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篇第十一(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68 采薇圖)

【本篇提要】

“決”,即決斷,決策。決疑斷難,是遊說策士們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他們所應具備的主要技能之一。本篇圍繞“決情定疑”這個中心,主要討論了關於決斷事物的原則、方法以及意義等問題。古語有雲:“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善於判定情況作出決斷是萬事成功的關鍵。

篇中首先講到有疑難才需要決斷,而利害關係問題則是決斷的重要依據,所以,趨利避害是策士們決疑斷難所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接著提出了該如何進行決斷,包括五種對待手段、四種具體方式以及五種可以立即決斷的情況。還指出了決斷要綜合考慮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情況:“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為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在收束全篇時,進一步總結、點明了決斷的意義,強調了決斷的重要性:“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

本篇雖然簡短,卻是先秦時期第—篇專門討論決策的文章,在我國古代決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解決問題的原則與方法即使在當今時代也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原典】

(一)

為人凡決物,必托於疑者①。善其用福,惡其有患②。善至於誘也,終無惑偏③。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④。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⑤。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⑥。

【注釋】

① 決物:決斷事物。 托:依托。

② 善其用福:以其用有福為善,即以做出的決策能給他帶來好處而歡喜、高興。惡:厭惡,討厭。

③ 誘:誘導。 惑:迷惑,疑惑。 偏:偏頗。

④ 不受:指決疑的委托者不接受你的決策。 奇之所托:以所托為奇,奇怪當時為什麼找你來決疑。

⑤ 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把他歡喜的決策寄托在他厭惡的形式中,即所做決策實質上對他有利,但表麵上看起來對他有禍害。

⑥ 失利:喪失利益。 離:同“罹”,遭受,遭遇。 事之失:決斷事情的失誤。

【譯文】

凡是給人決斷事物,必定要根據那人心裏存在的疑慮。人們總喜歡做出的決斷給他帶來好處,討厭給他帶來害處。因此,決疑者要善於誘導對方,使他講出自己的真實心願和一切情況,以消除迷惑和偏見,做出令人滿意的決策。決策必須給對方帶來利益,一旦去掉這種利益他就不會接受我們的決策,並會後悔當初委托我們來決策。另外,即使做出的決策確實能給他帶來好處,但你若把這種利益隱藏在對他不利的表麵形式中,他也不會接受你的決策,並會因此而疏遠你。所以說,替人決策時,若不能給對方帶來利益,甚至會使對方遭受損害,這就是決斷事情的失誤。

【原典】

(二)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①。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②。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③。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④;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⑤;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⑥;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⑦。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決成敗,難為者⑧。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⑨。

【注釋】

①以陽德之:用道德手段公開地去感化,去懷柔。 以陰賊之:用陰謀暗中去殘害。 以信誠之:以信用與對方結成真誠聯盟。 以蔽匿之:用假言、假相來蒙蔽對方。蔽,蒙蔽,此指虛假情況。匿,藏,引申為蒙蔽、迷惑。 以平素之:用平常手段按一般化的程式解決問題。

②陽勵於一言:陽德手段要以言行前後一致、始終如一為追求目標。 一言,一種言論,此指言行前後一致。 陰勵於二言:陰賊手段以真真假假為特征。二言,兩種言論,此指前後言行不—,真假難辨。 平素:平時,平常。 樞機:關鍵,引申為特殊手段。 微:暗中。

③度:推度。驗:驗證。參:參驗。三詞意義相近。 往事:曆史。 來事:將來、未來之事,此指事物的發展前景。 平素:平常,此指目前的形勢與情況。

④危而美名:雖然危險,但可以用來博取美好名聲。

⑤費力:費用與心力。

⑥犯勤苦:做出艱苦努力。犯,觸犯,勞用,遭受。

⑦從福:能帶來福利、幸福。

⑧機:樞紐,要害,關鍵。

⑨ 蓍龜:蓍草和龜甲,皆為占卜工具。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用其莖占卜,以推測吉凶,稱作蓍草之筮。

