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軍隊,如果沒有軍隊,發動政變隻能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的一句玩笑話;有了強大的軍隊,別說發動政變,就是你想把北京城掉個個兒,誰也攔不住你。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沒有軍隊基礎的政治是無力的、虛弱的,所以,恭親王現在要做的就是拉讚助、找軍隊。
軍隊到哪裏找?大清還有多少軍隊可供他調遣?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當時大清的軍隊勢力。
當時大清的兵力主要包括,八旗軍、綠營軍和湘軍。
綠營軍腐敗過度根本沒有戰鬥力,可以排除不加考慮。湘軍很牛,也很遠,遠水解不了近渴,怎麼辦?隻能巴結八旗軍。
而在此時,手中握有八旗軍兵權的人有三個,僧格林沁、勝保和醇郡王奕。
其中,醇郡王奕是恭親王的七弟。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所以,爭取到他,對恭親王來說易如反掌。
但是,隻有一支兵力是遠遠不夠的,不要忘了他們要對付的敵人是手握朝廷大權的8 位顧命大臣。所以,很有必要將前兩個人也拉攏到自己的隊伍當中來,然而這兩個人是否會像醇郡王奕這麼好爭取呢?
這,就要看恭親王的本事了!人都是有缺點的。經過一番考慮,恭親王很快找到了切入點。
原來,肅順一直以來都主張重用漢臣,特別是那些像曾國藩這樣的漢臣,他覺得自從清朝入關以後,八旗軍的戰鬥力一直在下降,現在隻能重用漢兵。
他曾多次為了給湘軍籌集糧餉建議鹹豐帝從八旗軍和綠營軍中節省開支,苛扣糧餉,從而跟八旗軍和綠營軍結下了仇恨。如果他們獨霸朝政,那麼八旗軍和綠營軍的日子就會更加難過。
既然他們之間的縫隙這麼明顯,那麼恭親王還等什麼呢?離間計這時不用更待何時!
於是,恭親王招來二人一番密談之後,三人很快達成共識,既然大家都同意入夥,那麼就各自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待命吧。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等待他們的獵物上鉤。
肅順會這麼容易就上鉤嗎?不要忘了他以前是幹嘛的!在大清警衛隊混過幾年,現在又是大清偵察科的一把手。我不知道,肅順是否擅長玩諜戰,但是我敢肯定反偵察能力他還是有的。
所以,肅順早在恭親王前去承德奔喪之前,他就曾派了王闓運南下搬兵去了,搬兵可不是一件小事,王闓運是誰,肅順為何要派他去找曾國藩?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王闓運同誌。
王闓運,男,生於1833 年,湖南湘潭人。一看就知道,他是曾國藩的老鄉,也是老熟人(曾經在曾國藩幕府做過師爺),所以,肅順派他去,首先考慮到的可能就是混個臉熟。
此外,王闓運是個才華橫溢的文人。雖然他一生沒有做過多大的官,但他的才識還是不可埋沒的。或許光說他的名字大家對他都不熟悉,但是要提到齊白石,或許沒幾個人不知道的,他就是齊白石的老師。
可能這也是肅順派他來說服曾國藩的一個原因,因為曾國藩也是一個文人,兩個讀書人才有共同語言!談起話來才覺得親切,再加上肅順向來對湘軍就有知遇之恩,如果不是肅順一直在鹹豐帝麵前吹耳邊風說必須重用湘軍之類的話,湘軍怎麼可能有今天呢?
思前想後,肅順都覺得拉攏曾國藩根本不是問題,如果他要獨攬朝政,曾國藩一定會舉雙手支持他。
好了,現在先皇死了,大權交給自己了,兩宮太後都還聽話,小皇上更是無話可說,恭親王又表明了會支持自己主持朝政,曾國藩的湘軍又是我的人(他自己這麼認為),我還有什麼好愁的呢?!
還是多想想,回京以後,怎麼風光吧!
