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reference_book_ids\":[7224048805551803453,6926436071651691527,718215315265159481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79 歸去來兮)
【本篇提要】
“本”,是根本的意思;“經”,指規範標準;“陰”是內在的體驗,“符”是外在的表現。“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陰符”,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測。本經陰符七術,即養練自己的智識,調動自身因素,運用自身力量去解決外部問題的七種權術。
從具體內容和思想主旨上來說,《鬼穀子》上、中卷十四篇(今存十二篇)講的是道術外用,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篇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討論了內在氣質的修養和錘煉,可稱之為縱橫家的精神修養之術。本篇由七節短文組成,每節論述一個問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七節文字之間又有著內在的邏輯關係,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前三節側重討論內在精神、意誌和思慮的養成,說明如何充實意誌,涵養精神。後四節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力量運用於外,去處理外在的事物。以充實內在精神為本,以向外發散運用為末,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內心修煉方麵,包括修煉“神”、“誌”、“意”,這三項互相聯係而各有側重:“盛神法五龍”講述如何養神以通竅。主張合道以煉神,神旺而竅通,從而使精神飽滿,思維敏捷,反應迅速,為自如地運用權術打下基礎。“養誌法靈龜”講述如何養誌以蓄威。主張養誌在心專,心專在節欲,節欲養誌,使精神專注,威勢猛烈,以製服對手。“實意法媵蛇”講述如何實意以儲存信息。主張獲取大量信息,使意念充實,使大道充盈於胸中,以在遊說中應對裕如。
向外發散方麵,“分威法伏熊”講述如何分敵之威、增己之威。“散勢法鷙鳥”講述怎樣散敵之勢,扭轉局勢。要善於尋找、抓住對方漏洞,“思間”、“查間”,“待間而動”,發起猛攻以散敵之勢。“轉圓法猛獸”講述怎樣才能像轉動圓體那樣使計謀快速產生。主張學聖人“原不測之智”,熟知各類計謀特點,明知天道人事,以掌握轉圓技巧,生“無窮之計”。“損兌法靈蓍”講述怎樣在遊說中把握事態發展,變動事物發展趨向而損兌言辭,隨機變辭,實現遊說目的。
縱橫策士們隻要照此去做,內養和外練兼修,便可以掌握進行合縱連橫活動所必需的決策能力、說辯技巧、製人方法等謀略權術,進而為從事社會政治鬥爭、縱橫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原典】
(一)
盛神法五龍①。盛神者,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②。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③。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④。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⑤。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⑥。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⑦。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⑧。生受於天,謂之真人⑨。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⑩。聖人者,以類知之11。故人與一生,出於化物,知類在竅12。有所疑惑,通於心術13。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14。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15。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誌思意,而行威勢者也16。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誌。
【注釋】
①盛神:使精神旺盛。 法:效仿。 五龍:五行之龍。五行是我國傳統的宇宙變化學說,認為天地之間循環流轉著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道教認為五行皆由五位人麵龍身的仙人控製。
②中:體中。 五氣:指心、肝、脾、肺、腎等五髒的精氣;另一說指精、神、魂、魄、誌。 長:統帥,主宰者。 舍:依托之處,居宿的地方。 德為之大:有道德製禦神氣可以使精神壯大。
③一其紀也:是一的綱紀。道家言“道生一”,故道為一之綱紀。一,指元氣,混沌之氣。
④宏:廓大。
⑤一其化端:意謂道是世上萬物化生的統一本源。一,統一,一致。端:開端,本源。
⑥德:同“得”,能夠。 得一:得道守一。一,指由道所生的元氣。 術:外在的道術。
⑦道:同“導“,導出,生發。 使:使者,此指心氣與術之間的使者。
