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典當年27 歲,可以說風華正茂,可是由於他在攻破天京以後大肆強奸婦女,10 天之後,體力不支,一命嗚呼了。

朱孔彰曾在《中興將帥別傳》中毫不隱晦地指出李臣典自恃年輕,奸淫婦女過度,是其生病的根本。(公恃年壯氣盛,不謹,疾之由也。)而那些在湘軍蹂躪後有幸沒死的女子,大多也都被湘軍用船運回了湖南,成了他們的私有財產。

像這樣的一場慘無人道的屠殺,如果就此隨著金陵城的煙火而被湮沒,是不是太對不起這幫豺狼虎豹一樣的湘軍了呢?

所以,每一個有骨氣、有正義感的見證人,都應該勇敢地站出來揭露湘軍的野蠻行徑。於是,湘軍屠城的消息很快傳遍大江南北,也很快傳到了北京,傳到了兩宮太後的耳朵裏。

這下就要看曾氏兄弟怎麼跟兩宮太後解釋了。

曾國藩的擔憂

攻陷天京也就意味著太平天國起義徹底失敗,大清政權也隨之少了一個勁敵,同時也意味著湘軍為大清政權立下了一個大功。可是,這一切都讓曾國藩高興不起來。

不僅因為湘軍很可能會落個飛鳥盡良弓藏的下場,還因為,曾國藩早就在湘軍開赴天京之前就曾反複告誡過曾國荃,要戒驕戒躁,低調行事。而現如今,曾國荃搶了一大堆的金銀財寶回湖南,長著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到,這要讓朝廷知道了,曾國藩該怎麼收場呢?

更何況,曾氏兄弟為了包攬大功,曾得罪過許多官員。現在湘軍犯下這麼大的錯,他們會輕易放過這麼一個公報私仇的好機會嗎?如果兩宮太後和議政王聽信了他人的“讒言”怎麼辦?

到時候別說功勞了,就連苦勞湘軍都不一定能撈得到,現在該怎麼辦呢?紙總是包不住火的,難道就這麼跑到兩宮太後那裏去認錯,去領罪嗎?

如果這是曾氏兄弟想要的結果,那麼他們就不會挖空心思地包打天京了。所以,他們不能就這麼輕易認輸,更不願就這麼輕易認錯,至少現在他們還不能這麼做,因為他們手中還有一張王牌—湘軍。

隻要有這張王牌握在手裏,曾氏兄弟還怕什麼呢?

雖然,湘軍現在做出了一些讓全天下人都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有一個人可以容忍,這個人就是慈禧太後。

當然如果從個人感情上來說,慈禧絕對不會允許湘軍這麼猖狂。可是,為了大清政權,也為了自己能夠繼續掌握大清政權,慈禧必須容忍湘軍犯下的錯,為什麼呢?

這還用問,清軍不僅人數不多,而且遠遠沒有湘軍強悍。沒有強有力的軍隊做後盾,想要發言權隻能是扯淡!所以,即使兩宮太後在曾國藩麵前依然可以表現出一副壓倒一切的權威,可是她們心裏照樣會畏懼曾國藩三分。

這就是政治,沒有軍隊就沒有發言權!

要知道,為了剿滅太平軍,清政府已經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現在的大清朝已經筋疲力盡,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如果湘軍再鬧起事來,清政府可真是沒法收拾,所以即使湘軍現在犯了錯,清政府也隻能敢怒不敢言。

天京屠城事件清政府可以做出讓步,可是之後呢?你曾國藩還想不想在大清朝為官呢?如果想,那麼曾國藩該怎麼做好這個官呢?如果不想,你曾國藩又要何去何從呢?

如果,曾國藩選擇繼續為清政府效力,那麼,清政府會允許一個臣子手握重兵,時刻威脅到它的存在嗎?不可能,沒有一個政府可以這麼大度,更何況大清朝現在的掌權者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器鬼呢?