但是,肅順高興得太早了一點,因為他根本不了解曾國藩,而且在曾國藩看來,報恩的方式有很多種,以“身”相許或是以“命”相許都不是曾國藩的風格。
曾國藩認為隻有保住湘軍,把湘軍發展壯大,為湘軍找到一條光明大道,才是報答所有對湘軍有恩的人的最好方式,所以曾國藩選擇按兵不動。
事情發展到此,我們就不難看出,爭權的雙方勢力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方處於主動,一方處於被動;一方在明,一方在暗;一邊準備充分,一邊毫無防備。
局勢明顯有利於前者,不利於後者,然而事情會毫無意外地就這麼發展下去嗎?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繼續探討一下。
從上麵的分析來看,帝後勢力和帝胤勢力已經接上了頭,還成功地拉到了讚助人;朝臣勢力,因為盲目自信、樂觀疏於防範正在陷入危機。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八位顧命大臣都不是吃素長大的,從對他們八個人的介紹中,大家就可以總結出,載垣、端華和肅順手中當時都有一定的兵權,據《清史錄》記載,他們的兵力加到一起有六七萬。
雖然這些人跟駐守北京的八旗軍比起來人數較少,但是,如果有什麼突發事變,用他們來保命應該沒有多大問題。
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有兵在自己手裏握著就怕你不去用,或是用錯地方。
當然像肅順這幫身經百戰的人是不可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的,但是,我們永遠要記得一句話: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很平凡的一句話,過去就曾有無數的英雄豪傑死在了這句話上,將來依然還會有人因這句話而死。
好戲開演
鹹豐十一年八月初,鹹豐帝已經駕崩半個來月了,就說當時人們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是馬車,沒有汽車尾氣,沒有全球氣溫普遍升高的現象,但是,七八月的天也不會涼快到哪兒去。這屍體要是放的時間長了,那味可就不好聞了。
所以,鹹豐帝下葬的事情就提到了議程。
堂堂的一個大清皇帝死在了北京城外,這在大清曆史上可是從未有過的先例。遇到這種百年不遇的情況也夠給人出難題的,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規矩可以遵循,這可怎麼辦?總不能就這麼隨便挖個坑埋了吧,人家可是堂堂的一國之君呀!
經大臣們商議後決定,先得弄回北京,再按老規矩下葬。按老規範下葬容易,要弄回北京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皇帝的梓宮(靈柩)肯定是用最好的楠木造的,楠木的特點是什麼?沉,而且是相當沉。沉也沒辦法呀,沉就不弄回去了?行嗎?這可是先皇的靈柩,必須弄回去!
可惜那時候沒有大卡車,沒有拖拉機,隻能用人抬或是用馬車拉。用人抬的話,得累死多少人呀,那就用馬車拉吧,拉到北京以後該怎麼辦呢?
先皇的靈柩要進城了,新皇上總要出來接吧,隨便找個大臣、王爺能行嗎?
可是這小皇上現在就在承德,怎麼辦?那就讓他給他老爹磕個頭,趕緊去北京等著接駕吧。
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好辦法,可是小皇子剛6 歲,必須有兩宮太後隨行,這就讓肅順犯難了,他也清楚,慈禧太後不是一個好對付的角色,他得處處提防著她。
那就讓載垣和端華他們護送太後和皇上先回去吧,慈禧很清楚這不是護送,而是監視,所以在到達北京之前,她不能有任何紕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一場不動聲色的爭權政變就從這裏開演了。
肅順自以為很高明,他這樣安排,一方麵可以處理好先帝的事情,另一方麵可以監視好兩宮太後。可是他錯就錯在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因為兩宮太後到了北京之後就不在他的監視範圍內了,她們就自由,就有做手腳的機會了。
九月二十九日,小皇帝、兩宮太後和6 位顧命大臣回到北京。按理說慈禧終於自由了,終於脫離了肅順的監視了,應該高興才對。但是,在眾位大臣們的歡迎聲中,慈禧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喜悅,而是裝出一副受氣的小寡婦的樣子,讓人看了就會心生憐憫,慈禧真不愧是一個很好的演員。
起初,大臣們都還以為她和鹹豐帝的夫妻感情深,現在鹹豐帝先去了,留下他們孤兒寡母的,傷心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第二天,兩宮太後召見恭親王和眾位大臣時,慈禧哭得更凶了,破口大罵肅順等人專橫跋扈,欺負他們孤兒寡母,圖謀不軌。這時群臣才知道,太後這是受了氣,肅順等人也太不像話了,人家剛死了老公,怎麼能這麼對待人家呢?
真是該殺。
但是,這話總得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吧,不能讓人家孤兒寡母地白白受了別人的氣,又沒有人為他們主持公道吧?這時候人群之中站出了一個人。
慈禧和站在人群中的恭親王飛快地交換了一個眼神,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目的就快要達到了。想到此,估計慈禧一定非常興奮,她似乎能感覺到擋在她麵前阻礙她參與朝政的那賭牆就要倒了,她將要從此走上大清的政治舞台,開始她長達46 年的垂簾聽政的生涯。
可是,現在好戲才剛剛開始,她還不能急於亮出自己的底牌。
從人群中站出的這個人叫周祖培,他曾經因為同肅順在很多事情上意見不合,而遭到肅順勢力集團的排擠。
他此刻站出來,不僅是為了給太後解氣,也是在為自己報仇,於是他說,肅順等人膽大妄為,威逼兩宮太後,應該定他們一個大不敬的罪,斬首示眾。
這句話慈禧愛聽,恭親王也愛聽,甚至聽到這句話他們都會在心中竊喜。可是他們幾個都是先帝封的顧命大臣呀?怎麼治他們的罪呀?
