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慈禧此刻的“溫柔”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因為還沒有到和湘軍撕破臉皮的時候。而且從主觀上講,慈禧也不喜歡這麼野蠻的解決分歧的方式。
即使如此,曾國藩一顆懸著的心也總算可以先放一放了。但是到了秋天,陰雨總會不期然而至,就在湘軍大營還沒有掩埋完病死將士的屍體時,李秀成就風風火火地趕來了。
這可真是個多事之秋,天京雨花台湘軍大營又將麵臨著一場異常艱難的惡戰。
此刻,他們已經火燒屁股,然而往前跑,他們隻能撞死,因為固若金湯的天京城不是他們兩萬人就能輕易攻破的。所以,他們隻能轉過身來殺死自己身後的對手,除此之外,他們別無退路。
一場惡戰即將拉開序幕,在這場戰役之後,誰還可以直立行走,誰將永遠倒下……
剛從病魔的魔爪下逃生的湘軍們甚至還沒有作好作戰的準備,李秀成已經打到了雨花台大營外,看來此戰湘軍真是凶多吉少。
李秀成回援天京
戰事發展到此,大家心中一定會有疑問,為什麼曾國荃兵臨城下,而天京城內卻沒有任何反應呢?是因為他們覺得曾國荃不可能攻下固若金湯的天京城嗎?
當然不是。當天京內部得知曾國荃兵臨城下之後,必定人心惶惶,但是在驚慌之餘,他們很快就想到了,他們還有一張最後的底牌,他們的忠王李秀成。
所以,當天京再次被湘軍包圍之時,作為一國(太平天國)之君的洪秀全發話了:“慌什麼慌?上帝會保佑我們渡過難關的,咱們的忠王李秀成很快就會帶兵回來替咱們解圍了。”
然而,事實上忠王李秀成是否會像天王說的那樣,將會帶給天京城內的軍民喜訊呢?這個問題有待於用時間來說明。
此時,李秀成正在上海郊區與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以及淮軍大戰呢!
從這戰爭的參戰方,我們就不難猜出,李秀成一定沒有什麼便宜可占。雖然,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以及李鴻章的淮軍總共加起來人數也不過一兩萬,而當時李秀成手下太平軍就有十幾萬人。但是,前麵三支隊伍個個都是武器精良的部隊,其中華爾洋槍隊就以其裝備的洋槍號稱常勝軍。
相反,太平軍雖然也有洋槍,但是持有洋槍的人畢竟隻占極少數。在洋槍麵前,出身農民的大多數太平軍也隻有扛著大刀、長矛做別人的人肉靶子的份了。
但是,李秀成也不是個平庸的農民,他早就看好了上海這塊“肥肉”,他是不會因為某些人的洋槍而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的。但是,就在他和這三支如虎狼般的軍隊打得火熱的時候,天京告急!
洪秀全打發城內一名小弟秘密出了天京城,直奔李秀成大營。報告李秀成:“忠王,咱們的大本營被湘軍圍住了,天王命你迅速回京消滅那幫可惡的湘軍!”
注視著還在不停喘氣的小弟,李秀成陷入了深思!
他為什麼會深思,難道天京被圍他不應該立刻支援嗎?為什麼作為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卻遲疑了呢?
因為他有他的打算,太平軍早在安慶解圍失敗以後,李秀成就曾有過放棄天京,揮師南下占據江浙等富饒之地的想法。但是,天王洪秀全覺得這一想法實在荒唐,還曾明確地對李秀成的這一想法表示批評,並由此引發了李秀成在解圍安慶時的低落情緒,致使陳玉成孤軍奮戰,最終導致安慶失守,陳玉成兵敗,後被叛徒苗沛霖陷害,死在了壽州。
雖然,李秀成已經為他的消極作戰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這一代價而放棄據兵江浙的計劃。所以,當李秀成得知天京被圍以後,迅速在蘇州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在會議上,他表示,不但天京之圍要解,而且上海也必須拿下!天京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圍了,以前被數十萬清軍圍了幾年不也沒出什麼事嗎?雖然湘軍比起清軍那幫酒囊飯袋要強,但是,天京城固若金湯,隻要天京城軍民閉門不出,湘軍一時半會兒不可能攻陷天京。所以,他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一、攻下上海。二、保障天京城的糧草供給。
報信的小弟又秘密回到了天京城,天王洪秀全聽到李秀成這樣的說辭,氣得七竅生煙,對李秀成更是破口大罵,他這是要幹嘛!難道他不知道天京城已經火燒眉毛了嗎?於是,又急忙下了幾道嚴令,命令李秀成必須立即回援天京。
李秀成真是無奈,雖然大家都有各自的打算、各自的主張,但是誰讓人家是天王,自己是小弟呢?為了不背上抗旨不遵的罪名,李秀成隻好留下少數將領在上海繼續同中外聯軍周旋,自己則率領手下20 萬大軍回援天京。
李秀成前後的變化為何如此之大呢?從最初的不發一兵,到後來幾乎傾師而出,實在讓人不解。他不想放棄上海,力守天京他又不讚同,他為什麼不給自己留條後路呢?為什麼不多留些兵在上海繼續作戰呢?
