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2 / 3)

人的心靈美可以彌補外貌的缺陷,而心靈的醜惡卻不能用外貌美去抵消。不論人體美與心靈美存在著多麼複雜的情況,在這一對內外美醜的矛盾中,心靈美始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評價一個人美不美的諸因素中,內在心靈的內容壓倒外在形貌的狀況。從長遠看來,心靈美肯定處於支配性的地位。心靈美,是人的美的靈魂。

第三類:外在美,內在醜

最典型的形象是《畫皮》中的惡鬼。《聊齋誌異》中的《畫皮》是人們最熟悉的篇章之一。蒲鬆齡在全書林林總總描寫佳鬼佳狐的題材之外獨寫惡鬼。

本篇的主人公是一個青麵獠牙的惡鬼,但它出場時的外表形象卻是一個美女:二八姝麗,嬌小佳人。她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博得別人的同情,化裝成一個弱女子。在清晨,她抱著一個小包袱,獨自急忙趕路,顯得那麼羸弱、孤單、艱難。這位少女不尋常的舉動,使王生心生好奇,便趕上去問個究竟。對王生的詢問,她表麵上拒絕回答,又透露出自己確有“愁憂”,至於為何“愁憂”則含而不露,顯出少女的狡慧。直到王生再次詢問,她才黯然神傷,說出“隱情”:父母將自己賣給人做妾,因無法忍受正妻的嫉妒,隻好離家出走。言語淒婉,哀情動人,儼然一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模樣。王生見她貌美又可憐,便把她帶回家中。少女以自己的美色和謊言騙取了王生的信任。

一天,王生來到市上,偶然遇見一個道士。那道士看著王生,露出驚愕的神色,問他:“你最近遇到什麼沒有?”王生回答說:“沒有。”道士說:“看你渾身都被邪氣纏繞著,怎麼還說沒有?”王生又極力辯白。道士便走開了,一邊走一邊說:“鬼迷心竅啊!世上真有死到臨頭還不醒悟的人!”王生聽道士說得很怪異,就有點懷疑那少女。但轉念一想,明明是個美女,怎麼會是妖精?

王生心裏很喜愛這位美麗的少女。雖然道士一再提出了警告,但他心裏想不至於如此嚴重。王生“意道士借魘禳以獵食者”,即認為道士不過是借驅邪捉鬼那一套來混飯吃的人罷了。所以,王生並沒有從根本上采取嚴密的防範措施。

原來少女美的姿色都是偽裝的,她實際上是“一獰鬼,麵翠色,齒巉巉如鋸”,就是說,少女的本質是一個猙獰的惡鬼,臉色青綠,牙齒尖尖如同鋸齒。她把王生看作是將入口的獵物,“寧入口而吐之耶!”她決意要吃掉王生,難道把吃到嘴裏的肉又吐出來不成!終於有一天晚上,惡鬼闖進王生的臥室,“徑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就是說,惡鬼徑直登上王生的床鋪,撕裂開王生的胸膛,挖出王生的心髒,走出去了。這一連串動作,何等凶狠、殘暴,王生的一片癡情,竟落得如此下場。《畫皮》揭示的哲理在生活中是有警示意義的。現實生活中的惡人並不是一眼看去就可以發現的,因為這些人常常披著真、善、美的外衣,哄騙人們上鉤。王生就是一個被假象迷惑而招災禍的典型。

第四類:外在醜,內在也醜

在《聊齋誌異》中,描寫內外皆醜的形象莫過於卷九《藥僧》中的某青年。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原文如下:

濟寧某,偶於野寺外,見一遊僧,向陽捫虱;杖掛葫蘆,似賣藥者。因戲曰:“和尚亦賣房中丹否?”僧曰:“有。弱者可強,微者可钜,立刻見效,不俟經宿。”某喜,求之。僧解衲角,出藥一丸,如黍大,令吞之。約半炊時,下部暴長;逾刻自捫,增於舊者三之一。心猶未足,窺僧起遺,竊解衲,拈二三丸並吞之。俄覺膚若裂,筋若抽,項縮腰橐,而陰長不已。大懼,無法。僧返,見其狀,驚曰:“子必竊吾藥矣!”急與一丸,始覺休止。解衣自視,則幾與兩股鼎足而三矣。縮頸蹣跚而歸,父母皆不能識。從此為廢物,日臥街上,多見之者。

人們都認為《藥僧》中的某青年,醜陋到極點,他的形象簡直不堪入目。因此,過去許多《聊齋誌異》選本都不選錄此篇。有關《聊齋誌異》的評論,很少涉及《藥僧》。《藥僧》幾乎被打入冷宮。但是,從美學角度看,《藥僧》中的某青年正是醜的典型,他不僅內在醜,外在也醜。北京大學馬振方教授主編的《聊齋誌異評賞》全文收錄了《藥僧》。

