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3,\"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7},\"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0,\"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鬼穀子》reference_book_ids\":[7224048805551803453,7182153152651594813,692643607165169152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58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本篇提要】
“謀”,即謀略、謀劃,在本篇中指施展謀略計策,其主旨是如何針對不同的人或事去設立和使用計謀,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本篇可以說是《權》篇的姊妹篇,故而人們往往“權”、“謀”並提。但兩者實際上各有側重,《權》篇主要討論的是仔細衡量遊說對象,隨機應變使遊說成功,更多地停留在分析總結階段,可以說是事前的思考與準備。而本篇謀術則主要論述了計謀的產生、使用和特點,說明了如何出謀劃策以及實施計謀的問題,屬於實際應用階段。
文中首先說到“謀”產生的前提與規律,指出為別人謀劃事情要確立標準,周詳地了解各種情況及利害關係,然後認真地考慮計劃,講究節度。接著說到構思謀略要因人製宜,因事製宜,從微小處入手,積累漸進。然後提出遊說與謀略必須注重人際關係,注意隱秘、奇巧、周密和出其不意;最後便是計謀付諸實施的階段,在此過程中要根據外界環境的具體變化合理調整謀略,善於因順對方,“無為而貴智”,不露聲色,以達到製人而不製於人的目的。正所謂“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充分說明了這幾個環節是環環相扣的係統工程。
戰國時代,是一個競於力的時代,更是一個競於計的時代。處在這一時代漩渦中任何一家諸子流派無不熱衷於社會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也都曾討論過計謀的策劃與運用,《鬼穀子》也不例外。但與《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術戰略不同的是,它專攻戰略技巧,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智慧財富。
【原典】
(一)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①。審得其情,乃立三儀②。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③;奇不知其所壅,始於古之所從④。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⑤。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⑥;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⑦。此所以察異同之分,其類一也⑧。故牆壞於有隙,木毀於有節,斯蓋其分也⑨。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於事⑩。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11。
【注釋】
① 道:原則,規律。 所因:所緣發、所產生的原因。 情:真實情況或思想感情。
② 三儀:三種境界。 儀,法度,標準,等級。
③ 參以立焉:經過參驗而確立。 參,參照,參驗。 生奇:產生奇計。
④ 壅:壅塞,閉塞,阻擋。 始於古之所從:遵從遠古之人即開始使用的方法。
⑤ 取玉:指入山采玉。 載:乘坐。 司南之車:古人用磁石指南原理製成的確定方位的儀器。 惑:迷失。
⑥ 同情:思想感情、欲望相同。 相親:互相親近。 俱成:共同成功,指雙方都有成效,都有收獲。
⑦ 數:規則,道理。
⑧ 類:類別,分類的標準。
⑨ 節:竹木的枝幹交接處,節疤。 分:職分,名分,引申為自身規律,固有準則。
⑩變:變化,運動。 議:議論,商討。 製:控製,製世策略。
11百事:各種事物。 百度:各種法度,規則。度,節度,法度,規則。
【譯文】