看來,李秀成對上海的戰事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而在他眼中,湘軍雖然不可輕視,但是,而今圍攻天京的湘軍不過兩萬多人,再加上一場疾病的襲擊,湘軍至多也就不足兩萬。
所以他覺得,回援天京,趕走湘軍,誌在必得!
曾國荃
當李秀成率領20 萬大軍意氣風發地來到湘軍雨花台大營外的時候,李秀成一定在心裏偷笑,湘軍這次是在劫難逃,區區兩萬人,想要和我太平軍20 萬大軍抗衡簡直是笑話!更何況,湘軍的後援部隊走的走,不願來的不來,想來的又來不了,看來湘軍主力的末日就要到了!
然而就在此時,從湘軍大營中走出了一個人,他就是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
孤軍奮戰對他來說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且以少勝多的戰役他打過太多了,雖然他也怕輸、也怕死,但是,不到斷了最後一口氣他從來不服輸。
雖然剛出道的時候,他也想像自己的大哥一樣,通過考取功名為曾家增光添彩。但是,很快他就認識到了他所處的時代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他再也不可能找到考取功名的機會了。他很痛恨朝廷藐視漢臣,他厭惡清政府既要利用湘軍又不願犒賞湘軍的態度。在他看來,功名很重要、建功立業很重要,但是金銀財寶更重要,他的愛恨情仇早已把他打造成了一個酷愛燒殺搶掠的混世魔王。
在他眼中沒有心慈手軟、沒有仁義道德,他隻信仰活著、隻信仰金銀財寶。
所以在戰場上,他殺人從來不手軟,一刀砍下去,不是死一個就是死倆。所以,他素來以驍勇善戰被人稱為九爺。
他手中的刀劍不隻是殺人的武器,更是他搶奪財富的工具。所以,參加湘軍以後,每打下一個城池,他都要在全城搜刮錢財,或是大肆搶掠。對於天京城的財富,他更是垂涎三尺。現在,天京近在咫尺,他死都不會放過這麼一個攻破天京城大肆燒殺搶掠的好機會。
所以,遠遠地看著李秀成紅(太平軍的統一服裝是棕紅色的)得像一片汪洋似的20 萬太平軍,他怕過,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退縮,因為這不是他的風格。
可是情況在另外一個人看來卻差出了十萬八千裏,這個人就是本書的主人公曾國藩。因為他向來都是一個做事謹小慎微的人,更何況剛剛結束了安慶之戰,曾國藩早就被曾國荃冒生命危險奮力奪得勝利的方式嚇怕了。
而且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是50 多歲的人了,雖然他還一心向往功名利祿,但是他已經過了血氣方剛的年齡,他不願意看到湘軍的一兵一卒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他也最不願意看到曾國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所以,在李秀成大軍壓進之前,他就曾派出三支求援小分隊,分別趕往鮑超、李續宜和李鴻章的所在地尋求支援。
第一支小分隊無功而返,鮑超部東路軍攻下寧國府以後,遇到了由陳得才、賴文光等率領的回援天京的太平軍,雙方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展開了持久戰。
第二支小分隊差不多無功而返。因為同年七月初六,李續宜因為父親去世,早在回家奔喪之前將自己的所有可調動的軍隊都交給曾國藩調度了。所以曾國藩的這支小分隊根本就似有實無。
第三支小分隊象征性地取得了一點成績。原來,李鴻章到達上海以後,一邊聽從曾國藩的安排例行公務,一邊在打自己的小算盤。
李鴻章很清楚,曾國藩現在急需用兵,但是他剛剛脫離了曾國藩的束縛,好不容易忍氣吞聲這麼多年才換來了蘇州“省長”助理一職,他現在要做的不是顧及別人過得怎麼樣,而是抓緊時間壯大自己,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收到曾國藩點名索要程學啟等4000 湘軍的命令後,他並沒有直接答應曾國藩,也沒有直接拒絕。
程學啟是什麼人?為何讓曾國藩這麼“牽掛”,讓李鴻章這麼“依依不舍”呢?