《藥僧》顯然是一篇諷刺作品。什麼是諷刺?照魯迅的說法就是把生活中發生過的,但又“已經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的東西,用精練的甚至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來。這樣的文學作品就是諷刺文學。《聊齋誌異》中這類作品,大多是諷刺時弊或醜惡的社會風氣。這種諷刺往往辛辣、尖刻,充滿對被諷刺者的鄙夷之情。

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統治者的荒淫無恥,社會上淫風熾盛,至清代初期,餘勢猶在。蒲鬆齡處於清代初期,他所作的《聊齋誌異》自然打著那個時代的深刻烙印。《藥僧》中的和尚公開銷售“房中丹”這類性藥,濟寧某青年喜而購之,吞一丸猶不稱意,竟竊二三丸並吞之,就是那種病態社會、畸形心理的反映。

《藥僧》情節簡單,短小精悍,人物不多,沒有刻意雕鏤的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隻是粗線條的勾勒。然而,蒲鬆齡在《藥僧》這篇小說中,善於把高度的誇張與本質的真實巧妙地結合起來,他通過極度誇張的情節和形象,把人性中醜惡、汙穢的東西展現在世人麵前。

在《藥僧》中,蒲鬆齡極度誇大某青年醜的形象,似乎將其置於放大鏡下,用漫畫般誇張手法寫盡他的畸形,實在令人觸目驚心。某青年吞服一枚“房中丹”後生殖器頓時增長了三分之一,但他仍不滿足,乘和尚轉背之際,又竊取幾枚一口咽下,於是生殖器暴長,仿佛成了第三條腿,從此變為一個廢人,連父母親也不敢相認。

雖然這是用虛幻筆墨大力誇張而寫出來的,但是沒有完全脫離當時性泛濫的生活真實。生活中變成廢人的又何止一個“三條腿”的青年!青年畸形者的故事,分明就是一篇針砭時弊的寓言。某青年由內在醜外化為外在醜,這個“廢人”有著抽象的概括意義,他是一個具有美學價值的諷刺形象,由此及他,發人深省。

第四節現實是美醜雜陳的世界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翻卷著美的浪花,但同時也夾雜著令人作嘔的醜的泡沫。這兩者往往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美和醜本來就如浪花和泡沫一樣相互混雜。

現實是美醜雜陳的世界。這其中的美和醜,既有先輩曆史的遺留,也有當代人實踐的產物,從而形成社會美與社會醜的廣大空間。

美的社會現實是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而醜的社會現實則是對美的異化,帶有非人性的特質。

與人的理想相比,現實永遠是一個灰姑娘,永遠具有醜惡的一麵,永遠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現實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現實具有暫時性。誰把現實的美好一麵說得無以複加,誰就是不夠真實。當然,誰把現實的醜惡一麵視為不可救藥,誰就是不思進取。現實中的美與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人的理想是美的,為實現理想的艱苦奮鬥更美。正如居裏夫人所說:“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於至善至美的境地。”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人生之美。美是人類在漫長的曆史中自由創造的結晶。青年人最富有創造精神。我們的青年一代,人人都在實踐中創造著美,人人都在美的長河中遊泳。

“銳鋒產乎鈍石,明火熾乎暗木,麗珠育乎賤蚌,美玉出乎醜璞。”青年人勇於從艱苦的探索之中,去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青年人用智慧和創造,不僅使自己,而且使現實日漸完美起來。青年曆來是人類進步的引領者。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渴求真、善、美。真、善、美是客觀事物的三類屬性,同時,又是人類社會對於事物的三方麵要求。人類一方麵不斷地評價客觀事物的真假、善惡、美醜,一方麵又不倦地追求真、善、美統一於自身。

人類所從事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真、善、美相統一的理想人格,以及造就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理想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人生境界,始終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隻有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境界,才是自由人生的境界。唯有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理想人格,才能創造不朽的人生。

求真是人類本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對真的探求,是人生臻於完善的一個重要前提。無知、假象、謬誤往往使人難辨人生是非,難分本質真假。凡是符合客觀的規律及其本質的東西,都叫做“真”。真誠不虛偽的人,即使有某些缺陷,人們也覺得他可愛。相反,一個虛情假意、裝腔作勢的人,總是令人作嘔。沒有真,也就沒有善,沒有美。