⑧十二舍:即中醫所謂十二髒。先秦醫家以心、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三焦、膀胱為十二官,稱十二髒(見《素問?靈蘭秘典論》)。 門戶:通道。 總攝:總管,統領,製約。
⑨真人:與自然合一之人。《莊子?天下》稱關尹、老聃為“古之博大真人”,《文子》曰“得天地之道”者為真人。
⑩內修練而知之:通過後天修養訓練而得知種種道術。
11以類知之:用類例法遍知道術。
12人與一生:人與元氣並生。 出與物化:出世後隨從萬物一起變化。 竅:即上言之九竅。
13通於心術:在思維器官和感覺器官間(即心與術間)傳遞(疑惑)。
14化:轉化。
15靜和:安靜祥和。 四者:指誌、思、神、德而言。 四邊威勢:此指外界環境。
16執一:抱守元氣。 天心:生養萬物之心。天主生。 德養:以德養化萬物。地主養。 無為……思意:不專注於道術而道術自生。 行威勢:控製外界事物,製約外部環境。
【譯文】
要想使精神旺盛就應該仿效五行之龍。何謂盛神?體中有精、神、魂、魄、誌等五髒之氣,神氣居於首要的統帥位置,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德是神氣的製約。養神的途徑,應該是讓心與大道合一。道,先於天地而存在,是混沌元氣的本源。萬物的化育,天地的化生,都是由道來完成的。它恢弘無形,化養五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人見過它的形容,沒人知道它的姓名,所以隻好將它視作神靈。所以說,道是神靈的根源,是世上萬事萬物的母體。因而,人們隻有用道德來養頤五氣,心才能獲取元氣,才能產生種種外在道術。道術,是心氣向外擴散的表現形式,神是心氣與道術的傳導者。口鼻目耳等九竅和心肝肺等十二髒,是心氣外散的通道,它們的功能反過來又製約著心。生來就具備種種道術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能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通過內在修養訓練而懂得道術的人,叫作聖人。聖人是通過觸類旁通而掌握道術的。就一般人而言,他們是與元氣並生的,出生後隨著萬物變化而變化。他們懂得權術,是靠感官的學習。有了疑惑,靠心誌思考和感官外察來解決。心誌離開了感官,疑惑便不能通解。若要疑惑通達,就必須養頤五髒之氣,特別是要讓神氣歸於心舍,這一過程就是由惑到知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也產生五氣,即誌、思、神、德等,其中神是統領。神情安靜祥和就能養氣。養氣能使五氣和順,誌、思、神、德就不會衰竭,向四方散發威勢,那麼外界局勢就會被我們控製、掌握,什麼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就叫作神靈般的轉化境界。掌握這種神靈般轉化手段的,就被稱為真人。真人能與天地合同為一,抱守元氣而化育萬物萬類,上懷蒼天生物之心,下懷大地養物之德,不專注於誌、慮、思、意諸道術而諸道術自生,四周局勢自然被控製。縱橫策士們通曉了這番道理,就能使精神旺盛充沛。神盛之後才能培養誌意。
【原典】
(二)
養誌法靈龜①。養誌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誌存而思之。誌者,欲之使也②。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思不達也③。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誌意不衰,誌意不衰則思理達矣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⑤。故內以養誌,外以知人。養誌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⑥。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誌。知人氣盛衰,而養其誌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⑦。誌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誌意不實⑧。誌意不實,則應對不猛⑨。應對不猛,則誌失而心氣虛。誌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⑩。仿佛,則參會不一11。養誌之始,務在安己12。己安,則誌意實堅。誌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13。
【注釋】
①養誌法靈龜:靈龜不食不動,木然無欲。養誌務在節欲,所以說培養誌意要效仿靈龜。靈龜,古人認為龜有靈性,因而用龜甲判斷吉凶,故稱靈龜。
②使:使者,此指外在表現。
③欲多……達也:此句指明縱欲者不能養誌。
④故心氣……達矣:此句指明寡欲者能養其誌。 不徨:無從顧及。徨,同“遑”,閑暇。
⑤和通:和順通暢。 煩:糾纏,煩擾。
⑥分職明:職責、責任分明。此指知人善任。
⑦人氣:人的元氣、髒氣。 安:此指目的所在。
⑧誌意不實:誌不堅,意氣不充實。
⑨應對不猛:應變屬對能力不強,不能對緊急情況作出迅速反應。
⑩仿佛:心意彷徨,精神恍惚。
11參會不一:指誌、心、神三者不能協調配合。
12安己:使自己心安神靜。
13威勢:精神氣勢。 分之:分配調動,即分人之威勢。
【譯文】