程學啟,男,生於1829 年,出身貧寒,從小他就學會了用武力保護自己,他同曾國荃一樣都是信仰生存主義的人,所以在戰場上也是一員虎將。
鹹豐三年,他加入了太平軍,後經清軍誘降,背叛太平軍加入了湘軍。由於他向來作戰勇猛又同曾國荃誌同道合,所以一直在曾國荃手下做事。後因曾國藩想趁上海危機,派李鴻章前去上海占據長江下遊的富庶之地時,程學啟隨同李鴻章一起前往上海鎮壓太平軍。
現如今,程學啟到達上海以後,很快就成了李鴻章手下的幹將。因為李鴻章所率領的淮軍大多都是新招募的新兵,沒有什麼戰鬥力,所以,李鴻章必須握住程學啟這張王牌,他不能輕易放棄這個以後可以為自己建功立業的虎將。
但是,既然恩師已經派人過來要人了,李鴻章也不能跟曾國藩撕破臉皮,所以隻好默不做聲地派了一支守城的部隊過去支援湘軍。
曾國藩受到李鴻章這樣的待遇,真是後悔萬分,想起當年因為處理李元度時二人意見不合,李鴻章就曾憤然離去。曾國藩當時就應該預測到李鴻章不可能心甘情願地做自己的師爺,他的誌向遠不止尋求一個安穩的去處,他還有更大的野心,隻是當時他的力量還不足以跟曾國藩抗衡罷了。
一旦李鴻章的勢力強大了,那麼曾國藩在他那裏還能得到恩師的待遇嗎?然而現在曾國藩就能得到答案,隻是他不願意相信李鴻章真的會這麼做,畢竟大家師生一場,何必因為功名利祿而搞得都不愉快呢?
有句話說得很好,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或許這就是政治家眼中的所謂的友誼和感情。大家都處身政治,曾國藩也怨不得別人。
隻是曾國藩很快就明白了,別人是靠不住的,隻能靠自己。所以他立即下令曾國荃在李秀成未動手之前趕快撤離雨花台,以追擊太平軍餘部為借口,退至金柱關,同駐軍蕪湖的鮑超部遙相呼應,兩軍聯合,再求突破。
可是,曾國荃認定了的事,從來沒有不去做的道理。所以,在曾國藩幾次三番地勸他退軍之時,曾國荃依然沒有動搖自己最初的決定。
或許曾國荃不能算是一個英雄,但是,他確實也有讓人佩服的地方。
既然一個要打過來,一個又不願撤走,談判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誰走誰留,誰生誰死,誰勝誰輸,大家隻能在戰場上見分曉了!
天京外圍攻守戰
兩軍對壘,一軍擁兵二十萬,一軍了了兩萬人,10 個打一個的戰爭無異於欺負人。但是,當李秀成走近了這區區兩萬人的湘軍大營時,他才發現這支湘軍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好欺負。
所以,李秀成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麻痹大意,此次天京解圍不是兒戲,如果這一仗戰敗了,那麼天京城很可能保不住。所以,在分析了湘軍目前的分布狀況以後,李秀成作出了天京外圍的攻守戰的初步計劃。
兵分三路,一路由楊輔清、黃文金率領,負責攻打寧國,牽製鮑超;一路由陳坤書率領進攻蕪湖、金柱關,以求切斷湘軍的糧餉供給;一路由李秀成親自率領直搗曾國荃雨花台駐軍大營。
乍一看,這場由李秀成一手導演的攻擊戰,各方麵考慮都很周全。
但是經過一番仔細考慮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許多問題,李秀成這麼布兵就使得這場原本太平軍占有絕對優勢的戰役變得相對公平了。
因為此時鮑超還沒有趕到天京,而且天京外圍的攻守戰以太平軍的絕對優勢,不可能是一場持久戰。所以,分兵去牽製鮑超和截斷湘軍糧餉都是不太必要的部署。
試想,如果李秀成率20 萬大軍,直逼湘軍雨花台大營,以10 ∶ 1 的絕對優勢,我不敢說很容易就能取得曾國荃的人頭,但是,至少不會落到他們後來的下場。
而如今,李秀成兵分三路,而鮑超部湘軍和曾國荃部湘軍再加上一些零零散散前來救援的湘軍,大概也有10 萬人,如此以來,同李秀成率領的20 萬大軍相比,二者隻是1 ∶ 2 的對壘,如果這樣,那麼太平軍的優勢就大大減弱了。
而進駐雨花台的湘軍早已將他們的大營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得嚴嚴實實了。
首先,曾國荃最擅長挖壕溝,在李秀成大軍未趕到之前,曾國荃挖的數不清的條條深溝早已經張開了魔爪等著他們了。
其次,湘軍雨花台大營,各營帳之間連接緊密。湘軍也早已在大營外側築了兩道堅實的高牆。雖然,這些臨時建起來的高牆比不上天京城的城牆那麼刀槍不入,但是,同樣也能起到抵擋外敵進攻的目的。
所以,當戰爭打響以後,李秀成率大軍意氣風發地來到湘軍雨花台大營外的時候,還是吃了一驚。首先他們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先跨過壕溝,那麼先試問太平軍中,有多少牛人能夠一邊在溝裏爬上爬下,一邊又可以順利地躲過湘軍射過來的箭炮?
