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42588832772,7072569324908579848,688638258177271706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8,\"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3},\"quote_content\":\"《鬼穀子》reference_book_ids\":[7224048805551803453,7182153152651594813,6926436071651691527]}],\"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start_container_index\":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3},\"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2,\"start_container_index\":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8},\"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86 圓通自如,不避獅虎)
【本篇提要】
“中”乃多義詞,在本篇中使用“心”這個義項,指內心;“經”,即經略、治理。戰國時期,隨著人文思潮的興起和等級觀念的打破,人人追求個性解放,盼望實現自身價值,力圖在社會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占有一席之地。縱橫策士們無權無力又無錢,但有計謀和智慧。所以,《鬼穀子》主要講如何運用計謀智慧,施展權術,以掌控別人,壯大自己,在政治鬥爭中無往而不利。本篇“中經”,說的就是如何運用內在的精神去處理外部的事物,以收服人心,控製別人,掌握主動權,並列舉了諸如此類內動心計、外以製人的具體方法: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是觀人術,即從對方的外貌和動作去推知其內心世界,而後了解他的心性品行。“聞聲和音”,是美言結人術,即用高超的談話技巧使對方信任自己,由於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便使對方覺得自己找到了知音,從而語言投機,感情融洽,放心結交。“解仇鬥郤”,是駕馭術,麵對兩者相爭,我們坐山觀虎鬥,享受漁人之利,而後再於合適的時機去調停,加以收買拉攏,使之成為自己的好友。“綴去”,就是對遠離自己的人,不要心生仇恨,而是好言相留,或是誠心相送,以維係離開者的情感。“卻語”,實際就是伺察並抓住對方的把柄,先威脅恐嚇,再安撫收服,使其乖乖地按照我們的意誌辦事。“攝心”術,就是一種投其所好、收攬人心的方法,並講到對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收買方法。“守義”,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仁義道德來探知對方內心世界的方法,以此來判斷對方是高尚的君子還是卑劣的小人,從而采取相應的權術去利用、控製對方。
以上七種為人處世的技巧和策略,作為《本經》所述法則的變通規律,從古至今被無數有名的說客和權力場上的政客們所心領神會,並善加運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而對後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原典】
(一)
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①。救拘執,窮者不忘恩也②。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③。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④。故道貴製人,不貴製於人也;製人者握權,製於人者失命⑤。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郤,綴去,卻語,攝心,守義⑥。《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⑦。
【注釋】
①振窮趨急:別人有窮困、危難則奔去救濟。振,通“賑”,救濟。 窮,窘迫。 施:施行,給予。 能言:能言善辯,長於辭令,這裏指以言語助人、救人。 厚德:品德淳厚。
②拘執:被拘囚縛綁的人,也可泛指處於困境的人。
③儔善:多善,多做善事。儔:並,類,眾,引申為多。 施德者,依道:施德之人,動能循理,所為不失道。 養使小人:豢養、驅使自己所救的被拘執之人。
④世異時危:世道敗壞,時局危難。 闐坑:指野死者填埋溝壑。這裏指禍患。 伐害能言:殘害能言善辯之士。 破德為雄:打破文德,崇尚兵戰。 戚戚自善:心情憂鬱保全自己。戚戚,憂心的樣子。 敗敗自立:在危敗中自立。敗敗,接連失敗。
⑤貴:以……為貴。
⑥此句總領目錄,下文分別加以論說。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觀人形貌、體態而知其內心情誌。 音:弦外之音,本意。 郤:同“隙”,間隙,嫌隙。 綴去:籠絡、聯係離去的人。綴,聯絡,連,係。去,離開。 卻語:駁斥的言語。卻,退。 攝:取。
⑦《本經》……《中經》:尹知章注曰:“此總言《本經》、《持樞》、《中經》之義,言《本經》紀事,但紀道數而已。至於權變之要,乃在《持樞》、《中經》也。”按:此當後人注語,竄入正文,故與上下文意不連屬。
【譯文】
所謂“中經”,說的是前去解救陷於困境和處於危難中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一定是那些能言善辯、德行深厚的人。救援那些被拘執而身陷囹圄的人,這些走投無路的被救援者是不會忘記救援者的恩德的。能言善辯的人,能夠多做善事,廣施恩惠;廣施厚德的人,能憑依大道,行為合乎道義準則。救人出囹圄的人,必定能夠豢養、驅使那些被援救的人。那些士人身逢亂世、遭遇危難之時,有的能在戰亂中九死一生,免於死亡;有的能言善辯,反遭讒害;有的棄文從武,據兵稱雄;有的橫遭拘係,無辜定罪;有的心憂戚戚,固守善道保全自己;有的危敗相連,卻仍能自強自立。由此而論,為人處世之道,貴在製服別人,而不能被人製服。製服別人者,便能夠牢握權柄;被別人製服者,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中。所以,應當講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郤”,“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等處世道術。《本經》講述的隻是一般的處世道理和技巧,至於其權變的要領,則都在《持樞》、《中經》篇之中。