【譯文】

聖人用來成就事業的手段有五種:有時用道德公開感化、懷柔對方,有時暗用計謀加害對方,有時作出誠信的姿態與對方結成聯盟而借用對方力量,有時用蒙蔽的手段迷惑對方,有時卻用一般化的手段按平常程式解決問題。使用“陽德”手段時,要力求說話前後一致,言行必果,講信譽。使用“陰賊”手段時卻要善於說兩套話,真真假假,令人摸不透我們的真意。再配合常規的手法以及關鍵時刻運用的機巧手段,此四者都要微妙地加以綜合運用。在決斷事情時,要用過去的曆史來參驗,用將來的事來檢驗,用當下發生的事來參考佐證,如果可行的話,就要做出決斷。給王公大人謀劃事情,雖然有危險因素,但我們可以用來博取美好的名聲,隻要能實行,就馬上作出決斷;不用耗費大的財物與心力便可容易獲得成功的,隻要能實行,就馬上作出決斷;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忍受勞累困苦,然而又不得不做、非做不可的,隻要能實行,就馬上作出決斷;能排除憂患的,隻要能實行,就馬上作出決斷;能帶來福利與幸福的,隻要能實行,就馬上作出決斷。所以說,決斷事情,解除疑難,是辦好任何事務的關鍵。它關係到社會的治亂,關係到事業的成敗,是非常難辦的。所以,即使是聖明的先王,也要用蓍草和龜甲占卜,來幫助自己作出決定,從而使自己的決斷正確無誤。

【以史為鑒】

【決策前目標的選擇十分重要,最佳的選擇便是名利雙收的目標:或者是選擇有把握的,使決策的事物能夠上下緊密聯係;或者是選擇當務之急需要解決且棘手的問題;或者是選擇輕而易舉便能解決的;或者是選擇對自己利益最大的等等,但所有的選擇都需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而且還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隻有兩者結合才能完成目標。

文中還說到聖人成功的五種決策方式:“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德”重在肯定、鼓勵對方,以德澤服人;“陰賊”重在暗地裏陰謀詭計的使用;“信誠’’重在與對方坦誠相交,真心相待;“蔽匿”重在以仁愛包容他人的弱點與錯誤,以調動對方的積極性;“平素”重在遵循常理的規範性決策。從總體上分析,這五種方法就是指所做的決策是光明正大還是陰謀詭計,而且兩者還可相互轉化,需要運用時靈活把握,所以說這五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篇提出對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對付手段,而且公開宣傳對於特定對象可以采用陰謀手段:“以陰賊之”,,道藏本注釋“以陰賊之”說:“情隱言偽者,以陰賊決之。”這就不同於其他諸子的道貌岸然;而與兵家主張的“對敵貴詐”有相似的地方,,後來傳說鬼穀子是軍事家孫臏、龐涓的老師,可能與此有關。《戰國策?魏策一》所記載的公孫衍(犀首)阻止張儀擔任魏國丞相所使用的手段,就是“以陰賊之”。蘇秦的分析,就符合:“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

李世民當機立斷成帝業

隋朝末年,天下紛亂,群雄並起,高祖李淵也順應時勢於太原起兵,並最終推翻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大唐。

天下統一後,李淵之子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皆各自收羅了一批文武人才,作為自己的心腹和黨羽,從而開始了針對皇位繼承權的明爭暗鬥。

眾子之中,李建成是以嫡長子的身份而被立為皇太子的,他長期留守關中,既得到了隴西士族勢力的支持,又受到宮中妃嬪和貴戚的擁戴,在政治上擁有壓倒秦王和齊王的優勢,而且手下還有王珪、魏征等重要謀臣,馮立、薛萬徹等優秀戰將,還招募了四方驍勇二千餘人充當東宮衛土。

秦王李世民雖是高祖的次子,但從最初的太原起兵,到統—天下,建立皇朝,他都一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實際上可以稱得上是大唐帝國的真正締造者。長期的征戰,使其手下也是人才濟濟。秦王的天策府中,既有房玄齡、杜如晦、徐茂公等足智多謀的策士,又有程咬金、尉遲敬德、秦叔寶等威名赫赫的驍將。他們都希望李世民能取代建成而立為太子。