或許這種人不少,但是,掉進溝裏永遠都爬不上來的人也一定不少,所以,兩軍開戰,第一回合,太平軍就吃了一大虧。
第二回合,太平軍驚魂未定好不容易死裏逃生,終於要攻打湘軍大營了,爬起來一抬頭才發現,人家湘軍都躲在高牆後麵,自己不要命地爬過壕溝,難道就是為了成為人家案板上的魚肉嗎?
那就直接開著大炮狂轟濫炸吧!不好意思,大炮開不過壕溝,不開過壕溝,炮彈的射程又不夠,打不倒湘軍大營外的高牆。
直接進攻更不行,這樣做無異於自殺!怎麼著都不行,難道湘軍大營外的高牆真就成了“金鍾罩”了不成?
想到此,李秀成腦海裏突然閃出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讓李秀成欣喜不已,那就是從地下挖地道,從地下殺進湘軍大營。
看來,抗日戰爭時讓小鬼子們吃了不少苦的地道戰並不是平原人民的首創。
於是,太平軍一邊用狂轟濫炸作為掩護,一邊進行地下活動。由於當一個人的生命嚴重受到威脅的時候,他的爆發力是超乎想象的。因此當時身處湘軍大營中的每一個湘軍戰士都相當機警,所以,他們很快就察覺到了地下的異動。
這個發現簡直讓曾國荃興奮萬分,你們想通過挖開地下鑽進湘軍大營?癡情妄想!你挖,那我就跟你對著挖,看我不把你從地下挖出來!
後來再想想,把太平軍都挖出來了,那麼湘軍大營這麼有限的空間豈不讓他們占了大半。更何況挖地道可是個力氣活,這樣挖下去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呀?
算了,還是把他們堵在外邊好了,於是太平軍從外往裏挖。湘軍開始從裏往外挖,挖開了一處,湘軍不出去,太平軍要進來。於是,湘軍就用臭水往溝裏灌,或是用毒煙往地道裏熏,或者直接用木樁把地道口封死,讓太平軍徒勞無功。
費了幾天工夫,看著屬下們一個個灰頭土臉地無功而返,有的還丟了性命,李秀成真為自己的這個“餿主意”感到臉紅。
算了,還是轉到地上作戰好了,雖然用大炮不一定能夠轟倒湘軍營牆,但是也不至於喪失那麼多生力軍呀,無奈之下,李秀成下令,用炮轟!給我往死裏轟!
就在太平軍這樣日夜不斷地輪番轟炸下,湘軍堅守了46 天。46 天之後,湘軍依然健在,氣得李秀成憤然離去。
然而,太平軍其他兩路的戰況又如何呢?
在鮑超部的誓死抵抗下,楊輔清、黃文金部太平軍雖然最終沒能完成攻下寧國府的任務,但是,卻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成功地牽製住了鮑超部援軍。
另外一路,陳坤書部倒黴地碰到了強大的湘軍水師彭玉麟部,再加上,太平軍早就沒有水師可用了,所以他的失敗也是必然。
泱泱20 萬人竟然趕不走兩萬駐軍雨花台的湘軍,李秀成真是鬱悶,就此撤走吧,肯定會遭人笑話;不撤走吧,你又能把他們怎麼樣呢?不走看著他們就來氣,還不如先回天京大本營再說。
已經決定了先回天京大本營,但是,李秀成還是不服氣,他想在走之前解解氣,於是集中全部兵力對長江北岸遊散湘軍進行了一次“掃蕩”。
不掃還好,一掃又出事了,就在李秀成剛剛殺了一小批湘軍,尋求到了一點心理平衡之後,在撤回長江南岸的時候,碰到了強大的湘軍水師。20 萬太平軍死傷了十幾萬,真是倒黴透頂!這下李秀成可真是哭都不知道該怎麼哭了。
丟了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他有什麼臉回天京大本營向洪秀全複命,怎麼向天京城內的軍民交代?李秀成不敢想!但是他沒有選擇,必須回去!
可是回城以後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呢?天京城外的湘軍又要怎麼對付呢?這些都必定是李秀成在回城之前曾經考慮過的事情,也將是他回城後要麵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