求善是要求人格的主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求善的過程,是個體精神自律的過程。善是美的基礎。善是對社會、對人民的直接的功利。一般來講,凡是符合人的正當目的的功利行為,都是善。善不僅是美的基礎,而且是美的歸宿。“羊大則美”,說明有用、功利是美的基礎。中國明代詩人於謙的詩《石灰吟》、《詠煤炭》中的“石灰”、“煤炭”,都是善的象征。

求美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人生。人格之美是人格之真和人格之善的統一和升華,是一個更高層次上的綜合,是最高的統一。美的功利是精神的,它利於心靈的作用猶如春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美的形態是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美的東西必須同審美的愉悅聯係在一起。美與惡是絕緣的。美不能離開善。美與善,不論在古代、近代和現代,都是緊密相連的。

俄國思想家、美學家別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的親姐妹。”德,啟迪人的理智,使人的思想意識、作為作風合乎社會規範,達到盡善。美,激發人的感情,淨化人的情操,使人在生活中追求美好的境界,達到盡美。德和美就像親姐妹一樣攜手並進。美是德的象征,德是美的本質。美與德是兩個概念,又是一個實體,世稱“美德”。

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是無邪念、無穢欲、無私心的,他的內心世界是純淨的,因而從道德領域來說是一種內在的善,從美學領域來說又是一種情操的美。這種內在的善或情操的美,外化而見之於對社會、對他人有利的行為,就呈現出光明磊落、可敬可親的美的形象。

第五節大愛孕育大美

孔子很早就提出“愛人”的思想,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論語·鄉黨》記載道,孔子家的馬棚失了火,孔子得知後,首先問:“傷人乎?”不問馬。這裏表現了孔子對於養馬人的關切之情,這正是孔子的“仁者愛人”的表現。

孔子的“仁”是人對於自己的同類相愛的一種情感。雖然孔子不可能做到愛一切人,但他的思想傳播開去,接受他的思想的人又都去愛自己周圍的人,這種愛心傳遞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人愛自己屬於本性,也在情理之中,但真誠地愛他人,當被視為更加高尚。在日常生活中,愛他人的種種表現不是來自於任何行政指令,而是發自內心的要求。愛他人是不帶任何勉強的,不是外力強加的,而是主動的表達。這種主動的表達,源自於精神層麵的自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愛人”是實施“仁”的前提。孔子強調“為仁由己”、“克己”、“自省”,都是引導人們將外在的原則規範內心化,變成內在感情的需要。“愛人”,在孔子看來,起源於內心的要求,且為情感寄托所必需。一個人有了這種內心的需求,“愛人”就不是外界強製的、刻板的、冷冰冰的,而是主動的、自覺的、溫情脈脈的。

一般來說,一個人從小經曆苦難、身臨困境,他對“被愛”和“愛人”就會有一種較為敏感的精神感覺和體驗,他的靈魂對精神生活追求就會較為迫切,他對生命價值和使命的理解就會較為深刻。

美國韋恩·戴爾出身單親家庭,從小在孤兒院裏長大,缺少親情的愛撫和關懷。他克服重重障礙,刻苦學習,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他的著作《真愛的追尋》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他的經曆以及取得的成就,令無數青少年欽佩。他對愛的追求和自我激勵成為人們的榜樣。他經常到各地對青少年演說,並頻頻出現於各類廣播、電視節目中,被認為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權威。他用愛心幫助他人擺脫困境,激發自我力量,追隨者尊稱他為“激勵之父”。他的特殊生涯和積極生活震撼著無數人的心靈。

韋恩·戴爾博士以他的愛心專注於發掘存在於人們精神層麵的激勵因素。他以自己的愛心激勵人們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他認為,在宇宙中始終有一種聲音召喚我們從精神世界堅持我們的使命。在冥冥之中有一種聲音召喚我們牢記我們的目標--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麼?我們要穿越物質世界到達精神世界,去實現自己的最終目的。

韋恩·戴爾博士主張,一個人要找到積極生活的方式,過一種激勵向上的生活,這樣就能超越人生的坎坎坷坷。人生需有使命感。我們的一生非常短暫,有了使命感,我們就能鬥誌昂揚地生活。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上,人與人應當相互幫助。即使遇到一個陌生人,他有難求助,我們也應慷慨解囊。穿越物質世界到達精神世界,這是每一個人最終追尋的生命藍圖。

人生有了明確的追尋目標,他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豐富多彩。人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常常表現為一種不含個人功利目的的事業心。這就是說,他做這一件事情,不是為了謀取某種物質利益,而是出於對這一事業的熱愛。這一事業,使他的靈魂閃耀光彩,使他的生命價值提升。他的有限生命,可以通過這一事業得到永生。正因為如此,才有那些懷著一顆愛心為他人獻身獻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