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陰符七篇(3 / 3)

這三則組織類廣告,分別襯托了“商品有耐用價值”、“技術勇於創新”、“零件均製造精良”三種情況。就當時的市場情勢而言,這套組織類廣告,確實增強了廣告主商品在市場的優勢,連嘉雲地區的消費者對三陽的印象亦漸漸改觀了。

這一整套廣告的推出,造成了新產品一上市便掀起了搶購熱潮,同時造成廣告主在市場中擺脫了劣勢而聲譽大振。這些廣告策劃人員可真稱得上是膽大心細、經驗豐富、老謀深算。當時,廣告代理業的專案小組調查得知台灣全省每天約有200部摩托車的成交量,如果能讓消費者停止購買六天,則至少可積得700-800部的成交量,一定可以從中爭取到不少的成交。自然,在廣告推出的最後一天,果真造成了難得的暢銷局麵。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篇》中指出:“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即隻有深謀遠慮,方能大功告成。三陽公司當時大膽地投入高達二百數十萬元新台幣的廣告費用,但最後事實證明,大額的投入與後來的銷售額相比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台廣公司對整個市場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才幫助廣告主獲得了成功,在產品廣告打響後,又趁熱打鐵推出了係列組織類廣告。先是欲揚先抑、蓄勢製人,再錦上添花,不遺餘力地鞏固勝利成果。隻有大智慧的人才會有如此的大手筆,正所謂“智者事易矣!”

再減2.5%

80年代初,丹麥有一家規模宏大的技術建設公司,想要進一步擴大世界市場,所以有意參加聯邦德國在中東的全套工廠設備簽約的招標工程。

剛開始時,丹麥公司以為根據現狀,他們是沒有多大機會中標的。後來經過技術上的進一步討論,才相信自己比其他競爭對手具有更優越的條件,便逐漸感覺到有得標的機會了。

兩家公司的談判代表進行了首輪會談之後,丹麥公司方麵有意結束討論,想盡早和德方簽訂合同,以免再橫生枝節。可是聯邦德國公司的代表卻認為,應該再進行一次會議。

在第二輪的會談中,德方一位年齡頗大的高級官員說:“我們進行契約招標時,對金額部分采取了保留態度,這一點相信你們能夠了解。現在,我要再補充一點意見,這可能會很傷感情,但我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就是要請貴公司再減2.5%的要價。我們曾經把同一提案告訴其他競標對象,隻等他們給出答複,便可作出決定了。因為對我們來說,選擇誰都一樣,不過,我們並沒有這樣做,我們是真的很有誠意和貴公司做這筆交易的。”

聽到這番話,丹麥代表團感到問題有點兒棘手,可一時之間也很難找出合適的應對之策,於是決定拖延時間,以分散對手的氣勢。因此丹麥代表表示:“那我們必須重新商議—下。”

經過一個小時的緊急磋商,丹麥代表團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他們故意裝作誤解了德方的意圖,向德方重新出示規格明細表,並說:“貴公司剛才提出削減2.5%的要價的問題,我方認為完全可以行得通。”

原來,丹麥方麵已將規格明細表依照德方所希望的那樣削減了2.5%的金額的價格編寫,並且還一一列出可以刪除的一些項目。

見此情景,德方公司趕緊聲明:“你們弄錯了,我們公司的意思是希望你們仍將規格明細表保持原狀,並在這個基礎上削減工程2.5%的金額。”

接下來的談判,丹麥方麵緊緊抓住規格明細表不放,使討論的主題始終圍繞著規格明細表打轉,從而雙方根本沒有機會提及降價的問題。

大約又過了一個小時,丹麥方麵一看時間差不多,便想再一次結束討論。

“你們希望減價多少?”丹麥代表重新提出同一問題,目的是想看看德方的反應。

而此時德方代表的回答正是丹麥方麵所希望聽到的:“如果我們要求貴公司削減成本,可是明細表卻不做更動,我們的交易還能達成嗎?”

