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鑒》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0193232910]}],\"1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8,\"start_container_index\":1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1},\"quote_content\":\"《我的前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8017990154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曾國藩的精神分裂,反還是不反

攻下安慶之後,整個湘軍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唯有一個人,在喜悅之餘,內心深處卻隱藏著另外一種情愫。

此時,他的內心仿佛關押這一個魔鬼,這個魔鬼不停地撕扯著他的內心,咀嚼著他關於忠、信的良知。

進一步,迎接他的將是絕對的自由,沒有人能束縛他,所有人都將跪倒在他的腳下。曾氏將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姓氏,他將會開拓一片全新的天。

如果這樣,他將會同樣麵臨著一場曠日持久的血淋淋的戰爭,將會有無數的人為他流血犧牲,將會有很多人無家可歸,很多人妻離子散,很多人罵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退一步,將意味著他繼續忍辱負重,在別人的壓製和頤指氣使下生活,他將永遠得不到屬於自己的尊嚴,得不到絕對的自由,將永遠提心吊膽地生活。

他就是曾國藩。

到底要往前邁進一步,還是往後退回一步?是就此揭竿而起造大清的反,還是繼續忍受這無邊的困頓?到底是反還是不反?!

此時有太多的疑問在曾國藩的心裏不停地出現、不停地碰撞,到底要怎麼辦?

到底要走上什麼樣的未來之路?難道真的就這麼反了嗎?

曾國藩有著太多造反的理由,之前他所經曆的種種不公平的待遇,沒有實權帶給他的困頓潦倒,都讓他不由自主地想要往前邁進一步!想要掙脫那些壓在他頭上的一切。可是在他的內心又深深地埋藏著一個“忠”字,忠誠,忠於國君、忠於主子的思想又讓他遲疑,再遲疑。

他試圖想要伸手把這個“忠”砸碎、撕裂。可是,隻要他稍不留神,這個字又會重新成形,而且比以前更大、更沉,然後重重地從心頭壓下,將這個“反”

字壓扁、擊碎。

即便是這樣,“反” 字又像野草一樣,慢慢從心底的縫隙裏爬出來,爬滿他的內心……

曾國藩很矛盾,非常矛盾!

在外人來看,此時的曾國藩似乎已經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決定戰爭勝負的優勢,但是,他之所以猶豫,我之所以用“似乎”來形容這三大優勢,是因為事情並不像表麵上那麼簡單。

但是無論如何,他都麵臨著一個抉擇,一個關係自己、關係湘軍和關係民族命運的抉擇!

隻要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就可以看出,當時擺在他麵前的有四條路:第一條路:揭竿而起,推翻大清,之後鎮壓太平軍。

第二條路:聯合太平軍推翻大清,而後滅掉太平天國。

第三條路:就此停住鎮壓太平軍的腳步,屯兵江浙,剿滅李秀成部太平軍,與大清、太平天國,三分天下,分庭抗禮。

第四條路:原地踏步,效忠大清,鎮壓太平軍。

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這四條路,並假設一下這四條路將把曾國藩帶入什麼樣的處境。

第一條路:這是一條最難走通的路。選擇這條路就意味著,曾國藩將當時一麵倒的局麵變成了“夾心餅幹”,而他自己和湘軍則是被“夾心”的那部分。

他將同時麵對兩個敵人,一個是和自己作戰多年的太平軍,一個是自己效忠多年的清政府。如果真的走上這條路,那麼,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太平軍和清政府先罷兵,共同收拾這個背信棄義的家夥。很顯然,以曾國藩的智商和見識,他一定不會選擇這條路。

第二條路:這是一條比第一條安全一點的道路。聯合太平軍的難度雖然大,但是了解曆史的人都知道,當一方勢力被逼到牆角的時候,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

而太平軍當時正麵臨著這樣的局麵,一個把自己逼到牆角的人如果說,我們不打了,咱們先聯合把想幹掉你的人收拾了,結果肯定會獲得首肯。不過這隻是理論上的聯合,實際操作中的難度卻非常的大。

首先,曾國藩不一定會選擇和太平軍聯合,即使他同意,兩軍將士也不一定能接受這個決定!經過多年征戰,對方陣營裏都有殺死自己父親、兄弟、戰友的劊子手,這樣的聯合,比吃了蒼蠅還讓人難受!其次,清政府也不會讓這樣的如意算盤達成,聯合作戰,隻是一個幻想。而類似幻想的方案,一定也會被曾國藩排除!