凡是給人家謀出謀劃策,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即首先要追尋所麵臨的事情的起因,進而探求事物發展過程特別是現在的各種情況。掌握了這些情況,才可以製定三種策略。這三種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將這三種策略互相參驗,互補互取,就能產生出解決問題的奇策良謀來。真正的奇策良謀是順從事理,無所阻擋、無往而不勝的,從古代就已經開始被人們所依循。所以,鄭國人到山裏去采玉時,必定駕著能指示方向的司南車,為的是不迷失方向。而忖度稱量實施計謀之人的才幹能力,揣摩實情掌握各種相關因素,也是因事立計的“指南車”。情誌相同的人做事之後能夠依舊保持親密關係,是因為他們都取得了成功,都獲取了利益;情誌相同而事後卻關係疏遠了的人們,是因為他們中隻有一方取得了成功,獲取了利益。共同想避免某種結局而事後仍能保持親密關係的人們,是因為他們同樣受到傷害,同樣遭受損失;共同想避免某種結局但事後關係疏遠了的人們,是因為他們中隻有一方受到了傷害,遭受了損失。所以,共同獲取利益就能相互保持親密關係,其中一方遭受損失必然導致互相疏遠,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這樣。用這種道理去考察人們相親相疏的異同,其原因必定也是如此。所以說,牆從有裂縫處崩塌,樹木從有節的地方折斷,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自然規律吧!因而,新事物、新情況都是由舊事物的發展變化才產生出來的,為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才產生了謀略,由謀略再產生出實施計劃,實施計劃需要交給大家商討議論以聽取各方意見、考慮各方利益,在商討議論中必定產生新的說法、新的計劃,綜合新舊計劃來製定進退有節、回旋有餘的實施措施,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可見,任何事情的處理方式都是這樣,任何計謀的產生程也皆是如此。
【原典】
(二)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①;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②;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③。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④。故為強者,積於弱也⑤;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⑥。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⑦。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⑧。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壅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⑨。
【注釋】
① 輕貨:輕視財物。 費:費用,錢財。。
② 難:危險,患難,禍事。 患:禍患,憂患。 危:危難、險要之地。
③ 數:機數,權術,規律。 三才:三種類型的人才。指上述仁人、勇士、智者。
④ 蔽:蒙蔽。 裁:製裁,裁處,處理。
⑤ 積:積累。
⑥ 此其道術行也:這就是上邊所說的計謀的運用。
⑦ 外:外表,表麵。 內:內心。
⑧ 因:順應。 然:承認,附和。 要:抽繹出要點。 惡:厭惡。 權:權變,變通。 斥:除,除去,舍棄。
⑨ 恐:恫嚇。 微:微暗。 符:內符,由外在表象推測出的內心想法。 壅:壅閉,堵塞。 惑:迷惑。
【譯文】
仁人君子視財物如糞土,所以不可以用錢財去引誘他,但可以讓他捐出財貨。勇敢的鬥士不畏懼禍難,所以不可以用災患去嚇唬他,倒可以讓他擔當危險的責任。智慧之人通達機數,明於大道,不可以用詭詐去欺騙他,卻可以用大道理來曉諭他,讓他為我們做事,建立功業。以上是可以利用的三種人才。相反,愚蠢者可以用欺騙手段蒙蔽他,不肖之徒可以用恐嚇手段威脅他,貪婪者可以用金錢去利誘他,應該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的裁處手段。弱者善用權術、善借人力就可以變為強者,隱曲的手法用熟練了就可以使人認作是直率的手段,積累不足可以變為有餘,這就是計謀權術的運用。所以,如果遊說對象外表上與我們親善而內心卻相當疏遠,我們就應當運用計謀去打動他的內心;如果遊說對象內心讚同我們而外表上裝作冷淡,我們就應當運用權術去做表麵工作而改變其表麵態度。要依據對方的疑慮改變我們的計謀,依據對方所見所聞來肯定某些東西,依據對方的言談來總結出實施遊說的要點,依據對方情勢的變化去成就事業,依據對方的好惡來權衡變通我們的計謀,依據對方的憂懼設法舍棄決策中的某些部分。琢磨透他的心意使之產生恐懼心理,分析形勢的高危使之受到震動,把他微暗中的活動擺在光天化日之下加以證實,由外表推測出他內心的想法而設計相應的對策對付他,隔絕他的視聽閉塞其耳目,打亂他的思維迷惑其理智,這就是所說的計謀。