如果,曾國藩真的選擇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那麼,湘軍就會成為他為官的負擔。要做人臣,就要表現出甘為人臣的姿態,就不能天天表現得比老總還牛,否則,你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雖然,曾國藩也曾想過自立為王,可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又打消了這個念頭,而現在他不由自主地再次燃起這個念頭,為什麼?

因為,如果他選擇前者,他就必須割舍自己辛苦十幾年練就的湘軍。而湘軍一直以來都是曾國藩最堅實的後盾,是他最後一張救命的王牌。

假如沒有湘軍,曾國藩還能依靠自己以前立下的戰功在朝廷裏立足嗎?他能嗎?朝廷會給他這個機會嗎?

這些問題真的很難回答,所以,曾國藩現在必須頭腦清醒地去分析一下這些問題。

而在曾國藩前去江寧視察之前,六月十八日,曾國藩接到九弟的天京捷報以後,立刻按曾國荃描述的金陵的情況上報給清政府了。可當曾國藩來到江寧以後,才發現,事實卻跟曾國荃描述的大相徑庭。

金陵城內並沒有十萬太平軍,更多的是手無寸鐵的百姓,所以,曾國荃所說的剿滅太平軍十萬大多都是百姓。而且,在天京城破之後,少主洪天貴福並沒有“舉火自焚”,而是趁亂逃走。

此外曾國藩在提審忠王李秀成時,從李秀成的自述中得知,天京城內果然藏有大量金銀珠寶,跟曾國荃描述的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裏。

如果,朝廷得知了天京內幕,哪裏還有他們兄弟的活路?!

按理說,像李秀成這樣的VIP 級別的罪犯應該押送北京由朝廷親自審問、定罪而後處死。可是一旦李秀成到了北京,那麼,曾國荃的所作所為就會被朝廷得知,到時候,不管曾國藩怎麼解釋都難逃欺君的大罪。

再加上曾國藩來到金陵以後也親眼目睹了金陵滿目瘡痍的慘狀,他親眼看到了遍地的屍體,看到了街邊躺在死人堆裏嗷嗷待哺的幼兒,看到了四周被燒得破敗不堪的民宅,看到了到處被挖開的地窖……這一切都讓曾國藩不寒而栗,他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他更不敢想,可是,求生的本能迫使著他必須去想。

那就將錯就錯,銷贓滅跡,給清政府來個死無對證。於是,曾氏兄弟在牢房中秘密將李秀成殺害,之後,他們篡改了《李秀成自述》,用於掩飾他們兄弟謊報軍情、掩蓋事實的罪行。

可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而且事實永遠都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謊言而被埋沒。所以即使曾國藩為了掩人耳目做了很多努力,可是真相大白的一天並沒有因為他的努力而遲到。

朝廷的賞賜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曾氏兄弟連同湘軍接到了朝廷的封賞諭旨。朝廷對曾國藩的封賞同六月二十四日朝廷的第一道聖旨差不多,都是加曾國藩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賞戴雙眼花翎。

隻是這次朝廷對曾國藩練兵以來的功績進行了表彰,此外,還對攻克金陵城的湘軍將士們進行了表彰。

封曾國荃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封李臣典、蕭孚泗分別為子爵和男爵;封朱洪章、劉連捷、張詩日、彭毓橘等為騎都尉或輕車都尉。

讓湘軍將士們不知所雲的是,朝廷還發下了另一道聖旨,加封僧格林沁為貝勒、官文為伯爵、李鴻章為伯爵等。

這幾個人當時都不在金陵湘軍大營,就算要加封他們也沒有必要將聖旨送到湘軍大營呀?而且對這幾個人的加封都不在曾國荃之下,他們憑什麼可以和曾國荃平起平坐,朝廷這是什麼意思?

