親信,那麼,間接地來說陳國瑞就是朝廷的人了。
看來,曾國藩就算是判他有罪也不能直接砍了他,隻能以說服教育為主來改造他。
可是對於曾國藩的好意,陳國瑞並不領情,反倒是十分不服氣。於是,曾國藩就把陳國瑞的一切罪行都上書給了朝廷,結果陳國瑞被削去了頭銜,暫任處州總兵,命其戴罪立功。
這下陳國瑞老實了。看來孫猴子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他陳國瑞再心高氣傲,再桀驁不馴,都鬥不過手握大清子民生殺大權的清政府吧!
於是,陳國瑞隻好老老實實聽曾國藩調遣,死心塌地地剿撚了。他的小弟們雖然也有為他鳴不平的,但是,有意見隻能保留,否則沒有他們的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