【原典】
(三)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①。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②。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③。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④。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⑤。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⑥;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⑦。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⑧。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⑨。
【注釋】
① 私:私室,引申為私下裏。 結比:結成盟黨,這裏指二人計議。比,並。
② 正:正常的,普通的,遵循常理、常規的。 奇:奇妙的,出人意料的。 奇流而不止:奇計一用,像流水般難以被阻止。
③ 言奇:討論治國奇計。 言私:討論切身利益。
④ 見疏,被疏遠。 見危,遭受危難。
⑤ 無:同“毋”,不要。 教:教導,告訴。
⑥ 好:愛好,喜欲,嗜欲。 學:學習,仿效。 順:順應。
⑦ 惡:厭惡。 諱:忌諱,避諱。 陰道而陽取之:在隱秘中行事,在公開場合收獲。
⑧ 去之:使之去,讓他離開。 從:同“縱”,放縱。 乘:利用,駕馭,製伏。
⑩貌者……托焉:我們的外貌要表現得中正平和,見善不美,見惡不非,讓別人放心把最深的情意托付給我們,依靠我們。
【譯文】
說到策劃、實施計謀時,在大庭廣眾之下謀劃不如在私室中謀劃,在私室中謀劃不如二人密謀,結成鞏固的聯盟,如此一來便可以密而不漏,別人也就無機可乘了。此外還應注意,遵循常理的正計比不上出奇製勝的奇計。奇計,變化不定,能使對手無法預測,實施起來就像流水一般令人難以阻擋。因此,遊說人主時,要注意與他謀劃這樣的奇計;但遊說人臣時,首先申說的是其私人的切身利益。自身處於親近地位,但說話見外、不貼心,便會被疏遠;自身處於疏遠地位,但說話太重、過於密切、深入內情,便會招致危險。不要把別人不想做的事、不想解決的問題強加在他頭上,遊說他;也不要把別人無法理解的道理勉強去告訴他,教導他。如果別人有什麼嗜欲,可以學習仿效,迎合著去做。如果別人有討厭的事,就要極力避開,為他隱諱。這就叫作暗地裏使手段而公開獲取利益。想要排斥某人,先放縱他,讓他作惡至極,然後抓住機會順理成章地製服他、除掉他。自己要經常表現出中正平和、不善不惡的表情,喜怒不形於色,這樣別人就敢把真心交給你,把大事托付給你了,
【原典】
(四)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①。製人者,握權也②;見製於人者,製命也③。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④;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⑤。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⑥。然而無為而貴智矣⑦。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⑧。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⑨;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⑩。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11;聖人之製道,在隱與匿12。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13。”道理達於此義者,則可與語14。由能得此,則可以觳遠近之誘15。
【注釋】
①製人:控製別人。 見:被。
②握權:掌握了權變的主動權。
③製命:此指被控製了命運。
④陰:隱蔽,不露聲色。 陽:公開,大肆宣揚。
⑤事易:即易事,容易侍奉。 事難:即難事,難以侍奉。
⑥不可以為存:不能夠設法讓它存在。
