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虎符)
【本篇提要】
“符”,原意是指自先秦時朝廷就用來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信物,上麵多刻有與使用相關的文字。而所謂的“符言”,即憑符信傳達之要言,在本篇則引申為經過驗證的、完全符合規律的傳達給君主的格言,著重論述了一套專為君王設計的禦國、用臣、治民的策略與權術,還說到了君王應該具有的修養與做人原則。
具體說來,對君王的要求涉及到了九個方麵:第一,要有淡泊寧靜的心態和成竹在胸的王者風範,保持君主的地位;第二,要虛懷若穀,吸收天下的人才與智慧,以使自己明察秋毫,為天下民眾謀福利;第三,要善於納諫,廣開言路,博采眾議;第四,要賞罰分明,賞罰有據;第五,要博學多聞,全麵客觀地了解各方情況,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第六,要因勢利導,遵循事理,依法製臣,以利馭臣;第七,要加強君臣之間的溝通,行事周全,注意保密;第八,要洞微知著,明察秋毫,辨別真偽,“洞天下奸”;第九,要循名求實,因實定名,使名實相符。
這裏所講到的君王理應掌握的為政之道,既不像儒家那樣一味倡導君臣平等,也不像法家那樣一味強調君臣如虎狼的利害關係,而是注重如何使用計謀權術來駕馭、治理臣民,以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可以說是本篇獨具特色之處,同時也反映出戰國時代的百家合流的趨勢。
【原典】
(一)
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靜而不與①;虛心平意,以待傾損②。右主位③。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④。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⑤;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⑥。右主明⑦。
聽之術曰⑧:勿堅而拒之⑨。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⑩。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11。神明之聽術正靜,其莫之極12。右主聽。
【注釋】
①徐:徐緩,從容。 正:正色。 柔節:此指有彈性的、可通融的問題和原則性的問題。柔,柔軟,引申為有彈性。節,節點,引申為原則。 與:給予,參與。
②傾損:倒運失敗。 傾,倒毀。
③右:以上。古人自右向左豎寫,故綜括以上內容時言“右”。 主位:主位術,指某人居某位時應有的容態
④智:智慧。此指產生智謀。
⑤以天下之目視者: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此指善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去觀察。
⑥輻輳並進:此指集中眾人之力。輻輳,亦作輻湊,指車輻集中於車軸。
⑦明:此指聖明。
⑧聽之術:原作“德之術”,據《管子?九守》改。
⑨無堅而拒之:不要固執己見而拒絕別人。意為廣納眾議。 無,同“勿”。
⑩防守:此指增加我方守衛力量。 閉塞:此指妨害視聽。
11高山……可極:山再高,是可以望見頂的。 深淵……可測:淵再深,是可以測到底的。
12正靜:嚴正祥靜。
【譯文】
安定從容,正色詳靜,成竹在胸,分得清可通融的問題和原則性問題。善於居位靜觀與人友善,能夠給予而不爭奪利益,心意虛靜平和地處理天下的事變。以上講的是如何保持君位。
眼睛貴在明亮,耳朵貴在靈敏,心靈貴在有智慧。君主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眼睛去觀察,就沒有看不到的事物;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耳朵去探聽,就沒有聽不到的事情;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心智去思考,就沒有想不通的事情。若能像車輻集中於車軸那樣歸集起全天下人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君主的聖明就沒有什麼能夠遮蔽、堵塞的了。以上說的是如何保持明察。
聽取采納意見的關鍵是廣采眾論,不要固執己見而胡亂拒絕別人。允許別人提意見,就會增強對方的參與意識,眾誌成城,增強我方力量;反之,拒絕別人提意見,就閉塞了自己的視聽。山再高,是可以望見頂的;淵再深,是可以測到底的;神明般的主聽之術,在於以嚴正詳靜的容色對待眾人進諫。這樣,就沒有誰可以探測出其高深。以上說的是如何聽取意見。
【原典】
(二)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①。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 ,莫不暗化矣②。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③?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④?右主問。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⑤。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⑥。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⑦。右主因⑧。
【注釋】
①信:信用。 正:平正,正當。
②暗化:暗自感化而不敢冒功邀賞。
③誠:誠信,信用。 暢:暢達。 神明:此指幽暗之處。
④熒惑:指受到迷惑、蒙蔽。
⑤九竅:耳、目、鼻各兩竅,口、前陰、肛門各一竅,共九竅。這裏泛指身體器官。 治:統治,職掌。 五官:《禮記?曲禮》曰: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這裏泛指文武百官。
⑥因:循順,依據。 勞:勞頓,勞苦。此指纏身於事務中。
⑦循理:遵循一定的規矩和法式。
⑧因:因循,因臣之所求而驅使之。
【譯文】
