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以來,湘軍雨花台各營很快就陷入了斷糧的尷尬境地。最初曾國藩並沒有完全了解沈葆楨的意思,但是隨著供給的切斷,曾國藩才恍然覺悟,自己還是太天真了,以為自己對人家有提拔之恩,就會得到別人的報答。殊不知,當兩人同時處在死亡邊緣的時候,誰都不會輕易地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給對方,除非對方是至親至愛的人,否則這種可能就等於零。
可是,當曾國藩看到身後原本身強力壯的10 多萬湘軍戰士,現在因為吃不飽肚子個個蔫不唧的樣子,他隻能想盡一切辦法去爭到糧餉。
實在沒有辦法了,曾國藩隻好直接給九江“收費站”的站長蔡錦青下了一道令,命他將九江“收費站”收取的3 萬兩白銀押解到湘軍雨花台大營。
這可是四省總督的命令,蔡錦青作為一個小小的“收費站”的“站長”哪兒敢抗命?除非他活膩了!於是,他迅速派人先押解15000 兩白銀前往天京。誰知,沈葆楨得知這件事以後,對蔡錦青破口大罵,你小子!自己家吃的都快沒了,你怎麼還能把自己家的糧餉送給別人呢,傻不傻呀你!趕緊給我追回來!
一個是上司的上司,一個是頂頭上司,蔡錦青一個也不敢得罪。怎麼辦呀?
那還不好辦,曾國藩讓給,那就給,沈葆楨要追,那就追,兩者誰都不得罪,反正咱們隻是當差的,讓他們兩位大人鬥去吧!
蔡錦青這一招的確高明,這樣一來,曾國藩要生氣,也隻能生沈葆楨的氣,也不關他蔡錦青的事,銀子追回來了沈葆楨也就消停了,不會找自己的麻煩了。
蔡錦青倒是悠閑了,可是曾國藩這頭還餓著肚子等著他送銀子呢。聽說銀子讓沈葆楨給追了回去,湘軍大營一片謾罵:這個沈葆楨也太小人了吧,也太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算什麼好漢!
於是,曾國藩的幕府們一致認為,曾國藩應該到兩宮太後那裏狠狠地參他一本,讓他從哪裏來滾回哪裏去!可是曾國藩很明白,無論是好漢還是流氓都是要吃飯的,沈葆楨這麼做也是局勢所逼,情有可原,凡事都不能做絕了,這不是曾國藩的做事風格。
不過,沈葆楨這麼做的確有點不顧大局,我們湘軍這邊餓得要死人了,你們那邊就不能體諒一下嗎?看來良心在生死麵前沒有多大的約束力,那就參他一本吧,不過言辭不要太過激了。
看來,在潛意識裏曾國藩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都渴望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渴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苦心,不要讓他太為難,可是,他這麼想何嚐又不是一種自私呢?人都是自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過了幾天,朝廷的批示下來了,不過是以“財經部”(當時的戶部)的文件形式下發的,平白無故地接到“財經部”的這麼一封文件,搞得曾國藩一頭霧水。
本來曾國藩就沒有打算把事情搞得太大,隻要沈葆楨能把糧餉送來,就什麼事都沒了,現在好了兩宮太後直接把事推到“財經部”去處理了,看來事情複雜了!
打開文件一看,曾國藩一掃平日的儒雅謙和,氣得七竅生煙。文件中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以致讓曾國藩這麼氣憤呢?
文件上寫著:如今太平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東南各省差不多都已平定,湘軍每1 個月可以從各省餉銀中抽取155000 兩軍餉,就算這些軍餉不能全部到賬,但是10 萬兩總該有吧。現在還盯著江西的幾萬兩稅款不放,是不是也太貪心了呀?
以後不許再從江西抽取糧餉!
這是什麼話?照這公文看來,曾國藩既要不回糧餉,還要背上一個貪得無厭的罪名了?朝廷一向對曾國藩還是比較客氣的,這次“財經部”怎能這麼赤裸裸地公然指責他呢?
這其中一定有蹊蹺,看來沈葆楨是惡人先告狀了,真是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想來,曾國藩對他真是太仁慈了,曾家兄弟不再是以前客軍懸虛沒有實權的團練頭子了,哪能這麼好欺負!