⑦無為而貴智:順應自然而推崇智謀。無為,此指無為而處世,因為智者道陰,暗中用計,表麵無為。
⑧眾人:普通人,大多數人。
⑨ 見可:看到可以(進行)。 自為:自己做。
⑩ 為人:讓他人去做。
11言有之:俗話說,常言道。 化:化生(萬物)。
12 隱與匿:隱藏不露。
13中正:中正平和。
14道理達於此義者:能夠通達這種道理的。與下文“由能得此”意義相近。
15觳:俞樾《諸子平議?補錄》以為其意為“轂”,即悅近來遠,讓天下歸服。
【譯文】
對於能夠徹底了解、掌握的人,才可以使用他;對於不能了解、掌握的人,善於謀劃的人是不用他們的。所以說,辦事貴在能控製別人,而千萬不可被別人所控製。控製住別人,你就掌握了權變的主動權;被別人控製,你的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中了。因此,聖智之人運用謀略總是暗中著力、不露聲色,愚蠢的人才在明處咋咋呼呼、大肆張揚。因而跟聰明的人行事容易,跟不聰明的人成事困難。由此可見,注定要滅亡的事物是難以挽回失敗而讓它繼續存在的,危急的局勢也很難使之轉危為安,因而必須順應自然規律看重智慧謀略。用智,就要用在一般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運用計謀時,看到可以成功,就選取一些事自己去做;看到不可行,就選取一些事讓別人去做。所以先賢智聖的謀略及治國之道都是隱藏不露的。常言道:“天地化生萬物,表現在高深莫測;聖人處世的訣竅與法則,在於隱藏不露。不在於僅僅表麵上講求忠、信、仁、義,隻要內心中正、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就可以了。”能夠通達這種道理的人,才值得跟他談論謀略。能夠掌握這種道理的人,才可以和他設計各種計謀,以悅近來遠,讓天下歸服。
【以史為鑒】
諸葛亮錦囊妙計氣周瑜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然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無疑是一個善於運用謀略的絕頂高手。在劉備東吳迎親、諸葛亮麵授趙雲三個錦囊妙計一事上,就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謀略技巧,真正稱得上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名垂千古的赤壁大戰之後,諸葛亮趁機派人占領了軍事要津荊州(今湖北襄陽一帶)。周瑜派人討還,諸葛亮便教劉備用“眼淚戰術”哭得來人心軟,答應劉備暫借。劉備本無還心,這一借便借“死”了。周瑜又氣又恨,卻也老虎吃天——無處下口,隻有暗自咬牙切齒而已。
恰好此時劉備的夫人去世,正在操辦喪事。消息傳到東吳軍營,周瑜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忙告訴東吳謀士魯肅,說討還荊州之計有了。魯肅忙問何計。周瑜說:“劉備喪妻,必將續娶。我們主公有個妹子,年大未嫁,極其剛勇,侍婢數百,居常帶刀。我如今上書給主公,教人假意去荊州說媒,招劉備來入贅。待他來後,就乘機將其軟禁在此,卻派人去討還荊州來換劉備。等他交割了荊州城池,我另有主意。”
魯肅一聽,十分高興,便去見孫權,說出周瑜的計謀。孫權自然高興,便派呂範到荊州說親。劉備卻是個重事業輕家室之人,想當年長阪坡大戰,他多次棄嬌妻幼子不顧便足以說明。這番東吳主動招親,自知吉少凶多,生怕中了“美人計”,便不想前去。哪知諸葛亮早就識破了周瑜詭計,便一意慫恿,促成劉備前往東吳娶親,諸葛亮告訴他:“我隻略用小謀,使周瑜不能得逞,而吳侯之妹,又屬主公所得;荊州也萬無一失。”臨行之前又製定破計之策,分別裝入三個錦囊,交給趙雲。令趙雲護送主公,並囑如有疑難,隻需依計而行即可。劉備便將信將疑地由趙雲陪同去了。
(59 諸葛亮決勝千裏之外)
趙雲護送劉備一行五百餘人到達東吳駐地,就打開第一個錦囊看了計策,隨即喚來五百隨行軍士,一一吩咐如此如此,眾人領命而去,一個個披紅掛綠,去市上采買成親之物,並大肆宣揚成親之事,一霎時,便傳遍了東吳都城。與此同時,又教劉備備上厚禮先往拜謁東吳元老、已故國主孫策和當今大都督周瑜的嶽父喬國老。劉備牽羊擔酒,先往拜見,並說了呂範為媒、迎娶夫人之事。原來這正是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預料孫權、周瑜的“招親”既然隻不過是一場騙局,那麼便可推斷孫權絕不會向東吳百姓宣傳此事,更不會告訴在東吳內政方麵據有實力地位的吳國太和喬國老,所以此事一旦敗露,就會使孫權難以下台。因此,諸葛亮定下了大造迎親聲勢的妙計。
果然不出所料,喬國老不知底裏,忙入宮向孫權的母親吳國太賀喜。這位吳國太蒙在鼓裏,不知喜從何來。等她聽罷喬國老的解釋,十分生氣,如此大事,孫權竟不來和自己商議就擅作主張!忙派人傳來孫權。孫權解釋說這隻是計謀,是想用妹妹作誘餌去釣劉備以討還荊州的。
