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帝如此費盡心機地特製兩枚印章,其實就是為了達到均衡兩宮太後權力的目的,當然主要目的除了抑製慈禧太後,就是防止顧命大臣專權。
從這兩格印章的重要作用上來看,這兩枚必定要歸兩個人分別保管,而鹹豐帝選擇的這兩個人分別是東宮慈安太後和小皇上,而小皇上的印章,實質上是由西宮慈禧太後保管。
在做完了自認為還算天衣無縫的策劃之後,雖然,鹹豐帝依然顧慮重重,但是,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他隻能悲愴地閉上了眼睛,撒手人寰。
可是他剛剛閉上眼睛,跪倒在他遺體前的眾人們心中都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各自懷揣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正在醞釀著一場即將上演的爭權鬧劇。
雖然,這場鬧劇曾國藩並沒有直接參與,而且他也不願意參與,但是曾國藩卻不能置身度外,因為,朝廷內部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將直接影響著湘軍和曾國藩的命運,也將影響著一直以來在曾國藩腦海之中不停碰撞的四種選擇。
所以,曾國藩不能就此走開,他必須待在這場鬧劇即將上演的劇場上,用心地看著台上人們的表演。
曾國藩很清楚,爭權就必定伴隨著奪利,朝廷的爭權奪利沒有商場上那麼平和,更不像人們常見的打架鬥毆,這場鬥爭必將是一場流血事件,必將伴隨著一方的徹底倒下而結束。或許,曾國藩還沒有忘卻,太平天國內訌的血腥,所以,他惶恐不安,這樣一場走勢不明,結局不可意料的鬥爭不是曾國藩能夠左右的,也不是曾國藩想要左右的,他要做的就是老老實實地充當觀眾的角色。
而這場鬧劇必定不會讓觀看的人太輕鬆,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血腥和恐怖,還是因為,好戲結束之後,觀戲的人必須要給予鬧劇之後依然矗立在舞台上的幸存者,報以掌聲和鮮花,或是憤怒地向他們投去臭雞蛋、爛菜葉什麼的。
所以,作為觀眾曾國藩不能選擇回避,他要仔細看、用心看,因為,曲終人散之後,他的任務不是寫一篇觀後感那麼簡單!
勢單力薄的一方
鹹豐帝死後,朝廷內部同時並存的三個政治集團就更加清楚了,一是帝後勢力,以兩宮太後和小皇上為代表; 一是朝臣勢力,以肅順等8 人為代表; 一是帝胤勢力,以恭親王為代表。
從鹹豐帝駕崩前的安排上,我們可以看出,帝胤勢力早早地被鹹豐帝給踢開了,現在就隻剩下帝後勢力和朝臣勢力兩個稍有資本的集團了。
然而這兩個集團的博弈,看上去似乎不算公平,因為一方勢單力薄,而另一方則彪悍有力。出於人道主義精神,讓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勢力薄弱的一方。
兩宮皇太後加6 歲的儲君載淳,隨便一看就知道,他們無疑就是孤兒寡母。
東宮太後慈安當時26 歲,慈禧太後當時27 歲,兩個女人和一個孩子,他們拿什麼跟人家鬥呢?
這個問題或許慈禧想的次數比我們所有人想的都多。一個人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或是去追求一個目標,那麼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為這件事或是這個目標作準備。
作什麼準備?很顯然,想要和別人鬥,就要首先找好幫手,這個幫手找誰,怎麼找,他現在在哪兒?這些都是他們要考慮的問題,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先搞清楚自己的處境。
鹹豐帝剛剛駕崩前,肅順等人都早已在承德避暑山莊外麵裏三層外三層地布滿了守衛軍,別說是一個人想跑出去了,沒有8 位顧命大臣的命令,就連一隻鳥也別想飛出去。
所以,現在帝後勢力隻能暫時保持安分守己的樣子靜待時機,因為,他們即使想到了可以成為他們幫手的人,也知道他們在哪裏,但是怎麼跟他們聯係上就成了問題。
那時候沒有移動,也沒有聯通,更沒有電信公司,所以,他們隻能派人出去偷偷報信,派人,派誰?
這個人必須是一個平時最不起眼的人,必須是肅順等人不熟悉或是看不上眼的人,這個人要選誰呢?誰能擔當起這麼重大的任務,慈禧將自己身邊的人掃視了一遍,發現有個人最不起眼。
這個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李蓮英同誌。
人是選好了,不起眼,臉也生分,可是,一看他那小個頭,慈禧不免又要猶豫了,李蓮英當時13 歲,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過遠門。打小就被父母賣進宮做了太監,他哪裏有出遠門的機會呢?即使有機會,他也沒那閑錢去承德旅遊呀!