很明顯,德方已經開始軟化,再經過一番舌戰,德方終於同意了丹麥公司的意見,不再修改招標數額。

這之後,丹麥公司又就應如何進行工作德方才可獲得更大利益,向德方提出了相關建議,德方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丹麥方麵並且主動提出請德方撥出負責監察的部分工作交由丹麥公司分擔。

這樣一來,不僅交易達成,雙方還皆大歡喜,在丹麥公司幾乎不作任何讓步的情況下,德方獲得了所希望的剩餘利益。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中指出:“散勢法鷙鳥。……用之,必循間而動。”就是說要分散對手的威勢,變不利局勢為有利局勢,就必須效法那捕食的鷙鳥,以逸待勞,掌握好時機,瞅準對手現出了漏洞,便勇猛出擊,一舉成功。在這場談判中,丹麥公司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以拖延時間來避其鋒芒,並借此調整自己的對策,等發現對手軟化後,再一舉出擊從而達成了有利於已的交易目標。

隆重非凡的“福特”生日

1978年,在密執安州由恩伯樂的“綠野村”,曆史似乎又重演了,75年前的歲月被鮮活地呈現在眾人麵前:一群老式汽車專家身穿本世紀初的服裝,正在裝配—輛遺留在那兒的1903年生產的A型福特汽車。電視台與報社的攝影師們將裝配過程的每一個步驟都詳盡地記錄了下來。等到這輛汽車裝配完畢,用曲柄發動,然後開著它去參加遊行。這個浩浩蕩蕩的車隊由75輛汽車組成,代表著福特75年的曆史中每年生產的汽車。其中那輛最古老的汽車作為車隊的領隊開在最前麵……

這到底是在搞什麼活動呢?原來是福特車公司建廠75周年慶典。福特建廠於1903年,當時隻有擁有2.8萬美金和40名職工;而在75年後,福特在185個國家(地區)的職工已達41.6萬多人,金融資本達63.5億美元,成為僅次於通用的美國第二大汽車企業,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品牌。為了搞好這次廠慶活動,福特專門設立了75周年廠慶委員會,負責對慶祝活動進行周密的策劃。其根本宗旨是:以福特為榮,建立自豪感。而這一宗旨又細分為下列具體目標:

1.提醒人們福特在個人交通和經濟發展方麵長期以來所作出的貢獻,在公司所在的社會範圍內進一步提升公司的形象;

2.最大程度地加強公眾對於福特公司曆史上重大事件與重大成就的認識,借以顯示公司目前的實力與發展的前景;

3.提高管理人員、職工、汽車商與供應商的自豪感、榮譽感,並褒揚他們對公司的貢獻與忠誠。

福特向新聞媒介提供了有關廠慶的大量消息,以擴展公司的知名度。在慶祝周年裏,每月至少有一次新聞消息的發布;到廠慶日為止,每隔兩周便有五套新聞資料袋寄給400家主要的新聞媒介代表。這些新聞資料總共包括14篇新聞特寫,它們從曆史角度對公司的各方麵進行了總結。這些報道還附上了照片,其中許多照片是福特的珍貴原版資料,是從福特檔案中找出來的。福特對電台與電視台尤為重視,寄出大量材料並被廣為采用,在廣播、電視播出時間總計達6小時之久。

福特還製作了一些視聽資料。公司為職工和公眾製作了20分鍾的幻燈片,向他們介紹公司曆史;製作了三套錄相片;一部28分鍾的名為《福特世界》的電影,在全球範圍內介紹福特公司,並配有10多種語言的音帶,以便在世界各地放映。同時,福特又專門出版了5本與福特75周年廠慶有關的書,向全社會廣為銷售。

而在公司內部,廠慶這一周經常舉行特別午餐,提醒職工們勿忘“生日”的快樂。而最精采的、也是讓公司職工們最難忘的是慶祝生日的那一天。這天在全國65家福特工廠裏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開放式慶典活動,45萬職工及其家屬可在這一天裏隨意參觀工廠的設備和展覽的產品,享受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