獎賞臣民貴在恪守信用,懲處下屬貴在公正合理。賞賜貴信,就是說要賞賜某人某事,必將其功績查驗確實。這樣一來,對於那些沒有親眼看到、沒有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確實能把這種誠信暢達於天下以及幽暗難查之處,又何懼於那些幹犯君主的奸邪之徒呢?以上講的是如何實行賞賜。
什麼是天時,什麼是地利,什麼是人和,東西南北四方,上下、左右、前後都問遍,哪裏還會存在什麼被蒙蔽和迷惑的地方呢?以上講的是如何詢問情況。
心是身體各種器官的主宰,君主是文武百官的首長。對於那些做了好事的臣屬,君主就賞賜他們;對於那些做了壞事的臣屬,君主就懲罰他們。君主順應他們表現出來的一切施行賞罰,這樣治國就不會勞神費力。聖明的君主能夠運用這種權術,所以能夠掌握百官。根據他們的要求封賞並在賞賜時依據一定的法度,所以能夠維持長治久安。以上講的是君主因順形勢、遵循道理來管理官吏。
【原典】
(三)
人主不可不周①。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寂乎其無端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②?開閉不善,不見原也③。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④。明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⑤。天下奸,莫不暗變更⑥。右主參⑦。
循名而為實,按實而定名⑧。名實相生,反相為情⑨。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⑩。右主名。
【注釋】
①周:周密,全麵。
②寂乎:寂然平靜。指不露聲色。 無端:不見端倪,摸不到頭緒。 內外:宮內宮外。
③開閉:即捭闔。 善:得其法。 原:同“源”,源頭。
④長目:使眼睛能看到很遠的事物,猶如千裏眼。 飛耳:使耳朵聽得更遠,猶如順風耳。 樹明:用天下之心來想,使心裏明察。
⑤隱微:暗處,背地裏。 洞:洞察,明察。
⑥暗變:暗中收斂、順從。
⑦參:參驗,檢驗,考察,彈劾。
⑧循:順,依照。
⑨相生:相互化生,相輔相成,相依相存。 反相:反複循環。
⑩當:適當,恰當。 理:道理,此指對事物的正確認識。 德:同“得”,相得,相當。 和:吻合。 名:名分。
【譯文】
君主做事不可以不注意周全、保密。如果君主做事不周全保密,群臣內部就容易發生動亂。君主做事前應該寂然平靜、不露聲色,讓人摸不到頭緒,圈內圈外不能溝通消息,機密還能從哪裏泄露? 如果不善於掌握開合之術,機密泄露了還不知道哪兒是源頭。以上講的是君主做事要周全。
能用天下人的眼睛使自己看得更遠,能用天下人的耳朵使自己聽得更遠,能用天下人的頭腦去思考使自己心中洞察一切。千裏之外的情況以及隱秘微小的事情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就叫做洞察。這樣一來,天下奸邪的事情都會在暗中慢慢轉化、改變。以上講的是君主如何洞察參驗一切。
依據客觀事物的名分去考察事物的實際,按照客觀事物的實際來確定事物的名分。名分和實際相互化生,相輔相成,二者互相循環,互為表裏,這本是事物的常情。所以說,適當的名分產生於客觀的事物實際,對於客觀事物實際的把握取決於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而對於客觀事物取得正確認識的標誌,在於對客觀事物作出了符合實際的表述。這種對客觀事物實際的表述,取決於我們的認識與客觀事物的相吻合。這種認識與實際的吻合,取決於我們運用了恰當的方法。以上講的是如何把握名分。
【以史為鑒】
漢昭帝善辨忠奸
漢昭帝乃一代霸主漢武大帝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時年僅八歲。漢武帝並不放心,臨去世前就把他托付給霍光、金日蟬、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讓此四人輔佐昭帝。四人之中,霍光官拜大司馬、大將軍,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地位最高,權勢炙手可熱。
霍光為人正直,對昭帝忠心耿耿,輔佐著他把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因此,威望日增。但同時,霍光個性耿直,做事不講情麵,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上官桀、桑弘羊、蓋長公主等在朝廷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當時漢昭帝的哥哥燕王劉旦,一直憤恨於自己沒有做成皇帝,所以一心想廢掉昭帝自立,但又懼怕霍光,於是他便和上官桀勾結起來,想方設法要除掉霍光。
在漢昭帝14歲那年,上官桀趁著朝廷讓霍光休假的機會.偽造了一封劉旦的親筆書信,又派人冒充劉旦的使者,把這封信送給了漢昭帝。
漢昭帝打開信一看,隻見上麵寫道:“霍光外出檢閱禦林軍時,擅自使用皇上專用的儀仗。而且他經常不守法度,未經皇上批準,擅自向大將軍府增調武官,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他簡直是獨斷專行,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裏!我擔心他有陰謀,會對皇上不利,因此我願意辭去王位,到宮裏保護皇上,以提防奸臣作亂。”
送完信後,上官桀等人做好了一切準備,隻等漢昭帝發布命令,就把霍光捉拿起來,誰知漢昭帝看完信後卻毫無動靜。
第二天,霍光前去上朝,聽說了這件事,就坐在偏殿中等候發落。
漢昭帝在朝堂上沒有看見霍光,便問道:“大將軍在哪裏?”
上官桀回答道:“大將軍因為被燕王告發,所以不敢進來。”
於是,漢昭帝便派人請霍光上殿。霍光來到殿前,摘掉帽子,磕頭向昭帝請罪。
漢昭帝說:“大將軍隻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並沒有罪。”
霍光聽了,既欣慰、高興,又有點疑惑,問:“皇上是怎麼知道的啊?”
漢昭帝輕描淡寫的回答道:“大將軍檢閱禦林軍隻是最近幾天的事情,增調武官校尉到現在也不過十天,燕王遠在北方,他怎麼能知道得如此之神速呢?再說了,如果將軍真有心要作亂,也用不著依靠校尉。”
(75 漢昭帝)
上官桀等人聽了大吃一驚,全身冷汗直冒,生怕事情敗露、小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