既然大家撕破了臉麵,那就把事情說得更清楚一些吧。於是,曾國藩直接上書兩宮太後說,江西糧餉湘軍必須提取,原因有四。
一,雖然曾國藩有權提調各地餉銀,但是,除了廣東、上海,其餘各地都不能自保,根本沒有糧餉可以供給。二,攻打天京的士兵吃不飽肚子,戰鬥力下降,一旦太平軍棄城逃往別的地方,到時候可能就是放虎歸山。三,天京久攻不下,如果太平軍趁機進入江西,湘軍無力支援,到時候江西失陷,湘軍可就愛莫能助了。四,湘軍大軍十幾萬,一直處於半饑餓狀態,萬一哪個不要命的家夥造起反來,到時候我曾國藩說的話,他們也不會聽。
如果這樣,湘軍都不能爭取到糧餉的話,那我曾國藩情願回家種地!
曾國藩這招很有個性,夠大膽!這隻是在講道理嗎?這分明是在威脅兩宮太後!你曾國藩辭官不幹,沒關係,有人願意幹。但是,原因四剛好說到了兩宮太後心中最薄弱的地方。她們最擔心的就是這個,萬一湘軍真的鬧起來,該怎麼收拾呀?
看來隻能應了曾國藩的奏請了,可是,就這麼把江西的糧餉乖乖地都給了湘軍,乖乖地從了曾國藩,那兩宮太後也太沒麵子了吧!就算咱們怕湘軍造反,但是也不能讓一個做臣子的牽著鼻子走呀!
恰在此時,沈葆楨也苦大仇深地上了一個奏折說,要是朝廷把江西糧餉給了湘軍,那江西很快就有被攻陷的可能了,與其看著江西在我手中淪陷,我沈葆楨不如現在就回老家照顧老娘去!
這些臣子們可真是看著兩個女人好欺負了,都敢來威脅太後!都想在關鍵時刻撂挑子?大清朝的官,豈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能走人的嗎?也不用腳後跟想想慈禧是什麼樣的人,她是那種情願被人威脅的人嗎?
好了,大家都不要爭了,慈禧發話了,江西糧餉一人一半,誰也不許再胡鬧,否則我讓他後悔半輩子!
就這樣一場曾沈爭餉的官司結束了。可是,曾國藩的奏折卻加重了兩宮太後的心事,湘軍會反嗎?如果湘軍反了,該怎麼應對呢?清軍能夠抵得住十幾萬湘軍嗎?
這個問題,慈禧必須慎重考慮,現在太平軍還沒有被剿滅,湘軍再出點亂子,大清國差不多也就玩完了。慈禧絕對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可是,不讓人造反,總得給人一個不去造反的理由吧。像現在這樣,眼看著湘軍餓肚子不管,湘軍會乖乖地聽話嗎?
不可能!那就給他們點好處,暫時安撫一下他們吧,等把太平軍剿滅以後,再收拾他們不晚。於是,慈禧就把英國退還回來的50 萬兩購買軍艦的銀子調撥給了湘軍。
這下好了,湘軍的吃飯問題算是解決了,吃飽了肚子湘軍就要幹活了。而就在此時,天京城內也正在鬧饑荒,情況不比湘軍好到哪裏去。
是去,是留
李秀成丟了十幾萬大軍灰溜溜地回到天京城以後,被天王洪秀全劈頭蓋臉地給罵了個狗血噴頭。可是他能有什麼脾氣呢?誰讓他吃了敗仗呢?作為一個將領想要人前顯赫,就必須先立下戰功。
既然回來了,李秀成就隻能在城裏安心工作,打好天京保衛戰。所以,李秀成回城以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召集全城軍民統一思想,一致對外。其次就是做好天京城城防工作。
最初的時候,還能讓全城軍民眾誌成城上下一心,誓與天國共存亡。不過這是大家在吃飽肚子的情況下喊出的豪言壯語。
同治二年五月(1863 年6 月),太平軍的糧道基本上被湘軍截斷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不僅士兵們開始動搖。領導人也開始胡思亂想了。
隨著城內的糧食一天天地減少,人們的思想也開始大幅度地動搖,洪秀全也曾為解決糧食問題作出過努力,他曾帶領全城軍民在天京城內的空地上種麥子、蔬菜等農作物。但是這些莊稼都有一個不短的成熟期,不是種地上立馬就能結出糧食的,更何況天京城又不是飛機場,哪有那麼大的空間用來種糧呢?