第三條路:這是一條最容易成功,也最符合當時局麵的選擇之一。當然,前提是曾國藩從心裏想造反。之所以說最容易成功是因為中國版圖甚大,又戰略縱深,三方又都控製一部分軍隊和底盤,容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另外,三足鼎立在曆史上也曾出現,有可以參照的藍本。除了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一些人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麵,那就是洋人、列強。三足鼎立,便於更多的列強在中國找到自己的代言人,以便獲取自己在中國的利益。對於這三方來說,也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後台,讓三足之勢穩固。但是曾國藩沒有選擇這條路。為什麼?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忍造反,不敢造反、不想造反、也不願造反!

為什麼有這“四不”呢?

因為有四個因素牽製他作出這樣的選擇。

正因為這四個因素,曾國藩決定暫時不反,注意,我用了“暫時”這個詞,在他的心裏,並沒有完全接受不造反這件事,而真正讓他下定不反決心的並不是他自己,而是慈禧。

並且他決定不反也是被逼的。

這是後話,我們先來看看哪四個因素牽製著他的“造反”步伐:因素一:我們縱觀當時的局麵,清政府能直接對抗太平軍的隻有湘軍,但凡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很清楚,如果一支軍隊成了獨一無二,到了缺它不可的時候,最容易產生的事情就是造反!清政府早就開始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早在湘軍攻取武昌的時候,清政府就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出了對湘軍的芥蒂之心。而且在湘軍攻下安慶以後,清政府雖然嘉獎了湘軍的主要作戰將領,但是,也早已秘密采取了一種行之有效的分化湘軍的辦法,那就是提拔湘軍的師爺們,特別是像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牛”角兒。

曆史上有個奇怪的現象,提拔分真提拔和假提拔,有的提拔並不是提拔,而是削弱,官職高了,權力小了。當然,這次提拔並不是這種情況,而是真心提拔,提拔的目的是什麼?

既顯得賞罰分明,又能收攏湘軍部分高級將領的心。

這一舉動對於一方來說是收攏,而對於另外一方來說是分化。

對於清政府來說,收買了人心,對於曾國藩來說,自己的嫡係被分化。

曾國藩決定是否造反的牌就是手裏這支湘軍,如果湘軍被分化,將會出現湘軍打湘軍的局麵,到那個時候,他拿什麼來支持自己的造反!

所以,曾國藩不忍造反。

因素二: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他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該和哪些人為敵,和哪些人為友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他該打出什麼樣的旗號呢?出師無名對於一支造反部隊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反清複明”,說得通,但是似乎牽強了些,恢複漢人河山?那為什麼湘軍又要和太平軍鏖戰這麼些年呢?

一支出師無名的軍隊造反,老百姓首先不會支持。

中小地主階級會不會支持呢?

顯然也不會支持,這些人的利益是和清政府綁在一起的,你造清政府的反,就等於造他們的反!

洋人會不會支持呢?

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解決一些不太了解洋人的朋友的疑惑,洋人是一群喜歡看戲的人群,特別喜歡看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戲,並且在沒有分出勝負之前,他誰也不支持,誰也不反對,因為這和他沒有關係。

清政府的其他軍隊就不用考慮了!肯定不會支持。

所以,曾國藩不能造反!曾國藩是一個深受儒家教育影響的人,雖然他的實權是靠湘軍贏得的,但是他骨子裏流淌的卻是讀書人的血。

曾國藩6 歲開始讀小學,接受儒家學術的教育,而後的10 多年他一直都在研究儒學,所以,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必然會在曾國藩的心裏留下深深的痕跡,而且從曾國藩的思想裏也必定能夠找到儒家仁義道德的影子。

更何況,曾國藩做官後,曾在翰林院待過10 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文化,修改、編撰國史。試問,哪一任國君會允許造反的言論出現在國家的文獻裏呢?

所以,“忠君”的思想在曾國藩的思想裏根深蒂固,而且多年以來,他都在為這兩個字奔波勞碌。如果他選擇造反,那麼這就是不忠,如果他這麼做了,他下半輩子都將背負不忠的罵名,他下半輩子就會一直活在倫理道德的煎熬裏。

所以,曾國藩不想造反。

因素四:曾國藩素來非常精通相麵術,而且,他也曾寫了一本名為《冰鑒》的相術書。

所以,曾國藩很有自知之明,或許他早就看透了自己根本沒有帝王之相。雖然曾國藩常被人們傳說為癩龍投胎,但是,癩龍不是真龍,隻是蟒蛇的俗稱,癩龍要想成為真龍,除非基因突變,否則就是癡人說夢!