福特的汽車商們也把自己的銷售計劃與廠慶相結合,開展了有聲有色的社會活動。紐約市長與福特的高級官員們在一個儀式上共同切開巨大的周年慶祝蛋糕,然後一起登上一輛舊式福特汽車前往百老彙參加福特汽車隊遊行;在喬治亞,一輛1914年T型福特汽車從阿特蘭特裝配線上開下來;在舊金山,另—個福特廠的汽車商將他的1903年A型福特汽車展示給新聞界……

廠慶的範圍擴大到了全美各地,福特還提供讚助舉行由各地的政界、商界要人參加的午餐聚會和車隊遊行。同時,福特基金會也向各大中學校提供讚助,派出代表與大學生以75周年為主題進行非正式交談等等。

福特的這次75周年廠慶,熱鬧隆重,氣度不凡,盡情展現了公司成長、發展的曆史,給社會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與廠慶相配套的汽車商的展銷吸引了大量顧客,公司的銷售量與利潤額在當年的最後一個季度中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威斯康星一家汽車商的評論說得好:“75周年廠慶給了作為福特汽車商的我很大的榮譽感。廠慶的一切活動。提升了福特汽車商在美國的形象,提升了福特產品在美國的形象。”

福特的75周年廠慶活動,既是一次超大規模的廣告活動,又是一次在公眾中塑造企業形象的壯舉,同時還是—著培養企業文化的妙棋,真可謂“—舉三得”:

通過介紹、宣傳福特的曆史、不同曆史階段的產品以及福特為社會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從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樹立起了福特良好的社會形象。

通過對這次慶祝活動的大規模報道以及同時舉辦的汽車展,等於為福特汽車做了一次大型廣告和促銷活動。

通過采取“過生日”的方式熱烈慶祝,增加了公司上下職員對公司的親切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增進了員工之間的團結友愛。

節日,總是給人以快樂、溫馨、莊重的感覺。因此,無論國慶、廠慶、校慶,還是個人的生日,都是一次次增強群體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人的生命激情和愛心的絕好機會。類似這樣的機會還有公司新產品開發成功時、企業合並時、公司銷量達到—定目標時、安全生產達到一定天數時、歡迎新員工等等。每一位深諳激勵術的企業管理者和每一位善於捕捉時機的策劃者是決不會輕易放棄這些良機的。福特過生日,也應了《鬼穀子?本經陰符》中的“分威散勢術”,即利用時機,施展威權勢力。

當今商場中,“分威”是常用的製人手段。使用“分威”術,有以智謀增己之威而壓倒敵人威勢令其服者,也有借別人威勢來增加自己威勢嚇唬敵手者,又有使用妙計使敵人中了圈套自分其威勢者,還有釜底抽薪除掉敵方威勢所憑恃之物者……隻要你肯動腦筋,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辦法來“分威”。

【職場活用】

讓上司知道你的存在

在如今的職場上,一個聰明的下屬,要想獲得晉升的機會,不僅要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而且要善於掌握秀出自我、增己威勢的技巧。

拉瑟爾?瓦爾德在《上司的遊戲》一書中曾說過:“像老黃牛一樣隻知道埋頭苦幹已經不能對你加薪或提升有所幫助了,你必須讓上司知道你的存在,要不然你就會被遺忘。”

早在中國戰國時代,有一個著名的12歲少年甘羅,一天看到老板——秦相呂不韋為與燕國的外交正發愁,便主動要求作為外交大使出使燕國,自然當場就遭到呂不韋的嗬斥。結果他卻大大方方、振振有詞地對呂不韋說:“有個人7歲還被孔子當做老師呢,我已經12歲了,就讓我試一試吧。”呂不韋可能也是沒辦法了,居然就認命他為大使,讓其出使燕國。結果,甘羅圓滿完成了數項任務,還當上了丞相,傳為千古美談。小小甘羅的職業機會,就是這麼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爭取來的。

