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祖母挺過難關,康熙還做了兩件事:一是令刑部將十惡死罪之外的罪犯一概減等發落,以此好生之德,保佑祖母轉危為安;二是親率王公大臣,從乾清宮步行至天壇致祭。
在祭文中,康熙不無沉痛地表示:“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為了延長祖母的生命,康熙甚至表示:“若大數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
然而,孝莊太後畢竟年事已高,而且二次中風幾乎沒有太多的恢複可能,康熙再多的孝心與誠意,最終也不能挽救祖母的生命。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7年1月27日),孝莊太後去世,時年75歲。
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某次求雨時,康熙對諸皇子及大臣舊事重提:
“昔年曾因幹旱,朕於宮中設壇祈禱,長跪三晝夜,日惟淡食,不禦鹽醬。至第四日,步詣天壇虔禱,油然忽作,大雨如注。步行回宮,水滿兩靴,衣盡沾濕,後各省人至,始知是日雨遍天下。朕自謂精誠所感,可以上邀天鑒。後太皇太後不豫,朕以保育恩深,益複虔誠步禱,請減己算,為聖祖母延年,詎意竟不可回。朕以此抱痛於心,知天道幽遠,難可期必。朕為聖祖母不能祈求永年,而為民請命,即使天心有感,能不負慚於中乎?自此以後,每遇求雨,朕但於宮中齋戒,不複躬親祈禱。此意從未告人,諸臣所未知者也。”
由此可見,在過去30年後,康熙對於天壇步祭而未能挽回祖母生命之事仍不能釋懷。因為這件事,康熙甚至改變了之前對“天人感應”的看法。
孝莊太後去世後,康熙一連十餘日痛哭不止,以致吐血昏迷。按例,清朝皇帝臨喪例不割辮(清朝製度,隻有先帝駕崩,嗣皇帝才能割發辮。皇後包括皇太後、太皇太後喪,皇帝例不割辮),但康熙仍未遵祖母遺旨而毅然割辮,並將祖母梓宮安放在慈寧宮內,直到次年正月十一日才發引。這一做法,實際上也違背了清宮祖製“年內喪事不令逾年”的規定。
此外,康熙還堅持要為孝莊太後持服守製二十七個月。果真如此,則皇帝白衣上朝近乎三年,這是曆朝曆代都不曾有過的駭事。後經眾大臣再三苦勸,康熙這才同意改月為日,為祖母守製二十七日,除去喪服。
在之後很長一段的時間裏,康熙都不願經過當年朝夕請安問候的慈寧宮。甚至與慈寧宮遙相對應的隆宗門,他也盡可能地避免從此出入。無他,害怕觸景生情耳。對於康熙對祖母的深厚感情,時在宮中服務的法國傳教士白晉也記載說:
“(康熙)皇帝那樣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國曆史上也是空前的。正因為唯有太皇太後曾對他有養育之恩,所以皇帝對她在一切方麵的體貼、順從也達到了使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同時,他還每年多次去遠處的陵墓悼念太皇太後,以他的種種孝敬使死者感到欣慰。三年喪服期滿後,皇帝還是繼續這樣做。直至今天,還聽說當他路過太皇太後在世住過的宮室時,還會禁不住流下眼淚。”
據統計,從康熙二十七年(1688)至六十一年(1722),康熙共前往遵化祭謁暫安奉殿、孝陵26次,大體為四年三次的頻率,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之所以要在地凍冰封、難於行進的日子謁陵,很可能是為了貼近當年祖母與他訣別的時刻。
某次,康熙在暫安奉殿附近遇到侍奉孝莊多年的守陵太監崔邦琪,而每次看見原祖母宮中的舊人,總是引起他對往事的回憶而悲從中來。為此,康熙特別賦詩一首賜給崔邦琪:
返照寒鬆影,心懸泣露霜。一生常感悼,數載幾悲涼。
恨接雲峰近,思連滄海長。問安勞夢想,絕矣九回腸。
作為皇帝,康熙竟然贈詩給一個地位卑微的守陵太監。在中國2000多年的王朝史上,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十分罕見的。事實上,康熙一貫鄙視太監,並認為“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他對太監崔邦琪異乎尋常的態度,顯然是因為祖母而愛屋及烏。由於祖母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祖母生前留下的一切痕跡,包括曾經服侍祖母的人,對他來說都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倍感親切。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一個細節頗有意思:孝莊太後知道自己即將抵達人生終點時,她將所有人趕出朝堂,然後脫下朝服,一人獨坐在龍椅之上,安然去世。那麼,編劇想用這個細節傳遞一種什麼意思呢?難道一生曆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的孝莊太後,她內心的深處也有帝王之心?可她又為何要脫掉朝服坐上龍椅?難道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那個撫育兩代帝王的“無冕之主”?