吳國太不聽便已,一聽此言,更是暴跳如雷,破口大罵道:“你和周瑜統領六郡八十一州,無計去取荊州,竟用我女兒設美人計,傳揚出去,叫我如何做人?讓你妹妹怎麼見人?”孫權麵紅耳赤,這才覺得此計實在不夠光明正大,但木已成舟,也不好再變了。母親餘怒未消,仍在大罵。喬國老調解道:“事到如今,不如將錯就錯,真的與劉備結親。劉備也是個人物,辱沒不了令妹。”孫權說:“劉備年過半百,妹妹青春年少,如何使得!”吳國太怒道:“早知使不得,又為何出此下策?明日傳劉備來,我看中了,是女婿;看不中時,任憑你們處置。”孫權唯唯而退。
第二天,吳國太便在甘露寺召見劉備。孫權早埋伏下刀斧手,一等母親稍露半點不樂意,便衝將出去將劉備亂刀砍死。哪知吳國太一見劉備方麵大耳,氣宇軒昂,心中早喜得不得了,當下即在甘露寺成親。就這樣,在吳國太和喬國老的攪和下,劉備躲過災禍,與孫權之妹順利成親。
卻說周瑜聞知此事已弄假成真,不由得心中大驚,又密定一計給孫權。孫權於是修整東府,廣栽花木,盛設器用,請劉備與妹子居住在此,又增設女樂數十人,多送金玉玩好之物。果然劉備為聲色所迷,樂不思蜀,全然不想回荊州。
趙雲見此心中十分著急,於是拆開第二個錦囊,一看,丞相果然是神機妙算。趙雲依計而行,急入府內,佯作失驚狀稟告劉備:“今早丞相使人來報,說曹操要報赤壁之仇,已經發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情況甚是危急,請主公立即啟程返回。”劉備這才警醒過來,忙與孫夫人商議,借祭拜先人之機,瞞著孫權,逃出城外,趙雲等五百軍士一路同行。這第二計正是諸葛亮料到招親成功之後,孫權與劉備之間的矛盾並不會得到解決,孫權、周瑜在硬的一手失敗後,還會使出軟招,以聲色犬馬、奢侈安逸的溫柔鄉來腐蝕劉備的鬥誌;而久經沙場的劉備一旦跳人“安樂窩”,必然不能自拔,所以諸葛亮安排了智激劉備回荊州的妙計。
正當劉備偕夫人逃出城外時,孫權得到了消息。於是令陳武、潘阿選五百精兵,不分晝夜,追趕劉備。當劉備一行逃到柴桑界首,又被周瑜早已布置的伏兵截住去路。麵對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困境,劉備驚慌失措。趙雲忙又取出第三個錦囊,獻與劉備看了。劉備於是懇請夫人解危,孫夫人果然說:“吾兄既不以我為親骨肉,我又有何麵目與之再次相見!今日之危,我當自解!”於是孫夫人挺立道中,斥退了吳國前堵後追的幾員大將,使劉備得以逃命。當劉備到達自己駐地邊界,正被等候多時的諸葛亮以拖篷船救走,急駛而去。之後,周瑜率水陸兩路伏兵追趕而至,又被預先設伏的關雲長、黃忠、魏延殺得大敗而去。原來諸葛亮早已料到,當劉備依第二條計策出逃後,東吳大軍必定會追趕,而僅以趙雲所帶五百軍士是難以抵禦的,隻有依靠孫夫人以國太之寵女、吳侯之愛妹的身份,才能鎮住東吳將領,於是在第三個錦囊中陳獻了借孫夫人之威退兵的計策。
由於諸葛亮善於運用謀略,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以三個錦囊妙計,破了周瑜假招親以奪回荊州的詭計,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
由於諸葛亮善於運用謀略,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以三個錦囊妙計,破了周瑜假招親以奪回荊州的詭計,使劉備東吳之行化險為夷,順利招親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荊州,而孫權、周瑜卻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
張儀巧舌如簧屢蒙楚王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和楚懷王結成了聯盟,聲勢大增,這樣一來,就打亂了秦惠文王攻打齊國的計劃,但之無法得逞。雖然蘇秦已死,但“合縱”的局勢並未完全改觀,要想實行張儀的“連橫”策略,非把齊、楚聯盟拆開不可。於是,秦相張儀來到了楚國。張儀此人智謀過人,更兼巧舌如簧、能言善辯。他一到楚國就先去結交楚王最寵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禮又是承諾,極盡拉攏之能事。接著去見楚懷王,表達了秦王願同楚王交好的意願。
楚懷王直言不諱地問道:“秦王一向專橫霸道,總是向別人索取土地,不給就大兵壓境,如何交好?”
張儀聞言立馬就說開了:“現在天下就隻剩下七個國家,其中又數齊、秦、楚最為強大。如果秦、齊聯盟,齊國就比楚國強大;如果秦、楚聯盟,楚國就比齊國強大,這就看您怎麼選擇了。現在秦王主動表示願同楚國交好,還願把商於一帶的六百裏裏土地送給楚國,大王您又何樂而不為呢?”