看來這樣下去的確不是辦法,於是群臣們聚到一起開始商量對策,恐怕這天京城要保不住了,如果堅持這樣下去的話:一,糧食很快就被吃光;二,城外又沒有大隊援軍。固守這裏跟等死沒什麼兩樣。
於是,李秀成就提出“讓城別走”的策略。趁現在江蘇、杭州等地還沒有被清軍攻取,可以先退兵到江浙一帶,保存實力,以求東山再起。
大家一聽,這個主意不錯,一來可以解決當前的吃飯問題,二來也不會造成太多無謂的犧牲,於是大家一致力挺李秀成上奏天王,爭取“讓城別走”。
接到李秀成的奏折,洪秀全勃然大怒,於是就斥問李秀成:“你小子是不是還打算到江浙一帶去發展呢?讓我放棄天京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是天王,是上帝派來拯救萬民的,天京城是不會被攻破的,上帝會來救我們的!要想逃跑,你自己逃好了,現在就滾出天京城!”
上帝真的會來嗎? 鬼才會信,甚至上帝究竟存不存在,李秀成都相當懷疑。
隻不過一直以來他所信仰的是一種理想的天國,這個天國跟上帝無關,是由人來掌控的,比清政府稍微開明一點的王國。
所以李秀成根本就不會從心裏相信天王的話,其實有沒有上帝,上帝會不會來救他們,洪秀全比誰都清楚。但是,洪秀全作為一個天國臣民眼中的上帝次子,怎能害怕湘軍這樣的普通人呢?他不能就這麼棄城而走,就是死他也應該和天國共存亡。
本來看在群臣的麵子上,李秀成還想再奏,力勸洪秀全。現在看來真是沒有什麼必要,天王都要攆自己走人了,自己再待在這裏有什麼意思呢?可是,如果他走了,那些曾經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士兵們怎麼辦?天京城的百姓怎麼辦?
李秀成並不是一個怕死的人,也不是一個沒有度量的人,為了天京的軍民,他不能走,他得留下來保護他們。然而隨著各地戰事的發展,天京城很快就被各地湘軍、淮軍和清軍包圍了,就算是現在洪秀全同意了“讓城別走”,他們也走不出去了。
因為,李秀成以前留下的後路:蘇州、常州、杭州沿路各地區很快就被湘軍和淮軍個個擊破了,現在李秀成隻能背水一戰。
原來,李鴻章到了上海以後,在維護上海治安的過程中同各國列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李秀成退回天京以後,上海的太平軍很快就被平定。但李鴻章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李秀成這次退回天京很可能有去無回,現在蘇州防守薄弱,這時不趁火打劫更待何時呢?
於是,李鴻章就率領著裝備精良的淮軍同英國侵略者奧倫、戈登達成協議,組織“常勝軍”,從上海出發,向蘇州進發。
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63 年2 月10 日),常勝軍到達了東出上海第一站太倉。
太倉是長江三角洲的衝積平原,除了東鄰長江之外,全境地勢平坦,沒有任何險山惡水。以常勝軍的實力:22 門西洋野戰炮,1 萬名淮軍,3000 名英國軍,全副英國來福槍裝備。想要拿下太倉真是小菜一碟。
李鴻章根本沒有把這樣一個小城看在眼裏,在他看來,他隻要待在路邊歇歇腳、喝杯茶,太倉城就會被攻下。可是,當他們一口氣跑到城下的時候,才發現事情的可怕。
因為,守衛城牆的除了士兵,還有手持鐮刀、鋤頭的平民,他們之中有80歲的老頭,還有10 多歲的孩子,這是一種什麼精神?
常勝軍可以用洋槍大炮奪走他們的生命,可是他們的精神將是永遠都不可能被戰勝的。但是,如果人死了,精神還有什麼用處呢?隻要能夠把城攻破就行了,精神,就讓那些鄉村女教師去緬懷吧!
於是,一場慘烈的戰爭就此打響了,太倉軍民在常勝軍的槍炮齊鳴中堅守了5 個多小時,最終無力回天,全城老幼全部為城捐軀。
這一仗消耗了2000 名湘軍,400 名英軍。踏過死者的屍體,常勝軍來到的第二站蘇州,鑒於上一次的經驗,常勝軍來到城下沒敢輕舉妄動。
蘇州城不能低估,這不是一個能夠輕易攻下的城池。守城的太平軍將領譚紹光是李秀成手下最強悍、最有能力的將領,而且蘇州曾是李秀成建立第二個“小天堂”的首選之地,現在有4 萬太平軍鎮守。
相比之下常勝軍在人數和地勢上都不占優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劣勢怎樣才能變為優勢呢?前人已經用血的代價總結出了最好的辦法,那就是偷襲!