【原典】
(二)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①。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淫僻,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之②。如是,隱情塞郤而去之③。
【注釋】
①爻為之生:指看見卦爻便可預測出吉凶。這裏是用爻象的原理來說明通過表象來推就事物的實質。爻,組成卦的符號,分為陰爻、陽爻。 影響:此指言語行事。
②守:操守。 《詩》:指《詩經》。 《書》:指《尚書》。 淫僻:過度、過分和乖僻。
③郤:同“隙”,漏洞。
【譯文】
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之術,是指猶如在占卦時看到卦爻就可推測吉凶一樣,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言語行事、外在形貌體態等方麵來探知其內心世界。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禮的東西,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言談必以《詩經》、《尚書》的禮義為依據,行為既不過度也不邪僻,用道為形,以德為容,麵貌莊重,表情溫和,沒法用外貌形態去判斷他們的內心世界。碰到這種情況,就趕快隱藏起自己的實情,堵塞自己言辭中出現的漏洞,早早離他們而去。
【原典】
聞聲和音者,謂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①。故商、角不二合,激、羽不相配②。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③?故音不和則悲,是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④。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⑤。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注釋】
①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聲音的性質不同,感情便不會接通。
②“商角”二句:宮、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稱。按照中國古代的說法,五音各自代表不同的感情,商悲,角怒,徵喜,羽恐;又以五音配五行,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宮屬土;金克木,水克火,所以商角、徵羽的音樂不能調和。
③為四……宮乎:宮音是五音之主,雄渾平和,古人將其看作五音的統率,能和其他四音。
④散、傷、醜、害:都是不和之音。音氣不和,必與之相乖,所以說的話也必逆於耳。
⑤比目:比目魚。 合翼:比翼鳥。 須:求。
【譯文】
所謂“聞聲和音”之術,說的是聽到對方的聲音便用相類的聲音去應和。如果聲音、言語的性質不同,感情就不會相通。這就像五音中商聲和角聲不能相合,徵聲和羽聲不能相配一樣。而能夠主宰、協調以上四音的,大概就隻有宮聲了。五音不和諧,聲調必然悲愴難聞,不能感動人。所以,就像散、傷、醜、害諸音難聽一樣,意氣不投之人,言語聽起來一定不順耳。即使他們有美好的操行、備受讚譽,彼此間也依舊不能像比目魚、比翼鳥那樣恩愛無間,密切合作,同氣相求。這就是因為彼此意氣不投,言語便不相合、協調的緣故。
【原典】
解仇鬥郤。解仇者,謂解羸微之仇①;鬥郤者,鬥強也②。強郤既鬥,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③;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汙其名,恥其宗④。故勝者聞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⑤;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者是也⑥。郤無極大,禦無強大,則皆可脅而並⑦。
【注釋】
①羸微:此指弱小者。羸,瘦,弱小,此指勢弱。微,小,此指地位低。
②解仇……強也:本句講如何解鬥買友。弱者相鬥,自己可以控製他們,故解之令雙方都歸順於己;強者相鬥,自己難以控製任何一方,故令其鬥,待兩敗俱傷後再各個擊破,脅迫他們歸順於己。
③強郤:有隔閡的強者。
④汙:玷汙。 恥其宗:恥於祖宗受辱。
⑤苟:苟且,隻懂得。
⑥倍死:忘死。倍,背向,拋到腦後。
⑦無:不論。 禦:指對手。 脅而並:施加威脅並吞並。
【譯文】
所謂“解仇鬥郤”之術,解仇,說的是調解弱小者的仇鬥;鬥郤,說的是促使有嫌隙的強大者之間相互鬥爭。讓有嫌隙的強者發生爭鬥,對勝了的一方,則宣揚其功業,張大其聲勢;對失敗的一方,則對其失敗表示哀憐,對其位勢表示傷心,並說他此番實在是玷汙了自己名聲,還累及祖宗蒙受恥辱。這樣,勝方聽到我們稱道他的功業和威勢,便隻知進攻而不知適可而止;而敗者聽到我們哀歎其失敗,見到自己被損傷,就必然奮發圖強,拚盡全力,忘死而戰。這樣,無論多麼強大的對手,都會因此而受到削弱,為我方所脅迫、並吞。
【原典】
綴去者,謂綴己之係言,使有餘思也①。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誌,言可為可複,會之期喜②。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款款而去之③。
【注釋】
①係言:係留、籠絡人心之言。 餘思:此指離開之後仍存想念,懷念,留戀。
②厲:同“勵”,勉勵。 可為:說他可以幹一番事業。 可複:歡迎他再次返回。 會之期喜:對方領會後一定會滿懷期望和喜悅。
③他人之庶:別人的相接近的事情。 款款,誠心貌。
【譯文】
所謂“綴去”之術,說的是向即將離去的人傾吐挽留他、關心他、讚美他的話,令他人走了還十分留戀我們,使彼此關係不斷。所以,對將要離去的忠貞守信之人,要稱讚他的德行,鼓勵他的誌向,說他可以幹一番事業,並歡迎他返回再次相見。他領會後,一定會滿懷期望和喜悅的。再引用昔人所做過的相類似的成功事例來驗證自己的話,並表明自己的深厚眷念之情與至誠心意後彼此分手。這樣,他人雖離去了,但心還留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