小林和王強是兩位性格截然不同的部門經理,小林承擔的是一個“大”的工作,王強承擔的是一個“小”的工作。小林常常以“大”自居,工作主動性差,每次向老總辦公室彙報工作總是被辦公室安排到最後。等到他來發言時,老總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隻得不停地催促他:“簡單一點兒,快一點兒說。”有時候,還沒等小林來得及彙報完,就因為時間不足而宣布散會了。

王強則敢爭敢搶,不以部門“小”而自卑,每個星期都要堅持親自向上司彙報一次工作,並且要辦公室主任安排他首先彙報。每次彙報時,他不但談自己的工作,還要把內部的好人好事順帶表揚一番。

一年之後,老總們在評價兩個部門經理的工作時,都覺得王強幹了不少事,對小林,則有一種“不了解”、“不清楚”的感覺,有的上司甚至給了他這麼一個“幹了點兒事,但不突出”的評價。這就是不善於、不重視增己威勢,而被別人搶了風頭的後果。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把工作做好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你必須主動地讓自己成為上司的得力助手,讓上司欣賞和看重你,而要做到這些就得看你是不是夠聰明、能不能贏得上司的好感。

如果你認為你上班早到根本是件無關緊要的事,那你就錯了。如果你每天都能比上班時間早一點到公司,就會讓人覺得你十分重視這份工作,更可以讓你騰出時間來好好考慮、安排這一天的工作。當別人還在想今天該從何做起時,你已經開始工作了,這不就走到別人前麵了嗎?更何況,你的上司乃至全公司的人一定都很關注出勤情況,你如果能這樣做,不就給他們初步留下個好印象了嗎?

再就是不管上司臨時給你安排了什麼工作,你都要很快地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要知道,上司的時間是很寶貴的,他給你安排的工作一定比你先前的工作重要。如果你能給上司留下反應迅速的印象,那將是用什麼都無法買到的。此外,你不能老是指望上司給你安排,你應該自己主動地去爭取,讓上司覺得你是一個很有進取心和上進心的人也很重要,這往往是他提拔人才的重要標準。所以你不應該隻要求自己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夠了,要不斷去嚐試不同的任務,就算是你認為很艱難的工作也不能輕易放棄,即使真的無法完成,你也可以提提建議。一旦任務真的落到你身上,就要盡全力做好,不要覺得這不是我應該做的就不加理睬。即便是額外的,你也要欣然接受並努力完成。敢於接受一些新挑戰並能把它完成得很漂亮,可以使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好感增強。

還有就是上司和客戶雖然都很佩服那些臨危不亂的人,但他們更喜歡那些麵對危機不但能穩住陣腳、還能找出解決之道的人。所以隻要你能在困難麵前不自亂陣腳,並想法予以妥善解決,你就已經占有優勢了。但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你還得讓上司隨時了解你的工作情況,完成任務了也得向他彙報,以便讓他看到你的成績。當公司來了新成員時,你也可以主動請纓帶他了解公司狀況,讓上司認為你是一個很熱心、很有領導能力的人。而你要想取得成績並獲得上司的肯定,就必須不斷的學習,不能隻局限於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其他的知識,說不定就是那些你平時認為無關緊要的知識在必要的時刻助你走向成功了呢!

最後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勞全歸功給上司,即讓他覺得自己在人前人後都很光彩。別妄想自己能騎在上司頭上,因為還必須靠他提拔你。與他的上司在一起的時候,你也要時不時提你的上司,說他怎麼好、怎麼不容易,這些一定會被上司知道的,他就會對你印象更好。當然,你不能隻是表揚他,在他需要幫助時也要伸出援助之手,例如他在某些技術問題上沒處理好,或是不會寫報告,隻要你能及時給予幫助,你就一定能增威受寵。

另外,開會的時候也很重要。你最好坐在一個你上司不難發現你的位置,這樣在你談到一些高明的見解時,他就能更好地注意到你。隻要在會前做好準備,在會上能提出好的建議,就一定能讓上司對你刮目相看。