偷襲的確是一種很好的策略,這種作戰方法不僅能夠出奇製勝,而且能夠爭取到作戰的主動權。既然是偷襲,那麼就得選擇合適的時間,晚上夜深人靜,大家都在休息,這是偷襲的最佳時機。
於是,十月十七日(11 月27 日),常勝軍夜襲蘇州東門外的石壘。誰知槍炮聲剛剛打響,主帥譚紹光就跳在了城牆上親自指揮作戰,看來譚紹光真不是人,為了守城他覺也不睡了,就守在城牆邊了。
這一仗打了三天三夜,英軍被打死了三四百人,也沒能攻下蘇州城,然而就在主帥奮死在城牆上血戰時,城內卻出了問題。
原來太平軍中一些意誌不堅定的將領發動了集體叛變事件,一時間蘇州城內人心惶惶。十月二十四日,在譚紹光召開軍事會議時被叛徒郜永寬、汪有為等人密謀殺害,蘇州城很快被中英聯軍占領。
李秀成想要在蘇州建立第二個小天堂的幻想徹底破滅,蘇州這條退路也被中英聯合軍徹底堵死。如果現在李秀成堅持要放棄天京逃往別的地方,他還可以選擇從天京撤往杭州方向,而杭州當時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聽說蘇州城被攻破的消息以後,杭州城內守軍也開始動搖。於是,當左宗棠聯合法國“常捷軍”向杭州發動攻勢的時候,許多太平軍守城將領主動獻城投降,杭州很快就被中法聯軍占領。
至此李秀成退往杭州的道路被封死。雖然他還可以試圖從蘇州和杭州之間的常州夾道逃出,可是,李鴻章等人在攻克蘇州城以後,一路直奔常州,現在常州城也是岌岌可危。
雖然常州城在主帥陳坤書的帶領下沒有發生叛變事件,但是在中法聯軍的狂轟濫炸下,他們也隻能落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守城6 個月後,人亡城破。
至此,湘軍、淮軍、英法侵略者徹底將天京合圍,李秀成的退路徹底被封死。
他隻能選擇留下,留下就意味著與湘軍的決戰不能避免。
既然戰爭不能避免,就讓湘軍來得更猛烈些吧!
決戰的時刻就要到了!
攻城策略
事情發展到此,被困在天京城內的太平軍已經沒有了退路,他們隻能留下來,作最後的掙紮。而就在太平軍還在猶豫是走是留的過程中,死守在天京城外的湘軍從未停止過對天京城的“騷擾”。
由於天京城西、北、南三麵臨水,一麵靠山,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天京城都相當困難,所以為了迅速攻下天京城,湘軍製定了從政治和軍事上雙管齊下的攻城策略。
這個策略如果從戰術上考慮應該可以算是相當完備,它不僅可以從精神上爭取敵人,還可以從軍事上打擊敵人,從理論上講這絕對是一個不錯的作戰策略。
可是,很多事情都是紙上談來終覺淺,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這個策略投入應用以後效果怎麼樣。
首先,咱們先從政治攻擊上來看。
隨著天京外圍湘軍人數的增加和太平軍各條退路被截斷,天京城內軍民死守天京城的信念就更加堅定,在天王洪秀全的精神領導下,全城軍民更是上下一心、眾誌成城。
為了從精神上瓦解敵人,湘軍就利用各種人脈關係混進天京城內,對太平軍各級將領進行策反和誘降活動。湘軍表示隻要有人願意叛變,他們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
雖然,高官厚祿很具有誘惑性,但是,對於一些有精神追求的人來說,功名利祿算什麼?所以湘軍磨破了嘴皮子,能夠說服的將領也寥寥無幾。所以具體化、精英化策反和誘降功效不大。
於是,湘軍就改變了政治攻擊方法,變具體化為普遍化,變精英化為大眾化,大麵積撒網重點捕撈,湘軍還就不信天京城內這麼多人個個都是鐵打的意誌!