更何況,要偷偷溜出去就一定得喬裝打扮,萬一他一路連滾帶爬地到了恭親王的府上,門衛們一瞧,這不是一個要飯的嗎?你還想見恭親王?我還想見皇上呢!開什麼玩笑?直接給他轟出來了,怎麼辦?即使是他運氣好見到了恭親王,恭親王會信他的話嗎?信了他的話,恭親王會跟他們聯手嗎?
慈禧真是愁呀,愁有什麼用呢?隻能冒一次險,賭一把了。於是,李蓮英上路了,至於他是怎麼逃出來的,隻要有銀子,像他這麼一個小人物是不會有人計較的,那些守衛的士兵們是用來專門監視有頭有臉的人的,一個小太監還沒有這麼大魅力可以招來這麼多人圍觀呢!
就這樣,李蓮英一路東碰西撞地來到了北京恭親王府,也很順利地見到了恭親王。試想,當時時局那麼亂,各地都有農民鬧事,又有外侵到處遊蕩,萬一李蓮英遇到什麼不測,那麼他的死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可是事情偏偏出奇地順利,可能這就叫做天意,是上天的意思,沒辦法解釋,誰都不可能找到上天問個清楚。
好了,終於聯係上了救兵,李蓮英見到恭親王就是一番耳語。注意,是耳語,這種事是不能讓外人知道的,畢竟他們要幹的事,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之後倆人躲進了恭親王府的密室,李蓮英掏出了兩宮太後的密信,恭親王陷入了沉思。
這封信真的是兩宮太後向他發出救援的信號呢?還是肅順等人設計的陷阱要徹底除掉帝胤勢力呢?這是一封關係到恭親王生死的信,恭親王必須謹慎對待。
在沒有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前,恭親王不能向任何人吐露心聲,更沒有向來報信的李蓮英表態,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去核實事情的真偽。
怎麼核實,去承德奔喪就是最好的借口,然而承德是誰想去就能去的嗎?鹹豐帝在逃離北京之前,就曾下令恭親王好好在北京守著,不要讓外國人把自己的老窩給搗毀了。
要是不提這件事還好,現在一提這事,恭親王就更加氣憤了,外國人都打到家門口了,作為一國的最高領導人不在北京坐鎮,而是跳牆逃跑,這行為、這舉動無論讓誰知道了都絕對不會原諒。可是作為一國之君,鹹豐帝還就這麼幹了!
誰能把他怎麼樣?何況無論人家是逃跑了,還是留下了,可都是國君,誰讓人家是真命天子呢?
現在好了,那些爭寵搶利的重臣們都護著皇上逃到承德去了,讓自己留下來做個千古罪人收拾殘局,想到這些恭親王就感到氣憤。
然而事實上,恭親王的氣憤僅限於此嗎?他還有哪些不能說出的秘密呢?隻要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曆史,就能發現其中的秘密。
恭親王的傷疤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鹹豐帝在駕崩之前,首先剔除了朝廷中的帝胤勢力,他這麼做很明顯就是針對恭親王,鹹豐帝為什麼在死之前對恭親王這麼不放心呢?
這就要追溯到道光時候的曆史了,在道光帝的9 個兒子當中,道光帝最喜歡的就是六阿哥奕。奕不僅長得一表人才、青年才俊,而且文韜武略,是當時的幾位阿哥當中能力最突出的一個。
當年,道光帝一直有意立奕為太子,但是,奕的競爭對手四阿哥奕(鹹豐)卻有一位好老師,他的這位老師改變了鹹豐帝一生的命運,他就是杜受田。
這個人最突出的能力就是揣摩道光帝的心思,如果他要活在現在的話一定可以成為著名的心理分析師。
正是有了這位好老師的諄諄教誨,鹹豐帝才在與奕的最後較量中獲得了勝利。《清史稿·杜受田傳》記載:一天道光帝召集了所有的皇子去打獵,道光帝一聲令下,其他的皇子們都爭先恐後地追逐獵物,奕卻躲在一旁的大樹下偷懶。
等到清查結果時,奕擒獲的獵物最多,而奕卻一箭都沒射,於是,道光帝就問他為什麼一隻獵物都沒射到,奕回答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大意就是說,現在正是春天,鳥獸們正要開始孕育新生命,自己不忍心射死它們,擾亂了大自然的規律。
道光帝聽了十分得意,於是就暗中選中了奕為太子,其實這段話是他的老師杜受田教他說的,就這樣奕原本就要到手的太子之位,輕鬆地被奕奪去了,這成了奕心中永遠的痛。