(60 張儀欺楚)
楚懷王本就目光短淺、剛愎自用,一聽說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商於六百裏土地,當即高興地回答:“如果能得到秦國的信任,又可削弱齊國的勢力,更能得到六百裏土地,我當然願意同齊國絕交。”
懷王底下的大臣們紛紛見風使舵,向楚王拜賀,唯有客卿陳軫極力反對道:“正因為齊、楚聯盟,才使得秦國不敢輕易攻打齊國或是楚國。而這次秦國願送六百裏土地給楚國,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拆散齊、楚之間的聯盟。萬一我們同齊國斷了交,而張儀又背信棄義,不肯交出土地,那該怎麼辦?到那時,如果齊國和秦國再聯合起來攻打楚國,那楚國豈不是要麵臨亡國的危險嗎?大王不如先向秦國接收商於之地,再去同齊國絕交,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三閭大夫屈原更是當庭斥責張儀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力勸楚懷王萬不可輕信張儀的花言巧語。而那早已被張儀收買的勒尚則主張接受張儀的意見。
楚懷王不辨忠奸,又被眼前的蠅頭微利所蒙蔽,聽信了張儀和勒尚的話,一邊派人去同齊國絕交,一邊派逢侯醜跟張儀去秦國接收土地。
張儀頗工於心計,一路上同逢侯醜打得火熱,使逢侯醜對其堅信不疑。等到了鹹陽城外,張儀略施小計,裝作喝醉了酒,故意從車上掉下來把腿摔壞了,然後讓手下趕緊將自己先抬到城裏去。從此一連三個月不露麵,逢侯醜怎樣求見也見不到張儀。逢侯醜無計可施,隻得寫信給秦王。秦王答複說丞相應允的事他一定照辦,隻是他也不知道楚國是否真的同齊國完全絕了交,所以暫時不能兌現張儀許下的承諾。
逢侯醜無奈之下,又寫信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報告給楚懷王。昏庸的懷王信以為真,居然派人去齊國大罵齊王。齊王一怒之下,便同秦王約定一起攻打楚國。
而逢侯醜則一直苦苦守候在張儀上朝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天,逢侯醜終於見到了張儀,沒想到張儀反而問道:“你怎麼還在這裏?難道還沒有得到那塊土地嗎?”
逢侯醜說:“秦王說要等您病好了才能交割土地,現在請您和我一起去見秦王,處理割地的具體事宜。”
張儀這才露出出爾反爾的真麵目,他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假裝吃驚地反問道:“為什麼要見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六裏土地交給楚國,何必告訴秦王?”逢侯醜此時才恍然大悟,便憤怒地責問張儀為什麼表裏不一。
張儀卻大義凜然地回答:“秦國的土地都是靠將士們的鮮血一寸一寸地爭奪回來的,豈可輕易送人?別說六百裏,就算是十裏也不行!更何況我從來沒有說過要把秦國商於的六百裏土地割讓給楚國。”
逢侯醜就這樣一無所獲地铩羽而歸,等他把經過詳細呈報給楚懷王,楚懷王惱羞成怒,立刻命屈閡為大將、逢侯醜為副將,率領十萬大軍征討秦國,並發誓拿到張儀後要食其肉寢其皮,否則難消心頭之恨。
秦王聞聽楚國率兵來犯,即派魏章為大將進行抵抗。秦軍向來軍容整齊、軍紀嚴明,戰鬥力又強,再加上齊國也派兵策應,輕而易舉地大敗楚國。楚軍傷亡慘重,連大將屈閡、副將逢侯醜都陣亡了,十萬人馬也隻剩下三萬逃回楚國。韓、魏等國一見楚國戰敗,便趁火打劫侵掠楚國的土地。楚懷王走投無路,隻好派屈原去齊國賠罪,讓陳軫去秦國求和,並萬般無奈地獻上兩座城池,這件事總算告一段落了。
經此一事,楚懷王不顧群臣勸諫,欲逞匹夫之勇,一心想殺張儀出氣,居然派人到秦國提出願以黔中之地來換張儀。秦國那些與張儀不和的人就趁機鼓動秦王答應這個交易,認為以一個人換得大片土地是占了絕大的便宜。
秦惠文王算是還有點良心,斷然拒絕道:“張儀乃寡人須臾不離的左右手,況且為咱們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寡人怎能做此等不仁不義的蠢事?寡人寧願不要此地,但萬萬不能失去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