一時間,天京城內勸降書,宣傳資料滿天飛,甚至都能達到遮天蔽日的效果。
原來,為了動搖更多人的意誌,湘軍就從天京城東麵的鍾山上用箭將各種“反動言論”射進天京城。這些資料上一般都印有聯係方式,比如,願意投降請於王某某人聯係,願意叛變請與李某某聯係,願做內奸請與曾某某聯係……湘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爭取到了太平軍將領鬆王陳德風和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不幸的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謀反就被發現了,差點讓洪秀全給拉出去砍了,後因李秀成的力保才撿回了一條命。
要是換了別人可能就沒這麼好的命,估計隻有死路一條,要知道不是誰都能和李秀成搭上關係的。所以政治攻擊的想法雖然很好,可功效卻不明顯,湘軍隻能一邊堅持政治攻擊,一邊加強軍事進攻。
可是,軍事進攻是否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呢?隻要我們了解一下天京城的地理優勢差不多也就能猜出個七八分。
天京城三麵臨水,一麵傍山。西、南、北三麵瀕臨長江和秦淮河,城外水道縱橫交錯,東麵臨傍山,山巒起伏。圍城全長90 裏,高矮不一,高的地方有三層樓房那麼高,矮的地方也有20 多米,全城當時保留著9 座城門,每座城門都有重兵把手,無論從哪座城門都不好攻入。
看來天京城隻能智取,不可強攻!最初為了以最小的犧牲獲得最大的勝利,湘軍想出了兩個投機取巧的攻城辦法,夜襲城牆和挖地道。
前文我們已經講過,夜襲是一種機動性很強的戰略。但是城牆不會因為天黑而變矮,該爬不上去還是爬不上去,隻是在夜裏多少可以搞點小動作。
有一次湘軍爭取到了幾個太平軍哨兵,雙方約好,午夜時分,一方從城牆上往下放繩子,一方從下麵拽著繩子往上爬。結果讓巡夜的將領發現了,輕易地割斷了繩子,摔死了不少湘軍士兵。
看來夜襲的方法雖然不錯,但效果也不太好,看來從城牆上攻進城去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從地下攻進去。不過這個方法李秀成早就用過了,隻是這次攻守的雙方調了一下位置而已。以前讓太平軍受夠了窩囊氣的“地道”攻城法,看看湘軍用起來會不會更加得心應手。
不過,在天京城外挖地道和在雨花台大營挖地道在難度上和技術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雨花台不管怎麼說也是一塊平坦的開闊地呀,可天京城呢?三麵臨水,一麵傍山,總不能從山洞裏往天京城挖地道吧,這難度也太大了點吧,看來隻能選擇從護城河附近往裏挖了。
可惜,湘軍好不容易選好了挖地道的地方,還沒等他們動手,李秀成就猜出了他們會來這一手。於是太平軍就將計就計,在天京城內挖了好多地窖,在地窖裏放上大缸,沒事就找幾個人蹲在缸裏,一旦發現周圍有什麼動靜,就命上麵的人用巨型鐵錘將地道砸塌。在太平軍的高度警覺下,湘軍挖地道的做法一時半會兒也沒能起到什麼作用。
看來這次,曾國荃真是棋逢對手。使盡了渾身解數,天京城在湘軍麵前,依舊巋然不動。想起來就覺得窩囊,不過能夠戰勝這樣一幫對手,對於強者來說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讓曾國荃鬱悶的是,他們現在還沒能攻下這座城,還沒能征服這樣一幫對手,湘軍攻不進去,太平軍又無路可退,那麼大家就在這兒耗吧!看看到底誰能耗過誰!
可是太平軍耗不起,因為他們已經斷糧很久了,很多士兵都已經餓瘦好幾圈了,再耗下去,恐怕他們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了。
那麼湘軍總有耗下去的資本吧?雖然小康生活保障不了,至少他們現在不會餓肚子,那就守株待兔吧。然而,天天幻想著守株待兔的難道隻有湘軍一支隊伍嗎?但凡能跑得動的軍隊,誰不想來分一杯羹呢?
再這麼磨蹭下去,頭功可就讓別人給搶了去了!這可是曾氏兄弟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情,誰也別想來搶功!
拒絕“外”援
雖然曾氏兄弟一直都在為攻下天京而嘔心瀝血,但是天京城占據天險,太平軍把守森嚴,從精神上瓦解又不能奏效,他們隻能急得跺腳而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