從其一生來看,孝莊太後雖然是女人,但她具有非凡、鎮定的政治家氣魄,同時又仁慈護下,一心一意地撫育子孫成才。事實上,如果她要在前台出現,也不是沒有機會。在康熙繼位不久,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至皇宮門前呈條陳十款,其中援引宋朝皇太後臨朝稱製的先例,請孝莊太後行垂簾聽政之製。對此建議,孝莊太後予以斷然拒絕。從這個意義上說,孝莊太後並不想拋頭露麵。她是淡泊名利,甘做綠葉配紅花。
不過,孝莊太後臨終前也給康熙出了道難題。按例,帝、後去世後應予合葬,但孝莊太後臨終前卻囑咐康熙:“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曾有人傳聞,孝莊之所以不願和皇太極合葬,原因是她和多爾袞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所謂“太後下嫁”之因素。不過,從這段遺旨來看,孝莊太後的意思其實很明白,她不願和丈夫皇太極合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皇太極的陵墓在盛京(沈陽),她不願意遠葬,也不想以卑驚尊。畢竟皇太極已經去世43年。
二是孝莊太後入關已久,她和順治、康熙的感情更加深厚,而且想與兒孫葬在一起,其“心戀汝皇父及汝”,這恐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此一來,康熙就有些難辦了,因為將孝莊太後安葬在孝陵,這有違祖製;但要是移葬盛京,又有違祖母的心願。最後,康熙隻好將安葬之事暫時擱置,而在順治陵墓外修建了一個暫安奉殿,作為臨時停放之所。之後數十年間,康熙苦思冥想,最終到死也沒有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於是孝莊太後的靈柩一放就是37年。
康熙駕崩後,難題交到了雍正的手中。這下,輪到四爺叫苦不迭了:皇父康熙得安葬啊,可是,孝莊太後還沒安葬呢?!於情於理,於尊於卑,都得先安葬孝莊太後不是?
最終,雍正也實在沒轍了。這時,有大臣提議:咱也別折騰了,就直接把孝莊太後的暫安奉殿改為陵墓,就地安葬,就算完事。於是乎,孝莊太後在停厝37年後,這才得以落土為安。
或許是巧合,孝莊太後的陵墓雖然不在順治的陵墓範圍之內,但後世大清皇帝前往清東陵祭奠時,第一個要經過的就是孝莊太後的陵墓。而這有意無意的巧合,也正好符合了大清入關的順序。
2.一個真實的蘇麻喇姑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蘇麻喇姑可以說是觀眾最為熟悉的角色之一。從一開始,蘇麻喇姑就被設定為孝莊太後的侍女,並與“小魏子”(魏東亭)一起陪伴康熙成長。而且在之後的各種場合和重要情節中,她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康熙的一生中,蘇麻喇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尤其在感情方麵更是如此。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康熙與蘇麻喇姑究竟有沒有產生愛情?蘇麻喇姑為何拒絕與康熙成婚?在她心裏,最愛的人到底是誰?