因此,曾國藩不願造反。

曾國藩最後的選擇是第四條路,原地踏步,效忠大清,鎮壓太平軍!當他想明白這一切的時候,心中釋然了許多。

但是,意外總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宮中出現了政變,而這次政變,會不會改變曾國藩之前的決定呢?

會,還是不會?政變以後,曾國藩又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勝利的一方呢?

曾國藩真想找胡林翼好好聊聊,為什麼要找胡林翼,他在曾國藩的心中占據著什麼樣的位置?現在,他又在哪裏呢?

大將胡林翼

鹹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1861 年9 月30 日),讓我們記住這一天吧!一個埋下了近代軍事思想的明星隕落了。

就在湘軍打下安慶還不到一個月,胡林翼探望曾國藩之後,回到湖北武昌,因病嘔血而死。曾國藩接到噩耗,痛惜得不知所措。

曾國藩不僅為自己失去一位好友而痛苦,也為湘軍失去一個得力的幹將而惋惜。沒有他,曾國藩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應付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一切難以預料的事情。

胡林翼是誰,為什麼他對曾國藩、對湘軍、對朝廷局勢這麼重要呢?讓我們先來認真地了解一下胡林翼。

胡林翼,男,字貺生,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生於1812,死於1861 年,享年50 歲。或許看過這麼簡單的一段墓誌銘似的介紹,我們還看不出這位英年早逝的將領有什麼過人之處,但是,如果聽到他的號潤之,或許大家都會記起咱們偉大的主席毛澤東。

毛澤東小時候因為反複通讀《胡文忠公全集》而對胡林翼產生敬佩之情,才把自己的字也改成了潤之。而且,作為毛澤東的死對頭,蔣介石也十分欽佩胡林翼,他的很多軍事思想都是從胡林翼生前所著的《胡氏兵法》中學來的。

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蔡鍔,也十分欣賞胡林翼的軍事才能和用兵思想,他把曾國藩、胡林翼的治軍用兵之道編成《曾胡治兵語錄》,分發給部下,用於指導他們的思想和培養他們的軍事才能。後來這本書被增編為《曾胡兵法十三篇》。

後來,蔣介石將《曾胡兵法十三篇》指定為黃埔軍校學生的必讀教材。

由此看來,胡林翼的軍事天賦絕非常人可及。然而在當時,胡林翼在時局中又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胡林翼死後,曆史學者們稱他為晚清中興名臣之一,然而,晚清中興,並不是他願意看到的局麵,他所期待的是一個全新的政府,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生前,他曾經鄭重地暗示過曾國藩,讓他造反,推翻已經腐朽不化的清政府,取而代之。但是,由於曾國藩做事向來謹小慎微,慎言慎行,選擇了繼續為大清效命,也好保全一個忠臣的名節。

雖然,胡林翼的建議被曾國藩否定了,但是,曾國藩卻從來沒有否定過胡林翼對湘軍的重大作用。

在湘軍練成之後,剛剛起兵之時,各地官員為了顧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對湘軍忽冷忽熱,用得著他們的時候就熱情似火,用不著的他們時候就冷若冰霜,唯有胡林翼始終不變地與湘軍同進退共榮辱。

他曾為了給困在江西的湘軍籌集糧餉,帶頭以湖北省長的身份討好湖廣總督官文,大肆為官文的小妾祝壽。這絕對違背了胡林翼的初衷,而且超出了他的道德底線,但是為了湘軍他這麼做了。正是得到了胡林翼這樣舍己為人的幫助,湘軍才度過了最艱苦的日子。

所以,湘軍後來攻下天京,功勞也應該有胡林翼的一份,但胡林翼永遠也得不到這份功勞了,不過如果他還在的話,他也不屑去爭這份功。他可能還會對曾國藩進行說服,讓他造反。

因為胡林翼向來不是一個喜歡計較個人得失的人,他更應該說是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人,他更看重的是整個中華大地上的安定繁榮。如果胡林翼沒有那麼早去世,那麼,曾國藩是否會聽從他的強烈建議去造反,曾國藩取代大清政府以後會建立一種什麼樣的政權,這些都成了未知數。

就在清政府權力交接之時,湘軍前途撲朔迷離之際,胡林翼悄然謝幕了。他的離開讓曾國藩深感孤獨悲涼。他知道,從此以後,他將一個人帶領整個湘軍集團繼續征戰,隻是在這個征戰過程中,他少了一個有力的“戰友”!