讓奕更加氣憤的是,在道光帝臨死之前,特意封了他一個親王的封號,這一個封號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他以後隻能做一個空有頭銜的王爺,因為大清祖製為了避免親王篡權,有明文規定親王不得幹政。這讓奕更加鬱悶。
看來在道光帝死的時候也在擔心奕以後恃才傲物會對自己的決定不滿,甚至有可能會發動兵變,所以,鹹豐帝即位以後就封奕為恭親王,奕隻能向鹹豐帝低頭稱臣。
而今鹹豐帝也死了,奕才剛滿30 歲,正是而立之年,他還有機會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在聽到鹹豐帝駕崩的消息時,恭親王心中一定在偷笑,這個曾經竊取了自己皇位的鹹豐終於死了。
他為什麼會這麼想,畢竟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呀,或許作為普通人我們不可以理解,但是隻要我們站在他的角度上想想很容易就會明白。帝王之家哪裏有親情,他們之間存在的更多的是權位之爭,是利益之爭。在奕爭帝失敗以後,自己空懷滿腔熱血卻沒有施展的空間,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試想,整天讓一個血氣方剛、胸懷大誌的少年天天無事可做,這對他來說是怎樣的一種煎熬呢?可是為了不讓鹹豐帝對他起疑心,恭親王隻能對鹹豐帝畢恭畢敬,收起自己的鋒芒,天天裝作無所事事的樣子。
他真是受夠了,他再也不想這樣繼續過下去了,所以,收到李蓮英密信之後,恭親王決定親自去趟承德,看看事情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於是,恭親王就以奔喪為名來到了承德,一進避暑山莊的大門,恭親王不是滿臉惆悵而是滿臉堆笑地向肅順等人道喜,恭喜他們榮升襄讚王大臣,並表示自己舉雙手讚成由他們出來主持朝政。
因為恭親王現在還不能確定李蓮英到底是誰派來的,他必須對8 位顧命大臣做出友好的舉動,一來可以探視一下他們是否有除掉自己的意向,二來可以為自己進見兩宮太後作掩護。
看著肅順等人滿眼含笑的表情,恭親王得知,李蓮英不是他們派出去的,現在隻有一個可能,就是兩宮太後在向自己求援。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快見到她們。
關於恭親王與兩宮太後見麵的介紹,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說法,一種是《清史錄》中記載,恭親王經8 位顧命大臣同意爭取到了和兩宮太後見麵的機會,而他們的會麵限時兩個小時。另外一種記載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介紹的恭親王打扮成薩滿僧人混進了太後宮秘密與兩宮太後進行了一次長談。
然而事實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隻能猜測。我個人更傾向於相信第二種記載,因為,如果肅順等人不願意讓恭親王與兩宮太後見麵的話,為什麼又要允許他們會麵見兩個小時呢?兩個小時對於密謀一件國家大事來說是短了點。
可是,兩個小時可以做很多事,如果恭親王和兩宮太後都有聯盟的意思,那麼他們隻需交換一下信件,一個眼神就可以把各自的意思說明白。
相反,肅順等人如果不介意恭親王與兩宮太後會麵,那麼又何必限定時間呢?
人家叔嫂說會兒話,肅順等人都要管,這是不是管得寬了點呀!這麼做多少都會讓恭親王感覺有一種探監的感覺呢?
這就很可能會引起恭親王對肅順等人的戒備心理,他肯定會想,即使他不采取行動,那麼到了北京肅順等人肯定也會對他下手或是限製他的自由。所以,肅順等人對恭親王的限製,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帝後勢力和帝胤勢力的聯合。
可是,現在是在承德,到處都是肅順的人,即使恭親王有什麼不滿也隻能學曾國藩打脫牙齒往肚子裏吞。
忍耐有時候是很有必要的,為了獲得自己最後想要的東西,裝孫子有什麼呀,讓對手得意一會兒有什麼呀,就像韓信一樣受點胯下之辱有什麼呀!身上又不會掉下兩斤肉,尊嚴是什麼?最終的失敗者是沒有尊嚴可談的!隻有笑到最後的人,才有資格談尊嚴!