這個好辦,先免了他們的職,再殺了他們不就行了嗎?
妙極,那就請太後下懿旨吧,先罷免了他們的官職。於是,皇上的玉璽被請了出來,先帝禦賜的“禦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也被請了出來,一道旨意上蓋上了這三個印,誰敢說它不合法?
什麼是法,誰擁有最高統治權誰的話就是法!
於是,載垣、端華等人就隻能束手就擒了。他們雖然手握一部分兵權,但是如果他們反抗,那就是抗旨不尊,如果那樣他們的罪過就更大了,到時候別說免職了,兩宮太後下旨直接砍了他們,天下人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如果他們現在放棄反抗,還可以留下一條性命等到肅順回京,說不定還有鹹魚翻身的機會呢!然而這個機會他們能等來嗎?這就要問問發動這次政變的主要策劃人慈禧太後和恭親王了。
然而此時,他們早已鋪開了一張巨大的網,正在等待肅順的到來。
出乎意料的結局
肅順聽說了這件事以後,估計連一頭撞死的心都有了,自己也忒笨了吧,早就知道這個懿貴妃不簡單,真後悔自己以前沒弄死她,現在好了反倒讓她給涮了!
真是應了那可話: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到。
唉,事情已經這樣了,肅順真是氣得無話可說,隻好守護著先帝的靈柩繼續往北京趕。他這是要回來救載淳、端華他們嗎?可能性不大。因為他知道王闓運早已經去湘軍大營搬救兵去了,所以,他還沒有徹底輸掉這場爭權奪利的鬥爭,他還有希望,他還在幻想他的救兵很快就會到了。
然而,他的救兵會像他想象的那樣很快就會來嗎?我們不妨先把鏡頭移向英王府,看看曾國藩他們現在正在做什麼。
九月上旬,王闓運來到曾國藩住處,老朋友見麵當然格外親切,曾國藩更是以禮相待,好酒好菜地招呼著,可就是不問王闓運有什麼事,為什麼想起拜訪自己。估計曾國藩已經猜到了他來的目的,隻是不好意思閃了老朋友的麵子,所以一直不談正事。
好!既然你曾國藩裝傻,那我王闓運就直接給你挑明了我的目的算了。王闓運向來就是一個性格豪爽的人。
於是,王闓運鄭重地拉著曾國藩說:“如今天下大亂,肅順等人受先帝重托將要主持朝政,而慈禧太後想要垂簾聽政,如果你能發兵相助肅順順利拿到重權,那麼湘軍以後定能受到重用。”
曾國藩聽後沒有作出任何反應,隻是含笑聽他繼續往下說:“如果不願相助,那麼你可以在東南自立為王,我一定會說服肅順鼎力相助。”
聽罷,曾國藩給了王闓運倆字:“狂妄。”
大家都是聰明人,王闓運一看這倆字就知道曾國藩的意思了: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急忙離開了英王府。
而在承德這邊,肅順還在等著王闓運回話呢?可惜他們沒有千裏傳音的神功,更沒有移動電話,王闓運要從安慶回到承德少說也得跑個十幾天吧,而十幾天以後,肅順等人就快到北京了。
可是沒有消息,先帝的靈柩也要送回北京呀。
於是,九月下旬,肅順等人護送著鹹豐帝的靈柩浩浩蕩蕩地開始往北京趕,一路上必須保證靈柩平穩,不能顛簸,否則惹了鹹豐帝他老人家不高興,半夜出來嚇人可就麻煩了,再加上夏天雨水多,碰上幾個陰雨連綿的日子也不足為奇,所以他們的速度非常慢。
十多天以後,肅順等人才到了北京郊外,這時的北京城已經成了兩宮太後和恭親王的天下了,如果沒有先帝的靈柩,估計北京城也就沒肅順什麼事了。如果肅順知趣的話,自己找個沒人的地方喬裝打扮以後歸隱山林得了,還回來幹嗎?
可是,這世上就是有人不識趣,不過不識趣也沒關係,隻要不怕死那就盡管來吧!