從故事脈絡上看,蘇麻喇姑真正愛上的人並不是康熙,而是伍次友。劇中,伍次友是個有誌向、有才華的讀書士人。他在入京趕考時,機緣巧合地與康熙皇帝結識,由此成為相互信任的好友。康熙還拜他為師,經常向他討教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蘇麻喇姑也對伍次友一見鍾情,兩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由此,這也成為蘇麻喇姑的初戀,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愛戀。
曾有人說,愛情的悲劇往往在於:當一個男人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卻遇上了他一生中最渴望照顧的女孩;而一個女孩為了愛情而選擇義無反顧的時候,她所愛的人卻打算退縮。不幸的是,伍次友與蘇麻喇姑的案例正是如此。
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伍次友也十分清楚,康熙皇帝同樣喜歡並且離不開蘇麻喇姑。即使後者忍痛割愛,明確表態伍次友可以帶走蘇麻喇姑,但在皇權的威勢下,伍次友最終還是選擇了離去。之後,雖然經過孝莊太後親自指婚,但心裏還愛著伍次友的蘇麻喇姑,仍舊堅決地拒絕了這場可以提升自己地位的包辦婚姻。
當然,以上隻是電視劇的劇情。按照這個邏輯,蘇麻喇姑未能與伍次友結合雖說是莫大的遺憾,但總體上符合劇情發展的需要。畢竟曆史上並不存在“伍次友”這個人。所謂“伍次友”者,即“無此友”也。
事實上,即便從劇情出發,蘇麻喇姑也不會嫁給康熙。原因很簡單,蘇麻喇姑和康熙同時長大,在其心目中,康熙是弟弟,她是姐姐,這種關係類似於親情,而絕非愛情。在她看來,作為孝莊太後的侍女(也可說是收養的孫女),她的責任就是像看護弟弟一樣看護好康熙,而不是其他。因此,康熙雖然是皇帝,但在蘇麻喇姑眼裏,卻是她從小看著長大的弟弟。從情感上說,這是姐弟關係,而不是姐弟戀。倒是康熙這邊,他喜歡蘇麻喇姑,倒很有可能是一種姐弟戀的情結。
他們是不是姐弟戀,先放下不說。畢竟這隻是以文學的角度來表現和演繹的曆史劇劇情。就真實的曆史而言,蘇麻喇姑是不可能和康熙成婚的,理由也很簡單:曆史上確實有蘇麻喇姑這個人,也確實是孝莊太後的身邊侍女。但從輩分上說,她是康熙的長輩,年齡也比康熙大出許多。試想,康熙未滿20時,蘇麻喇姑已近60,他們怎麼可能發生戀情呢?
曆史上的蘇麻喇姑,其原名蘇墨兒,即蒙語“毛製長口袋”的意思,這是蒙古牧民身邊的常用之物。或許在蘇麻喇姑出生時,她的長輩正好看到毛口袋,於是就成了她的名字。之後,蘇麻喇姑跟隨孝莊太後進宮。時間久了,“蘇墨兒”的名字也就逐漸被“蘇麻喇”替代,後者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半大口袋”,與蒙古語義相去不遠。再後來,由於受到後輩尊崇,“蘇麻喇”的後麵又加了一個“姑”字,這就成了眾所能詳的“蘇麻喇姑”。天命十年(1625)二月,蘇麻喇姑作為孝莊太後陪嫁的隨身侍女從科爾沁大草原來到盛京。是年,孝莊太後(時名布木布泰)13歲,蘇麻喇姑可能比她還小一點兒。從這個角度上說,蘇麻喇姑大約比康熙大40歲,應該算後者的奶奶輩,隻是因為其地位低於孝莊太後,所以才被稱為“蘇麻喇姑”。
來到盛京的第二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布木布泰的地位也隨之上升。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清”,年號“崇德”,布木布泰也由側福晉晉封為西永福宮莊妃,並逐步參與國政,成為皇太極的得力助手。作為孝莊的貼身侍女,蘇麻喇姑也跟著主人水漲船高,並進而分擔一些事務。