涵養誌意要效法木然無欲的靈龜。之所以要涵養誌意,是因為心神思慮不暢達的緣故。當人有欲望時,就一心一意地思慮這種欲望。所以說,誌意是受欲望驅使的。欲望過多,就會心神渙散。心神渙散,誌意就會衰退。誌意衰退,思慮就不暢達。所以說,心神專一了,欲望就無從顧及。欲望無從顧及,誌意就不會衰退。誌意不衰退,思路就會暢通無阻。思慮暢通就會髒氣和通。髒氣和通了,亂氣就不會在胸中煩擾了。所以,在內涵養誌意,在外就會明知別人。養誌,就能心氣通達;知人,就會明確職責、善任善用。想要使用某人,必須先知道他能否養誌,了解他元氣、髒氣的盛衰狀況,觀察他的心誌如何,考察他的理想所在,了解他的才能大小。若不養誌,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就不暢達。思路不暢達,誌意就不堅實。誌意不堅實,應變屬對能力就不強。應變屬對能力不強,就會誌氣喪失而心氣虛竭。誌氣喪失心氣虛竭,神氣就會蕩然無存。神氣喪失必然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心、神、誌三者就不能協調行動。由此可見,涵養誌意,務必從安己去欲開始。自己安定了,誌意就會堅實。誌意堅實了,自己的聲威氣勢就不會分散減弱,神氣就固守於胸中,就可以分散別人的威勢了。
【原典】
(三)
實意法螣蛇①。實意者,氣之慮也②。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③。神策生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④。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⑤。神得則凝⑥。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⑦。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⑧。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⑨。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⑩。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11。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12。無為而求,安靜五髒,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誌慮,之太虛,待神往來13。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14。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15。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16。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17。
【注釋】
①實意法螣蛇:螣蛇遊霧,變化飛翔,無處不在,所以說充實意念要效法螣蛇。
②氣之慮:心平氣和,思慮深遠。
③神策:奇謀佳策。
④間:離間,幹犯,阻止。
⑤遂:順暢。 錯:亂。
⑥凝:凝結。此指(神氣)專注。
⑦識氣:智識、心氣。 寄:客寄,指遊移在外。 倚:靠,依附。 言無由心:說話不會認真思考,未經思慮即脫口而出。
⑧信:信守。 真一:人的天然本性。 化:變化,改變。
⑨候:靜候。這裏指伺機觀察,等待最佳時機與境界。
⑩審:清楚,明白。
11意無所信:意念中沒有讓人信任的東西,指信息不真實,計謀不周全。
12慮:此指謀劃。
13五髒:心、肝、脾、肺、腎。此指五髒之氣。 六腑:指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此指六腑之氣。 內視:不用眼睛觀察而用心體察,古代養生家以為通過意念可以自己窺見自己體內的髒腑、經絡等。 反聽:不用耳朵諦聽而運用意念感覺體內之聲。 太虛:道家向往的最高神境。
14觀天地開辟:指意念合於混沌元氣。
15戶:小門,寢門。 牖:窗子。
16命:命名。此指辨別事物。 道知:用大道以體察萬物。
17無方:沒有極限。此指任何事情。
【譯文】
充實意念應效法無處不至的塍蛇。充實意念,就要心平氣和、思慮深遠。心境要平安寧靜,思慮要深遠周到。心境平安寧靜,就會產生神奇謀略;思慮深遠周到,計謀就會成功。奇計產生後心誌就不會煩亂,計謀成功後就沒人能阻擋我們取勝。意誌思慮既定,心境就會順遂平安。心境順遂平安,行為就不會錯亂,神氣就能自得。神氣自得就會精神專注。反之,若智識和心氣客寄體外而不能在心中紮根,奸邪之氣就會乘虛而入糾纏於胸中,陰詐計謀也會攻入心中迷惑我們,那麼就會言不由衷,說辯蒼白無力。所以,一定要信守心術,固守真一之氣而不隨流俗。要靜待對方開誠相見,把真心實意向我們傾吐,以把握聽辭觀言的揣情良機。計謀策略,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對方不交心給我們,我們的揣情摩意失敗了,那麼得到的信息就不可靠。這樣,錯過了揣情良機,計謀決策就會失誤。那麼我們的意念中就缺少可靠信息和可行計策,虛落空蕩而無憑依。所以,佳謀良策的籌劃,在於充實意念。充實意念,必須從錘煉心術開始。要靜泊無為以處世,使五髒之氣安靜,使六腑之氣和順,使精、神、魂、魄諸氣各安其所,才能做到內視髒腑,反聽體音,使誌意思慮安定,如入太虛神境,以等待神氣往來於體內、心中。由此以觀天地開辟之理,洞曉世界萬物造化之功,明見陰陽二氣的交化終始,明察人世社會的治理機要,足不出門戶而遍知天下事,眼不看窗外而懂自然造化的規律。不見事物而可以為之命名,不走動而可以到達神奇之境,這就叫作明知天地陰陽大道,可與神明交通,可應對萬事萬物,而神氣也會安如泰山、永駐我們心中。
【原典】
(四)