至於齊王李元吉,本是高祖的第四子,此人生性凶狠,不願事奉兄長。但由於自己的地位與聲望都不及兩位兄長,根本沒有獨樹一幟的條件,便暫時和太子結成聯盟,共同與世民較量,伺機而動。

一開始,李元吉就勸說建成要盡早除去世民,他說:“你若不忍下手,我自當替你親手把他殺了!”當李世民隨同高祖前往齊王府時,元吉便讓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室裏麵,準備謀刺李世民,而李建成不忍心,連忙製止了元吉。元吉惱怒地說:“小弟這是為兄長著想,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

此時還是太子洗馬的魏征也屢次勸說建成:“秦王世民功蓋天下,內外均歸心於他;而殿下不過是因為嫡長子身份才被立為太子,並沒有大功可以鎮服天下。理當及早動手除去秦王,以免後患無窮。”但建成始終猶豫不決。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某日,李淵正準備前往外地行宮仁智宮,命令建成留守京城,世民與元吉一起隨行。建成要元占乘機謀害世民,不料陰謀敗露,事後多虧元吉和一些嬪妃輪番為建成講情,封德彝又在外麵設法解救太子,才沒有對此事深究下去。

太子、齊王見一計不成,便又生一計。一天夜裏,太子召來秦王飲酒,李世民應邀到太子府赴宴,飲酒數杯,突然感到心痛如刀絞,連連吐血。他趕緊命人把自己扶回府中,總算保住了性命。高祖得知後,便來到西宮詢問世民病情。他心裏明白是怎麼回事,但也不希望他們兄弟之間徹底決裂,互相殘殺,於是便假裝糊塗,責罵太子說:“秦王平時就不善飲酒,從今以後,你們不許再在夜裏飲酒了。”

還有一次皇家打獵時,太子讓部下給秦王備馬,結果,秦王騎馬差點被摔死。

不僅如此,太子和齊王還加快了其他置秦王於死地的步伐,他們唆使後宮的嬪妃日夜不停地在高祖麵前誣陷秦王。久而久之,高祖信以為真,便準備懲治李世民,但是因為他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因此,對無故殺秦王的做法,並不讚同。

秦王的頻頻遇險,再加上當時風雲變幻、禍福莫測的宮廷鬥爭形勢,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讓秦王府上下極為震駭,秦王的部屬也人人憂慮,個個恐懼,不知所措。府中的重要策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多次極力勸說李世民,認為太子與秦王的嫌隙已經形成,公開的較量勢所難免,一旦兩人兵戎相見,剛剛統一的國家又要陷於戰禍之中,這與秦王治國安民的理想是相違背的,所以希望李世民能早下決心,先發製人,誅殺太子和齊王,以力挽狂瀾,從而保持天下的長治久安。所謂“事勢如此,不如向周公學習,對外安撫周圍各國,對內安撫社稷,先下手為強。否則國家淪亡,身名俱滅,您應早做決斷,絕不能再遲疑!”

而此時的朝中,太子與秦王兩派已是劍拔弩張。為了打擊李世民,李建成想方設法瓦解他的謀士勇將。他告訴李元吉,秦府中最有謀略的人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因此,他們在李淵麵前極力中傷房、杜二人,並最終通過李淵的聖旨將他倆逐出了秦王府。接著,他們又利用調兵遣將的機會,設法調動秦王的部將。程咬金原是秦王府統軍,乃秦王的得力幹將,李建成奏請父皇讓他出任康州刺史,程咬金卻借故拖延,滯留長安。

李世民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再等下去,隻有死路一條,他決定按房玄齡的計謀,先下手為強。於是,他派長孫無忌秘密召見房玄齡、杜如晦。房杜二人不清楚秦王究竟是否下定決心,他倆故意激將,對長孫無忌說道:

“皇上敕旨命令我們不再為大王辦事,我們如果私自見大王,就是死罪,不敢奉召。”

李世民得知後大怒:“怎麼連你們都不願忠誠於我!”當即取下佩刀,對尉遲敬德說:“你再去一次,如果他們無心見我,就提他倆的人頭來!”