《嘯亭雜錄》中,有一段關於蘇麻喇姑的記載,其中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後之侍女也。性巧黠,國初衣冠飾樣,皆其手製。”這裏說“國初衣冠飾樣”,指的是皇太極改元“崇德”後,命“厘定上下冠服諸製”之事。這件事,大概正是由莊妃主管,而其侍女,心靈手巧、擅長女紅的蘇麻喇姑正好在其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客觀地說,在曆代冠服中,清朝官服主要以騎馬裝為原型(所謂馬褂),配以坎肩、窄袖、束腰等設計,因而其版式、圖案、衣料、美觀等方麵在各朝中算是上乘之作。對於從小在草原長大,並未受過正式教育的蘇麻喇姑來說,能設計出如此精美的服飾,說明她確實很有天分。
蘇麻喇姑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她的主人其實也同樣如此。不過,來到盛京後,她們抓住一切機會學習,並逐漸成為有文化之人。據《嘯亭雜錄》中記載,在康熙年幼時,“賴其(蘇麻喇姑)訓迪,手教國書,故宮中甚為高品”。
上文說的“國書”,指的是清朝時期的滿文。那麼,作為蒙古女子,蘇麻喇姑為何會精通滿文呢?原來,在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時,努爾哈赤命本族才子達海在蒙文基礎上創製滿文,隨後要求阿哥乃至福晉們都要認真學習。大概是在陪伴主人學習的過程中,蘇麻喇姑熟練地掌握了滿語,這才得以成為康熙的第一任滿文教師。清朝前期,事關旗人及邊疆事務時,清廷諭旨奏報通常使用滿文,而從目前留下的禦批來看,康熙的滿文書寫舒展流暢,美觀大方。這應該是蘇麻喇姑從小精心教導,而且康熙反複練習的結果。當然,因為各種原因,蘇麻喇姑本人的滿文書法並未留存。但從康熙這位“高徒”的表現來看,蘇麻喇姑作為老師應該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孝莊太後指派蘇麻喇姑充當康熙的啟蒙老師,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後者避痘一事引發。據記載,順治十二年(1655)一月,因孝惠章皇後出疹,“上(順治)避南海子(南苑),惜薪司日運炭以往。十二月,命惜薪司環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麵光者,無論男女大小,俱逐出”。
滿族來自關外,一向對天花十分畏懼。避痘南苑的順治皇帝對此也是心有餘悸,如臨大敵,竟下令將惜薪司一帶“麵光者”(未出過痘的旗人)一律趕走,以盡可能消除隱患。在此談痘色變的緊張氣氛中,尚未滿2周歲的玄燁也被遷往紫禁城外的一所宅第中避痘,而其兄福全則被寄養在大臣家中。
玄燁避痘的宅第位於北長街路東(雍正年後改為福佑寺),因其獨居紫禁城外,所以照料之人勢必慎重選擇。當時,孝莊太後深居禁宮,不可能往返於宮門內外。她能做的也隻有派遣一位信賴之人前往孫兒處代行施教,而蘇麻喇姑恰好是最佳人選。
事實上,除了善於滿文之外,蘇麻喇姑被選中為康熙的照料人,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蘇麻喇姑對照顧幼兒有豐富的經驗。如孝莊太後所生皇四女(固倫雍穆長公主雅圖)、皇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阿圖)、皇七女(固倫端獻公主)及皇九子福臨,蘇麻喇姑都曾參與照料。加之她聰慧幹練,年齡四旬左右,正是可用之年。