其實,在肅順沒有到達北京之前,慈禧早已經擺平了北京城,載淳、端華等人早已被關進了大牢。可以說慈禧和恭親王聯手沒費一兵一卒就已經贏得了這場政權的鬥爭,隻是作為爭權的另一方,肅順還沒有動手,就被人砍去了雙臂。接下來等待肅順的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死路。
十月三日,肅順護送鹹豐帝靈柩到達京郊密雲,遠遠望著近在咫尺的北京城,肅順等人甚至還沒有來得急喘口氣,就被埋伏在那裏的醇郡王奕譞逮捕。
在此次之前,慈禧早已憑借著小皇帝的玉璽和先帝留給他們的兩枚印章否定了先帝命肅順等人為8 位顧命大臣的遺詔。
這是一場多麼不公平的宣判,甚至在當事人沒有在場和沒有為自己辯護的情況下就給當事人判了死刑。然而在封建中央集權的社會背景下,公平是不可能實現的,想要公平那就隻能用武器和兵力說話。可是現在,肅順什麼都沒有了,他隻能保持沉默。
十月六日兩宮太後(主要是慈禧太後)下詔處斬肅順,賜載垣、端華兩位王爺自盡,另外5 位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
從肅順被捕到被處死僅用了3 天時間,大清國在這件事情上的辦事效率可真是高得出奇,甚至沒有經過調查、提審、定罪等繁瑣的法律程序,說斬就直接拉到菜市口哢嚓一刀給斬了。
十月九日,新君載淳在太和殿登基繼承皇位,定年號為祺祥。
十一月一日,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恭親王奕為議政王,改年號祺祥為同治。
所謂同治就是共同治理的意思,至於是誰和誰共同治理,一般有四種解釋:一是兩宮同治,二是兩宮與親王同治,三是兩宮與載淳同治,四是兩宮、載淳與親王同治。可是無論是誰和誰同治,最後的結局都一樣,最終變成了慈禧專製,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以後還會詳細講解。
這次政變,因載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故史稱“祺祥政變”;又因這一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又因政變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政變後的回音
一場沒有動刀動槍的政變就此結束了,鹹豐帝死前寄予厚望的八位大臣在自己小老婆的手下變成了冤魂,而自己精心策劃的一係列均衡眾臣勢力的方案,也隨著肅順的死,化成了泡影。
然而,事實上,肅順他們有錯嗎?他們犯了死罪了嗎?他們為什麼非得死?
這就是政治,在政治麵前想要殺一個人還需要理由嗎?在慈禧命人押著肅順到菜市口砍頭的時候,她的心中一定不會有愧疚,因為在她的內心裏,永遠都有一個自己做事的原則:誰讓我一天不高興,我就讓誰一輩子不高興。
這樣的原則,如果作為一個國家的大政方針,那麼傷害的必定是整個國家,愉悅的不過是少數掌權者。不過還好,慈禧太後並沒有因為肅順等人讓她一時不高興而大開殺戒,隻不過是處斬了肅順一人,賜死了載垣、端華,其餘5 人被罷官或是流放。
處斬和賜死兩種死法對於要死的人來說,或許沒什麼不同,但是對於施刑者來說卻有很大的不同,處斬是強迫地殺死你,而賜死則是讓你自己動手殺死自己。
雖然後者執行起來更加殘忍,前者執行起來要爽快得多,但是,賜死對施刑者來說,是對要死的人的一種莫大的恩惠。因為在中國人傳統的意識裏是渴望死的時候能夠留個全屍,所以,處斬就包含著施刑者對要死的人的一種莫大的仇恨,那就是死都不能讓你死得安心。
肅順就是在慈禧太後莫大的仇恨裏,身首異處了,一個原本將要成為一國掌權之人的人,因為一步走錯,落了個這樣的下場。這就是政治,搬不倒別人就要死在別人手裏。
試想, 如果當時在那場政治鬥爭中獲勝的一方是肅順的話,那麼之後的曆史又將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呢?之後的中國又將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可是這一切都隨著當年菜市口的一聲哢嚓,戛然而止,曆史從此朝著另外一個方向開始發展。
兩宮太後和恭親王掌權以後,迅速對當時的形式作出了分析,如今天下,內憂外患,他們所要做的和所希望看到的就是盡快實現大清國的安寧,怎麼實現安寧,你說你想安寧,作亂的人就會主動消停嗎?
不可能,你總得滿足一下他們的要求吧,好,那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些作亂的人都有哪些要求吧!
外國侵略者想要經濟利益,說白了就是黃金白銀。這個好說,大清雖然現在不富裕,但是,黃金白銀還是有的,先給你們一堆,隻要消停,天下太平了要錢好說。
太平軍想要大清政權,還想要慈禧和載淳的人頭,這可能嗎?不可能,那就隻能用武力來說話,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各地的農民起義者同太平軍的要求一樣。
所以,清政府當務之急就是先消滅這些想要自己性命的亂臣賊子,但是,要消滅這夥人,總要有軍隊吧?可是清政府現在最缺的就是這個。
所以,無論怎樣的軍隊隻要能夠實現大清的安寧,清政府都一樣願意重用,不管是滿人、旗人還是漢人,隻要能打仗,就是大清最好的軍隊。
放眼天下,還有幾支軍隊能夠成為清政府眼中最好的軍隊呢?無疑就是湘軍,然而湘軍現在又麵臨著什麼樣的戰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