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又秘密召見房杜二人,對他倆說:“這次大王真的決心已下,你們快來謀劃大事吧。”

房玄齡和杜如晦便穿上道袍,喬裝打扮,秘密進入秦王府,同秦王密謀對策。

此時,適逢北方的突厥又進犯中原,李建成不失時機地推薦元吉代替世民督率各軍前去征討,並同時舉薦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等大將和秦王府精悍勇銳的士兵隨軍出征,李淵聽從了他的建議。李建成、李元吉同時密謀在昆明池餞行的時候殺死世民並活埋其部將,再逼迫高祖讓位。但這次陰謀還是沒能得逞。

在建成、齊王咄咄逼人之際,秦王又想讓人占卜是否應該行動,適逢幕僚張公瑾從外麵進來,見狀一把搶過龜甲,扔在地上說:“占卜是為了解決疑難,眼下的事毫無疑問可言,還占什麼卜?如果占卜的結果不吉利,大王您難道就放棄這次行動嗎?”李世民這才終於定下了行動的決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六月三日,李世民進宮向李淵密奏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淫亂後宮以及試圖謀害自己的事實。待李淵怒火升騰之時,世民乘機進言:“兒臣無半點虧負兄弟之處,現在兄弟聯手欲害兒臣,像是要替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兒臣今日冤死,便再也見不到父皇了,魂歸天下也恥於見到王、竇這兩個奸賊!”李淵這才大驚不已,便命令他們明日一同進宮對質。

六月初四夜半,秦王已命長孫無忌率兵預先埋伏在玄武門。未及天曉,嬪妃張婕妤密遣內侍,向太子報告秦王上表的大意。太子叫來齊王商議此事,齊王說道:“我們應當統率著東宮和齊王府中的兵力,托稱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觀察形勢。”太子說:“現在兵力已經布置嚴密,我與你應當入朝參見,親自打聽消息。”於是,兩人一起走向玄武門。待他們走到臨湖殿時,才覺察到情形不對,立即撥轉馬頭,想趕回東宮和齊王府搬救兵,但已然來不及了,李世民正等在後麵招呼他們。元吉搭箭射向世民,慌急之中,一連三次都無法將弓拉滿。李世民回身一箭,將建成射死。尉遲敬德率領著七十多名秦王府的親兵趕來,命令左右齊射元吉,元吉墜馬。此時世民的坐騎受驚,狂亂奔入樹林,人馬皆被樹枝絆倒,不能起來。元吉急速趕到近前,奪去世民的弓,想用弓弦將世民勒死。尉遲敬德躍馬來救,元吉轉身便逃,但仍被尉遲敬德追上一箭射死。此時,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們聞訊趕來,猛攻玄武門。秦王一邊讓衛士拚命抵抗,—邊讓尉遲敬德進宮,逼迫高祖頒下親筆敕令,命令各軍一並接受秦王的節製。一場殘酷的宮廷政變就這樣迅速地結束了。

(69 玄武門)

政變三天後,也就是這年的六月初七,高祖即立李世民為太子,還頒布詔書說:“從今天起,天下大事,均交付太子決定,然後朕再聽奏報。”所以,實際上,從這一天起,李世民已成為實際上的皇帝了。兩個月後,全國局勢穩定,李淵便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自己退為太上皇。李世民終於登上皇帝的寶座,改年號為貞觀,從此,翻開了唐朝曆史新的一頁。

所謂“決情定疑,萬事之機”,即言判斷實情、解決疑難是成就萬事的關鍵,直接關係著事業的興衰與成敗。這場驚心動魄的政變發生在玄武門前,而玄武門衛兵的作用是保護皇宮,秦王李世民抓準這個關鍵要害和太子、齊王欲謀害自己的關鍵時刻,當機立斷、先發製人,從而先下手為強,並控製了父皇,才得以成功地登上權力的頂峰,進而開創百世流芳的帝業。

