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子,威名赫赫,大多善於治國。從漢高祖劉邦建漢到漢武帝開疆拓土達於鼎盛,由於一代代君王的治國方略合乎民意,這才產生了中國曆史上輝煌的大漢王朝。
漢高祖劉邦起於布衣,他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在建漢之後對百姓體貼關愛,廢除了前秦很多的酷刑暴政,從而為大漢王朝的鞏固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祖之後,文帝與景帝兩代,為恢複長期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凋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長達數十年不征賦稅,很快達到國富民強,國力更為強盛,造就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漢文帝在位23年,秉持黃老無為思想,休養生息,一切從簡。他崇尚節儉,在為君的23年裏,從沒有增建過任何宮室園林、車騎服飾;而當臣民有不便之處時,就以國家的積蓄來幫助。他從不輕易發動戰爭,主張以和為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南越王趙陀自立為帝,文帝便招來趙陀的兄弟,給予厚賜,以德感化,最終使趙陀深受感動,改帝稱臣,消弭了一場內戰。大漢與匈奴曾有兄弟之約,但匈奴違約入侵,文帝派將領鎮守邊關,堅守不攻,因為他擔心國力不足以戰勝匈奴,輕易攻打匈奴最終會侵擾天下百姓。文帝在用人方麵同樣主張無為,以德服人。被分封到東南沿海的吳王因故與文帝不和,稱病不肯上朝,文帝不僅不怪怨,還派人賜手杖給他,並傳語吳王因年老可免朝。群臣勸文帝用宣吳王入朝的辦法將其軟禁,文帝表麵聽從,實際上不予理睬。郎中令張武受過吳王的賄賂,文帝知道後,不但沒治罪,反而賞賜他,讓他心生悔意。
(84 無為而治)
繼文帝、景帝休養生息釀就繁榮盛世之後,漢武帝登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訪求、推薦優秀人才,給他們立業的機會。興辦太學,修建祠廟,改正月為一年初始,確定曆法,規範音樂詩歌,修建祭天靈台,頂禮百神,賜予周朝後裔封地。申明法度,號令建製,煥然一新,做為繼承人,漢武帝遵循祖先的事業,學習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人的風範,施展雄才大略,在改善“文景之治”時的謙恭儉樸的政策,寬政待民的風氣後,才使漢王朝達到了全盛時期。
漢元帝做太子時,認為宣帝執法太嚴。宣帝變了臉說:“我漢家向來交錯使用霸道、王道,怎麼能隻用仁德感化來危害政權呢!”雖然在此顯現了宣帝的謀略不夠遠大,但他采用或寬容或強硬的辦法還是有原因的。漢高祖入秦約法三章,秦人十分高興,這是和緩刑法的好處;漢武帝重修國法,改變了百姓懶散生活習性,這就是猛烈刑法的好處。由此看來,法治的使用要合乎時宜。所以適當時候的嚴刑峻法,對治國也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的。
《左傳》中說:“政策寬鬆,國民易散漫,應用猛烈的法令去糾正;如果太過猛烈,民眾就會變得殘忍,這時應再實施寬鬆的政策。以寬鬆調劑猛烈,以猛烈調劑寬鬆,政治才能達到平衡。”《尚書》中說:“使用刑罰要時輕時重,審時度勢。”《周禮》中說:“治理新建國家應用寬鬆製度,治理動亂的國家應用猛烈的製度,治理安定的國家應兩者適中。”所有這些都是治國方略,都以順應自然與民意、不違法理為治理國家所應遵循的基本規律。鬼穀子所謂的持樞之道也說人君治世要效法天道,天之道崇尚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時而行,有自己的固有規律,人君治世也要善於掌握社會自身規律,把握社會運轉關鍵,順應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來治國安邦,以推動社會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轉。
【現代活用】
京陶公司,“敬天愛人”
如果問日本人最敬佩的是哪家公司?人們無疑會想到鬆下、豐田,或者是索尼、三菱。可日本經濟新聞社每年一次的評價卻令人出乎意料,表明這項殊榮屬於京都陶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