分威法伏熊①。分威者,神之覆也②。故靜固誌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③。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④。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⑤。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⑥。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⑦。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⑧。將欲動變,必先養誌伏意以視間⑨。知其固實者,自養也⑩。讓己者,養人也11。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12。
【注釋】
①分威法伏熊:分散別人的威勢要效法那蟄伏而養、突然出擊的熊。“伏者,藏也,靜也。靜藏者明,以乘彼暗,無物不可得而攫也。物皆有威,不可分散。我乘其暗,則其威勢忽然分散。譬如彀卵在彼盲手,我從攫之,無不得者。故善伏熊之法,萬物雖有威勢,莫不分散如彼盲者也。”
②覆:覆蓋,籠罩,充盈。
③舍:誌意之宅,居住之地。
④內實堅:指誌意充實,謀略既定。 當:同“擋”,抵擋。 如其天:如天覆萬物般壓倒別人的威勢。
⑤以鎰稱銖:用重物作秤錘去稱量輕物,比喻以重馭輕,輕而易得。鎰,二十兩為一鎰。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⑥唱:同“倡”,倡導。
⑦撓其……餘次:比喻把握對方一點而依次考察其他。 間:尋縫隙,鑽空子。
⑧以間見間:用尋縫隙之心尋找、抓住別人弱點。
⑨伏意:隱藏意圖。 視間:尋查對方漏洞。
⑩知其固實:自己知道填塞漏洞,彌補縫隙。
11讓己:讓別人抓住自己的漏洞。
12為之形勢:製造對自己有利的形勢。
【譯文】
分散別人的威勢要效法那蟄伏而養、突然而動的伏熊。分散別人威勢,就要讓神氣充盈於自己的體內。靜心平氣,充實意誌,使神氣歸複於心中,威勢就會充盈於自己體內。威勢充盈就會內心堅實,計謀即定。內心堅實,計謀即定,就無人可以阻擋。沒人可以阻擋我們就必然會分人之威、散人之勢,猶如天覆萬物那般以絕對優勢壓倒對方。這就叫作以堅實去對付他人的虛弱,以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就好比以重砣稱輕物那般輕而易舉。有如此威勢,我們一動,對方必相隨;我們一倡導,對方必然應和。掌握了對方一點,就可以考察、控製對方的其餘方麵。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變一化都像明鏡般擺在我們麵前,他便無法鑽我們的空子。但是,我們還要把對方應和我們的動機、目的等弄清楚,用查漏洞、鑽空子的心去明察對方,以免被對方鑽了空子。對方的舉動確實明擺在我們麵前,他的威勢就可以被我們分散。我們要有什麼舉動,一定要先涵養誌意,充實意念,抓住別人漏洞。知道堵塞自己漏洞的人,是能夠自養威勢的人。把漏洞留給對手的人,是幫助別人蓄養威勢的人。所以,是神存威覆,還是威失敗亡,就看能否製造出對自己有利的形勢。
【原典】
(五)
散勢法鷙鳥①。散勢者,神之使也②。用之,必循間而動③。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④。夫勢散者,心虛誌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⑤。故觀其誌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⑥。無間則不行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⑦。動則隨其誌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⑧。勢散者,不以神肅察也⑨。
【注釋】
①散勢法鷙鳥:鷙鳥襲擊禽獸,必定善於抓住時機,散勢亦須“待間而動”,故言。
②使:驅使,驅動,指派。
③間:間隙,漏洞。
④肅:收斂,集中。 推間:利用對方間隙,擴大對方漏洞。
⑤溢:外流,外泄。 專:專一,專注。 言外:說些不著邊際的話。 多變:前後不一致,無中心,無主題。
⑥度數:尺度,等級,程度,標準。 揣說:揣度之術。 圖:謀劃,處理。 圓方:天圓地方,此指有形物和無形物。詳見《捭闔》篇注。 齊短長:指靈活運用長計短謀。
⑦思間:思索、尋查對方漏洞。
⑧決:決定因素。
⑨肅察:認真考察,慎重地審察。
【譯文】
分散對方的威勢要效法伺機而動的鷙鳥。分散對方的威勢,就要運用我們旺盛的神氣去壓倒對方。運用散勢權術時,一定要瞅準對方的漏洞再行動。我們的旺盛神氣使我們的威勢收斂集中,威力大增,再善加利用對方的漏洞采取行動,就必定能散對方之勢。威勢被分散的人,心氣虛弱,誌意外泄,意念衰退,威風喪失,精神不能專注,言語不著邊際且漫無中心。所以,要觀察對方誌意的盛衰,衡量對方威勢的程度如何,運用揣摩之術遊說他,並采取不同的權謀去謀劃、處理各種難題,查遍有形無形之物以掌握決策信息,衡量長計短謀以求得最佳決策。 如若對方沒有間隙漏洞可以利用,就難以散其勢,此時必須等待時機,直到找到對方的漏洞再動手,一旦動手就能散其威勢。所以,那些善於思索、尋求對方間隙的人,必須善於充盈內髒精氣,善於觀測對方誌意的虛實,抓準時機,不動則已,一動必能散去對方的威勢。行動時,必須隨時掌握對方誌意的虛實,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和對策。總之,威勢是利害成敗的決定因素,是隨機應變的威懾力量。威勢被分散,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運用旺盛的神氣去認真考察環境、審視對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