還沒等湘軍將士們弄清楚朝廷的意思,又一道聖旨到了。

在這道聖旨裏,朝廷明確地指出,據浙江方麵奏報,由於曾國荃指揮不當,以至於讓太平軍幼主從金陵逃脫;並指責曾國藩欺君罔上,謊報軍情;同時指出,金陵金銀如海,勒令曾國藩迅速查清金陵財富上繳國庫,以備朝廷調撥;並強調,迅速押解李秀成回京。

接到這樣的三道聖旨,估計湘軍將士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開始發愁了。三道旨意很明確地表達了朝廷對湘軍的態度。

第一道聖旨很明顯在說,如果湘軍願意被朝廷調用,朝廷一定會論功行賞,不會虧待湘軍。

第二道聖旨是說,就算你們湘軍不願意老老實實聽話,為我大清所用,我們大清也不是無人可用,僧格林沁、官文、李鴻章等人都是我大清的棟梁。

第三道旨意是說,別以為你們湘軍功績卓著就自以為了不起,如果你們不老實,我大清照樣可以收拾你。

三道旨意從整體上來分析,分明透著一種威逼的意思。曾國藩很清楚,清政府這麼做,一來是為了安撫湘軍,二來警告湘軍不要自以為是,三是威脅湘軍最好老實一點。

看來清政府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了對湘軍的憂慮,隻是出於政治原因,還不能對湘軍做得太絕,否則,湘軍走上官逼民反的道路,清廷可就不好收場了。可是,不好收場的事情並不會因為它們不受歡迎而不發生。

作為攻陷天京的主帥,曾國荃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對朝廷的封賞十分不滿。在他看來,自己十幾年如一日,不顧生死地、頑強地同太平軍作戰,自己身上的刀傷、槍傷、劍傷早已密密麻麻,而那些高坐在殿堂上的統治者,有誰親自上過戰場,現在戰亂平息了,自己拿點兒應得的財物怎麼了?想當年湘軍缺衣少食,有誰主動伸出過援助之手?有誰主動為湘軍調撥一兩銀子?哪一次不是他們自己像乞丐一樣到處“討”錢呢?

他們曾經受過的苦、受過的傷,有誰會知道?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現在又有人跑來說,你們不該這樣,不該那樣。曾國荃真想問問這些人,你們有什麼資格指責我?有本事你們自己怎麼不去帶兵打仗?!

這些話,要誰來回答!作為一個臣子,永遠不要忘了,就算你曾國荃肝腦塗地,在統治者的眼中,那都是應該的。因為你是一個臣子,作為一個臣子就必須忠於朝廷!

誰讓你是臣子而不是一國之君呢?你不是,你就隻能為他人流血犧牲,而且要心甘情願!還要感恩戴德!有什麼辦法?什麼是公道?當權者的話就是公道!

不服氣?不服氣隻會給你帶來殺身之禍!除非,你有本事取而代之,或是跟統治者徹底分道揚鑣,各奔東西。

很顯然曾國荃也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在氣憤之餘,曾老九拉著大哥的手,說出了他心中一直憋著的一句話:大哥,咱不要再受慈禧那老娘們兒的氣了,咱反了他娘的吧!

這,才是曾國荃的本色!

隻可惜,他拉錯了人,和曾國荃不同,曾國藩從來都不是一個魯莽的人,更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沒有十分把握的事他從來不會做,沒有考慮好的話,他從來都不會說;更何況造反可不是小事,不是為臣的搶了一點好東西裝在了自己腰包裏不交給上級這麼簡單。

這件事要慎重,要萬分慎重!

如今,曾氏兄弟用心良苦掩蓋的事實真相好像已經被清政府知道了。很明顯,從聖旨上來看,金陵的消息是由浙江的官吏上報的。而當時,浙江的“省長”左宗棠是曾國藩的老相識,他現在這麼做,無異於在曾國藩的後背上捅黑刀。可是,左宗棠為什麼這麼幹?

細算起來,左宗棠也應該算是曾國藩的老相識了,當年如果不是曾國藩指派他去浙江支援,如果沒有曾國藩舉薦,他左宗棠能爬得這麼快嗎?說起來也真是夠讓曾國藩上火,怎麼自己挖空心思提拔的人個個都是白眼狼呢?