當然,你不能隻處理好自己跟上司的關係,還得通過公司裏一些活動讓主管上級對你印象深刻,也要跟其他主管和人員進行溝通。隻有懂得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開闊,才能不斷得到新信息,也便於你抓住升職的機會或成功跳槽。不過,如果你收集到的信息對你的上司也大有幫助,千萬不要吝惜去告訴他。因為你上司再成功,後腦勺也不可能長出眼睛,所以他就需要有一些員工為他收集某些信息,不管你的消息渠道是什麼,隻要對他有幫助就行,但在告訴他時一定要小心你的說話方式,最好是直截了當,免得他誤會。如果你能給他接連不斷地提供有用的消息,你的上司一定會在其他方麵報答你的,甚至最後倚為左膀右臂。

隻要你善於讓上司知道你的存在,並能漸漸認可、重視這種存在,你就成功地在職場上分人之威、增己之勢了,從而平步青雲,前景一片大好。

【處世活用】

進退結合乃處世之真諦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其關鍵的一條處世原則即是“在小處忍讓,在大處求勝”。這就是強調我們在為人處世時,不是一受到別人的冷眼與不公待遇就眼紅著急、心浮氣躁,而是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根本不把它當回事,沉著地把頭低下來,養誌實意,等待下一次時機的到來。

進退之學,曆來為人所重視,其中隱含著做人辦事的大道理。我們知道,人生中總有迫不得已的時候,那時該怎麼辦呢?大凡人在初創崛起之時,不可無勇,不可以求平求穩;而在成功得勢的時候才需要求淡、求平、求退。這也是一門成功的人生哲學。

首先,要懂得後撤是一門做人的哲學。為什麼要後撤?因為再往前麵衝的話,就可能遭遇大麻煩,甚至大危險。換句話說,退一步是為了紮穩腳跟以期更好地前進一大步。這個道理講起來人人皆知,但有許多人就是做不到這後撤一步,總是想一味地向前逼進,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在為人處世的智慧中,後撤哲學很值得深思、反複玩味。

同時,在進退之間明白人生道理。早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部將即有勸進之說,而胡林翼、左宗棠等都屬於勸進派,而勸進最力的是王閩運、郭嵩燾、李元度。當安慶攻克後,湘軍將領都想以盛筵來相賀,但曾國藩不許,隻準各賀一聯。於是李元度第一個撰成,其聯為:“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國藩見後立即將其撕毀,並斥責了李元度。在《曾國藩日記》中也有多處戒勉李元度慎審的記載,雖沒明言,但大體也是針對這件事的。曾國藩死後,李元度曾痛哭之,並賦詩一首,其中有“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句,潛台詞仍是指向這件事。

(82 年畫《曾國藩慶賀太平宴》)

在人生的進退上,曾國藩把握得極好,他從來不願做一個隻知進而不知退的人,因為他相信這樣一句話:“退身可安身,進身可危身。”

不善進退者,往往是敗者。過於急進者,常會自以為聰明至極,從而大多會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敗。所以,我們一定要謹記:進是基於摸準對方心理的行為——隻有摸透對方心思誌意,才能進行有效的行動,這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道理。有頭腦的人在這方麵做得很出色,暗中養誌實意,從多角度摸透對方的心思誌意,以退為進,將“退功”施展得爐火純青、淋漓盡致。

為人處世,我們總是出入在各種角逐場中,常常會遭到意想不到的危機。翻開沉甸甸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卻死於秦二世之手;賈誼得到漢文帝的賞識,卻遭到一批老臣的排擠。而那些懷有赤誠之心、忠肝義膽之人,如比幹、屈原等,含冤懷憤而死者比比皆是,但卻因此而留下了千古美名。文天祥以生命鑄寫的兩句詩可以對此做一概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之,那些奸猾得勢者如趙高、秦檜之流,雖曾一時炙手可熱、勢焰熏天,終究不能長久,不得好死,留下千古罵名。

所以,善於進退,是一種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最穩妥的辦法。因為,對於智者來說,暫時的退,是為了更好地養誌實意,從而為下一次更猛烈的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