所以,恭親王現在要做的就是說好話,裝孫子,讓對手得意,從而為自己發動政變贏得時機。
彪悍有力的一方
肅順等人到底有多大能耐讓恭親王這麼抬舉他們呢?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八位顧命大臣都是些什麼人。
八位顧命大臣包括:恰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其中,載垣、端華、肅順、景壽這4 個人都是宗室貴族和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4 人是軍機大臣,此外肅順本人身兼數職也屬於軍機大臣。
下麵我們來一一介紹一下八位顧命大臣的簡單情況。
載垣,康熙爺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第五個孫子,世襲王爵,可以說是一個出身很牛的人。道光時,任禦前大臣,後鹹豐繼位,為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宗正(相當於皇室內廷主管),就是皇帝家的主管,統領皇家侍衛隊和儀仗隊的兵權。鹹豐帝逃往承德時,就是由他負責保安工作的。
端華,他是清朝開國大臣舒爾哈齊的兒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大清的江山有一部分是他的祖宗在馬背上打下來的。道光年間世襲了鄭親王的爵位,任禦前大臣。鹹豐繼位後,被封為步兵統領、九門提督,北京城的把門的護衛軍都歸他管,所以,誰要進北京城得先給他打招呼,可是當時他離開了北京,就造成了閻王不在小鬼稱王的局麵。
肅順,端華的親弟弟。道光時為皇家警衛隊的從二品官員。鹹豐繼位後,由護軍統領,提升為禦前侍衛,兼任左都禦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後任禦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實際持有兵權的職位是大清向導(偵察隊)事務大臣。看來肅順應該是一個很警覺的人,否則怎麼當大清偵察隊的一把手呢?
景壽,他的先祖明瑞在乾隆時進攻緬甸有功被封為一等誠嘉毅勇公。不過後來,景壽的哥哥世襲了爵位,可是他哥哥偏偏又死得早了,所以,景壽就順理成章地世襲了爵位。鹹豐時,任禦前大臣,也是恭親王的妹妹固倫公主的老公,算起來應該是恭親王的妹夫。可是真要是打起仗來,別說是妹夫了,恐怕連親兄弟都有可能會反目成仇。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擔任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防部長)等職位。
匡源,道光年間的進士,軍機大臣,沒有實際兵權。
杜翰,鹹豐帝的老師杜受田的兒子。因鹹豐感激恩師,於是就任命杜翰為軍機大臣,他曾因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而受到肅順等人的讚賞。
焦佑瀛,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沒有實權,完全是肅順的依附。
在這8 個人當中,肅順是鹹豐帝生前最器重的大臣。他曾經因為手段強硬地處理過科場舞弊案和戶部貪汙案而得到鹹豐帝的青睞,當然也是朝廷上下官員巴結的對象。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雖然這八位顧命大臣看上去人數不少,可是實際上他們都屬於一個勢力集團,而這個勢力集團的核心就是肅順,這個勢力集團跟慈禧他們孤兒寡母比起來實力要雄厚得多。
而在鹹豐帝封他們八個為顧命大臣的時候,又是怎麼考慮的呢?顧命大臣為什麼封的是八個而不是兩個或是三個?
如果我們翻閱一下大清以前的曆史,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含義。
例如,在順治帝駕崩以前,為自己的繼承人挑選的議政大臣有四個,他的目的就是通過四個人輔佐新帝,同時也讓他們彼此牽製,以防權力過於集中。
由此看來,鹹豐帝當時封八位顧命大臣的出發點是好的,他的目的也同順治帝一樣,是為了避免一位或少數大臣專權的可能。
不過,鹹豐帝是一個很好的理論家,卻不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家,他沒有經過調查研究就主觀地封了他們八位為顧命大臣,而實際上,他們八個人其實都是用一個鼻孔出氣,跟一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
從現在他們對待兩宮太後和恭親王的態度上,我們很容易就能預測出,鹹豐帝的這一失誤很可能會造成肅順將來獨霸朝綱。
對於這一點恭親王也早就看出來了,但是為了自己心中藏著的秘密,他必須表現出對肅順的支持,讓肅順等人放鬆對他的警惕。
如果他同兩宮太後密談了兩個小時之後匆匆離開了承德,很容易引起肅順的疑心,因為他們彼此心裏都“圖謀不軌”,肅順想專權,恭親王也想霸政,他們現在對風吹草動什麼的都相當敏感。所以恭親王不能表現出任何的異常,所以,他得留下。
於是,恭親王又在承德待了六天,在這六天裏他不是天天忙著哭先帝,而是忙著跟肅順他們套近乎,沒事就跑到肅順那裏表表忠心,或是拍著胸脯說說大話,以後肅大人有什麼讓我效力的,我一定肝膽相照、肝腦塗地……但是,恭親王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很清楚自己得趕緊返回北京,接下來還有一場危機四伏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做呢?
做好了,自己從次以後就可以成為在朝廷上說話有分量的人;做不好,恐怕連自己這顆腦袋都保不住了,所以,他得盡快回去作準備。
上場之前的準備
恭親王在回京的路上想了很久,既然自己決定要同兩宮太後一起發動政變,那麼,自己拿什麼發動政變?怎麼發動政變?兩宮太後又被肅順等人看守著,現在能夠把握這場政變主動權的人就隻有自己?
那麼,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什麼呢?如果要發動一場政變最需要什麼做後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