人生就是一次有去無回的“征程”,在這次征程之中,我們可能會一個又一個地失去曾經和我們並肩而行的親人或朋友。但是,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來悲痛,因為在掩埋了親人或朋友的屍體之後,我們隻能懷揣著傷痛,含著眼淚繼續前行。好在此刻我們還活著,我們還必須在我們的人生征途中繼續趕路。曾國藩也一樣,沒有了胡林翼並肩而行,他隻能一個人走向正在前麵不遠處等待他的變數。

爭權鬧劇上演

好友的去世讓曾國藩更加趨向於選擇一條穩妥的道路,所以,造反的念頭也就暫時消除了。

好了,既然現在不去造反了,那麼曾國藩就必須繼續低下頭,小心地瞄著大清國的臉色過日子。因為在這個人壓迫人的社會裏,不在人上,就要學會在人之下的生存法則。我們還是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大清局勢吧。

自從鹹豐帝逝世以後,大清國的政權花落誰家的問題就成為臣子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了。雖然,鹹豐帝在死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後事,但是,隻要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能預測到,鹹豐帝的政權交接不可能那麼順利地進行。

誰都知道,鹹豐帝駕崩時,指定的接班人載淳才6 歲,而載淳年輕的媽媽,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太後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的葉赫那拉氏,在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她非比常人的能力。鹹豐帝生前她就曾對朝政躍躍欲試,對政權更是垂涎三尺,她不能不說是鹹豐帝心中的一根刺。

鹹豐帝生前,肅順就曾建議鹹豐帝找個借口處死葉赫那拉氏,消除她以後幹政的隱患。可是,當時被封為懿貴妃的葉赫那拉氏不僅年輕貌美,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此外還是宮中能歌善舞的高手,十分討鹹豐帝的歡心。

鹹豐帝哪能忍心處死這麼一位佳人?“處死”就意味著讓這個人永遠地在這個世界上消失。這種方法對付自己心愛的女人太殘忍了,所以,鹹豐帝遲疑了。

但是,當鹹豐帝病得隻能臥在龍榻上時,就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了,萬一她真的會在自己死後跳出來幹政怎麼辦?現在殺了她?怎麼殺她?有什麼理由殺她?

如果殺了她,萬一有親王或是大臣篡權怎麼辦?誰來保護新君,誰來教導新君呢?所以,鹹豐帝思來想去,還是不能殺了她,那就留著她吧。

但是,一想到恭親王,鹹豐帝更不願閉眼了,他必須得防。

這個親王同其他的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跟鹹豐帝之間曾有過那麼一段爭奪皇位的經曆,他不僅是一個文韜武略的能人,而且,此時正當風華正茂。而鹹豐帝的皇子不過是個6 歲的小毛孩。如果兩人走向對立,誰的勝算更大?

想到這些問題,鹹豐帝真是寢食難安,他必須盯住了這個人,必須讓他遠離自己的兒子,於是,鹹豐帝決定給自己兒子罩上一把保護傘。

這把保護傘就是八位襄讚王大臣(也叫顧命大臣),他們的任務就是輔助新君處理朝政,時刻保護新君的皇位不受侵犯,可是,鹹豐帝百密一疏。

那就是他在死死地盯住恭親王的時候,卻忽略了在肅順等人之中存在的隱患。

這個隱患之後是否會造成禍害,鹹豐帝或許永遠都不可能知道了。他隻知道,用肅順等人把恭親王擋在了自己兒子的龍椅之外就行了,但他沒有想到,如果肅順等人轉身對付小皇帝,到時候該怎麼辦?可惜鹹豐帝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考慮了,接下來他還要考慮一下小皇帝的媽媽該怎麼辦?懿貴妃以後可能有用,但是又不能任其自由發展,那麼鹹豐帝就得想個辦法製約她,給她頭上套個緊箍咒。

思來想去,鹹豐帝又想起了自己那端莊賢惠的皇後來。於是,鹹豐帝派人把皇後、懿貴妃和兒子載淳招了來,做了他一生中最後一件事。

鹹豐帝在臨終前特封皇後鈕祜祿氏為東宮太後,封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為西宮太後,並將特製的“禦賞”、“同道堂”兩枚印章,作為以後朝廷頒布詔諭的符信,分別賜給了東宮太後和兒子載淳。

而這兩枚印章在使用的時候還是有講究的,不是某個大臣有事了,找東宮太後按個印,或是找西宮太後蓋個章就可以批的。

用當時朝廷的解釋,這兩枚印章是這麼用的:“經讚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後、皇上閱後,上用‘禦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其意就是說,朝廷詔書由八位顧命大臣們寫好以後,交給皇太後和皇上閱讀後在詔書開頭按上“禦賞”章,在奏折最後按“同道堂”章,之後這個詔書才可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