如果曾國藩能夠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左宗棠的為人,他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左宗棠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在他的性格當中,更多的是一種正義和耿直,左宗棠這麼做隻能說明,曾氏兄弟這次闖的禍夠大。

可是,曾國荃不會明白,在他的心裏隻有氣憤、隻有怨恨,他隻恨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立場。

不過,現在是責怪別人的時候嗎?清政府既然已經明文指出讓曾氏兄弟迅速查出金陵金銀的下落,而後上交朝廷,同時讓他們交出李秀成,那麼,他們就應該迅速想出對策。

如今,金陵的財富已經被湘軍大小將士們一搶而空了,李秀成也已經被曾氏兄弟秘密殺害了,他不可能死而複生呀。而且,現在讓湘軍士兵們交出金銀,可能嗎?他們已經將搶來的財富運回湖南老家了,說不定現在已經被家人花了不少了。怎麼辦?

曾國藩需要立即想出一個萬全之策。

明天在哪裏

雖然從聖旨上來看,清廷氣勢洶洶,擺出了一副不嚴辦天京事件誓不罷休的架勢,但是,清廷要真的有這個膽量,他們早就動手了。

如果朝廷真的敢直接拿下曾氏兄弟,端掉湘軍的話,那麼,他們就沒有必要繞這麼一個大圈子了。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給曾國藩施加壓力,試探曾國藩的態度。

清廷之所以這麼恩威並施、虛與委蛇,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曾氏兄弟手中的那張王牌—湘軍,隻要曾氏兄弟手中還握著這張王牌,清廷就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曾國藩很清楚,雖然由於湘軍的存在,清廷可以給他三分顏麵,可是,縱觀曆朝曆代,哪一批定國大員會有好的下場呢?遠了不說,我們就拿清初的曆史來舉個例子。

例如,鼇拜。自從清軍入關,鼇拜就曾率軍平定北京,征討湖廣各地,可以說是為了大清立足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曾被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封為大清第一勇士。可是,後來呢?

國家安定了,反清複明的勢力平息了,他的好日子也就過到頭了。雖然,後來鼇拜擁兵自重,專橫跋扈,但是,看在他為大清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份兒上,免他一死,也不過分吧?可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好像注定要以死亡來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想到這裏,曾國藩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雖然向來克勤克儉,而且做事謹小慎微,可是,曾國荃的作風卻恰恰相反,他不僅為人驕傲,而且搶掠成性。

隻要有銀子,不搶白不搶是他的人生座右銘。

因此,曾國藩怎能不擔憂呢?如果像曾國荃所說的那樣,反了他娘的,那麼湘軍勝算的把握有多大呢?不說別人,就說左宗棠,他可以說是曾國藩的老相識了,現在湘軍剛犯了一個錯誤,他就這麼對付湘軍,如果湘軍真的反了,那麼曾、左兩人很快就會針尖對麥芒,而且,曾係湘軍和左係湘軍也將很快兵戎相見。

這是曾國藩不願看到的,從曾國藩起兵之初到現在,他親眼目睹了太多的湘軍流血犧牲,他們之中有五六十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少年,這些人都是他們湖南的根。現如今太平軍剿滅了,湖南人之間再打起來,那麼對湖南來說,這將是一場滅頂之災。如果這樣,曾國藩真很可能會成為湖南人眼中的千古罪人。

此外,江西“省長”沈葆楨早已在爭餉事件中,跟曾國藩徹底鬧翻。他所練就的江西本地軍隊,就虎視眈眈地盯著湘軍大營,他們無疑就是抵在湘軍背後的一把長矛,如果湘軍有什麼異常舉動,他們會第一個撲上去跟湘軍拚命。

現在就連自己人都不認自己人了,更別提別人了。更何況,清政府為了防範湘軍在東南各省勢力過大,早就作好了防範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