陳軫一言之辯退敵軍

戰國時期,各國混戰不休,弱肉強食,形勢一天一個樣兒。這一次,輪到楚國的上柱國昭陽帶兵攻打魏國,並在襄陵一戰中打敗魏軍,得到了八座城池。

昭陽大喜之下,得隴望蜀,又欲移兵攻打齊國。齊王得到消息後,連忙召集群臣共商對策。當時齊國的軍隊戰鬥力還很薄弱,若與楚兵交戰,必遭慘敗;但若固守城池不出,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齊王為此憂心忡忡,群臣一時之間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阻擋楚兵的進犯。

正當齊王一籌莫展之時,忽有人報說秦國使臣陳軫前來拜見。

陳軫上殿後見齊國君臣皆麵有難色,問其原因,才知道楚國上柱國昭陽在得到魏國八座城池之後,又要轉而攻打齊國。稍作沉吟,他便對齊王信心滿滿地說道:“大王不必擔憂,待我前去叫他罷兵回國。”

齊王無法,隻好抱著姑且一試的態度委托陳軫去見昭陽。

陳軫見到昭陽後,便開門見山地問道:“請問按照楚國的賞製,對那些擊敗敵軍、殺死敵將而得城池的人,應給予什麼樣的獎賞呢?”

昭陽回答說:“官封上柱國、爵封上執。”

陳軫又問道:“還有比這更高的獎賞嗎?”

“那就要數令尹了。”

“您回國後,能封令尹嗎?”

昭陽哈哈大笑,誌得意滿地答道:“當然沒問題了!因為我馬上就能當令尹了。”

陳軫也仰頭哈哈大笑。

昭陽見狀,奇怪地問他:“您笑什麼呢?難道您認為我是在說謊嗎?”

陳軫搖搖頭,道:“我並沒有絲毫懷疑之心,隻是覺得既然令尹之位已非您莫屬,那您又何必自取降職殺身之禍呢?”

昭陽聽了,氣憤地問道:“您這話是什麼意思?”

“將軍請先莫動怒,讓我來給您講一個故事吧。有人賞給他的門客們一杯好酒,門客們商量道:‘一杯好酒,分與這麼多人飲用,還有什麼趣味可言?不如我們每人畫一條蛇,看誰先畫成,那杯酒就歸他一人享用。’眾人紛紛稱好,於是皆取來筆墨在地上畫起來。其中有一人頃刻便畫完了,拿過酒杯正欲暢飲,但他見眾人都還沒有畫完,便自以為是地給蛇添起腳來。此時,恰逢另一人也畫完了,那人搶過酒杯一飲而盡,還譏笑第一個畫完的人:‘你見過有腳的蛇嗎?它穿不穿鞋呢?’那個先畫完的人羞愧不已,後悔萬分。

現在您攻打魏國取城八座已是勝利畫成蛇了,若再進攻齊國,打下來了呢,你的官職還是令尹;若萬一打不下來,身死而爵奪,不亦悲乎?況且這還有損於楚國的威望。兩下皆不討好,這與那個畫蛇添足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您不如帶兵回國,功德圓滿,安然接受楚王及全民的欣賞和讚頌,何樂而不為呢?”

(70 春秋戰車)

昭陽聽罷,仔細地想了想,覺得陳軫說得很有道理,果真連夜就撤兵返回楚國了。

陳軫的遊說之法之所以能夠達到最終的目的,其原因也不外乎陳說利弊,待人自作決斷。他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其仔細分析了昭陽所處的位置,指出他伐齊純屬多此一舉,並用寓言的形式點明了利弊,使昭陽不得不深以為然。打了勝仗,自己已身居顯位,也不會得到更高的地位了;而一旦打了敗仗,還可能會受到懲罰,更何況自己又沒有必勝的把握,權衡利弊,當然擇其利己者而從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