其次,蘇麻喇姑在宮中多年,熟悉宮廷禮儀製度。孝莊太後派她前去,一來可以作為啟蒙老師,教導玄燁說話、坐立、行走、禮儀等方麵的規矩,二來也可以對玄燁身邊的保姆等起到監督管理作用。
再次,蘇麻喇姑從小在草原長大,其身姿矯健,善於騎馬,在宮內外來往辦事也比較方便。而從各種記載看,蘇麻喇姑作為孝莊太後的代表出宮辦事也是常有之事。如多爾袞攝政期間,順治與孝莊太後別宮而居,經常一兩個月才能見上一麵,這時往往由蘇麻喇姑充當聯係人並代替女主人前去看望順治。
就這樣,從順治十二年(1655)到十七年(1660),玄燁出痘回宮,蘇麻喇姑幾乎每天都要在孝莊太後與避痘所兩處奔波,北長街上的馬蹄聲聲,想必都是她來來往往、風雨無阻的辛勞見證。也正是在蘇麻喇姑的啟蒙與教誨下,玄燁開始了他作為一代帝王的起點。而他日後的良好習慣與作風,想必也與這段時期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順治十八年(1661),玄燁被立為皇帝後,康熙的教育主要由孝莊太後及指派的滿漢師傅負責,蘇麻喇姑對康熙的教導之責也就告一段落。之後,蘇麻喇姑仍舊回到孝莊太後身邊。她不僅是後者的貼身侍女,同時也可以說是老太後的貼心人。相近的年齡,共同的經曆,讓她們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餘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莊太後因病去世。之後,蘇麻喇姑又承擔了一項任務,這就是撫養十二阿哥胤祹。讓人覺得有些奇怪的是,胤祹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生母定妃萬琉哈氏並非沒有撫養能力,而蘇麻喇姑當時年逾古稀,為什麼會讓蘇麻喇姑去撫養這個新生的皇子呢?
從情理上說,這似乎是為了緩解蘇麻喇姑的老年孤獨,尤其在孝莊太後去世後,更是如此。而且,這一要求恐怕還是蘇麻喇姑自己主動提出的。不管怎麼說,在蘇麻喇姑的精心撫育下,胤祹健康成長,並成為皇子中頗有才幹的一個。康熙末年,在所有年長皇子中,十二阿哥胤祹是唯一沒有卷入“九王奪嫡”風波的。這恐怕也與蘇麻喇姑的教導有關。
從年齡上說,蘇麻喇姑應該算是胤祹的曾祖母輩,但後者對蘇麻喇姑的稱呼卻很特別,即稱之為“阿紮姑”。“阿紮”在滿語中與“額涅”同義,即“額娘、母親”。“阿紮姑”的意思,似乎可以翻譯為“母姑”。換言之,胤祹與蘇麻喇姑似乎等同於母子關係,而且,當時也隻有胤祹一人對蘇麻喇姑使用“阿紮姑”這個稱呼。作為孝莊太後60餘年的侍女和康熙的啟蒙老師,蘇麻喇姑在宮中的地位很不一般,其中包括供應、稱謂等,也確實與眾不同。在清宮檔案中,研究人員曾找到一份內務府官員關於宮內豬肉供應的奏報,其中提到“蘇麻喇額涅格格”時,其標準是“三斤”。
而按當時清宮的規定,皇太後的待遇最高,每日60斤豬一隻、鵝一隻、雞兩隻;皇上為次,豬肉20斤、鵝一隻、雞三隻。以下如皇太子為豬肉24斤八兩,一般成年皇子為豬肉8斤。其他宮中人員,如嬤嬤、媽媽、宮女等為豬肉一斤八兩或更少,至於太監、工匠等,就再等而減之。相比而言,蘇麻喇姑的豬肉比皇室成員少,但位居非皇室人員的首位。
此外,在康熙四十年(1701)三月二十四日和十月二十六日,內務府總管馬思喀在兩次奏報中先後五次提到“蘇麻喇額涅媽媽”,其中供應均屬優待。
以上提到的這些奏報均屬滿文,其中對蘇麻喇姑的稱謂很值得關注。在滿語中,“額涅”即額娘(母親)的意思,而“格格”通常是公主或皇室女兒的稱謂,“媽媽”則是奶奶、祖母或泛指年長婦人。那麼,並非皇室成員的蘇麻喇姑,為何會被稱為“額涅格格(eniye gege)”“額涅媽媽(eniye mam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