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3 / 3)

加拿大的柯伯格曾三次獲諾貝爾獎提名,他從小開始就樂於助人,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2006年,當時23歲的柯伯格,獲得了全世界兒童的最高獎項“世界兒童獎”,還被聯合國評為“未來20個全球領袖”之一。

柯伯格來自白求恩的故鄉--加拿大的多倫多。柯伯格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因為他有一個信念:“要改變世界,並不一定要等我們長大。”他認為,一個人從小就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做些好事。他在12歲時,就已經邁開了他生命中愛心行動的第一步。

1995年,年僅12歲的柯伯格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描寫飽受虐待的童工的報道,那些童工不但不能上學,還遭到雇主的打罵與折磨。被深深觸動的柯伯格,從那時起就決定要做些事情幫助那些遭受苦難的孩子。他賣掉自己心愛的玩具,省下自己的零花錢,又拿著那份報紙到處籌款。結果五個月下來,竟籌到了15萬加元。柯伯格通過相關國際組織,將這“第一桶金”全部用於巴基斯坦貧困地區,成功地修建了一所小學。

柯柏格12歲時成立了“國際兒童教育基金”機構(簡稱FTC),它的宗旨是救助世界失學兒童。而今,柯柏格的FTC已經成為公認的全世界最大的由青少年管理和領導的教育慈善機構。全世界45個國家共有超過100萬的青少年參與其中,孩子們盡自己所能籌集經費,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各國貧困地區的兒童籌款,改善其就學條件。

如今,命運因柯伯格而改變的兒童遍布全球,FTC在拉美、非洲、亞洲等35個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建立了450所學校,為當地貧困兒童提供基礎教育項目。目前,FTC已在中國河北、甘肅等地成功建立了15所小學。柯伯格也因此經曆了與眾不同的成長生涯。他從12歲起走遍世界50多個國家,先後獲得“羅斯福自由勳章”、“加拿大總督功勳獎”、“世界青年獎”。2006年4月20日,瑞典皇後給柯伯格頒發了“世界兒童獎”,以表彰他在國際兒童事業發展方麵作出的傑出貢獻。

每一個有愛心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他人。愛心歌者叢飛說:“我不能成就整個世界,卻可以盡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在叢飛37年的人生旅程中,他為社會進行公益演出300多場,義工服務時間超過3600小時,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救助貴州、四川、湖南、山東等貧困地區失學兒童和殘疾人178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叢飛還捐獻出自己的眼角膜,這是他奉獻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件珍貴的禮物。

1992年,叢飛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廣州,兩年後又來到深圳。憑著他出色的歌喉和精彩的表演,他的人氣快速升溫,演出的舞台從深圳為打工者自娛自樂的業餘舞台一直延伸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多次與宋祖英、蔣大為、關牧村、戴玉強等著名歌唱家同台獻藝。

1994年8月,叢飛應邀參加在重慶舉辦的一次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慈善義演,這次演出改變了他的人生。那天,觀眾席上坐著幾百名因家貧輟學的孩子,他們中最小的隻有八九歲,最大的也不過十五六歲。這些孩子如果不能繼續讀書,等待他們的將是黯淡的前途。叢飛一手持麥克風演唱,一手掏出身上全部的現金2400元錢。主持人告訴叢飛:“你捐出的這筆錢,可以幫助20個孩子完成兩年的學業!”一股從未有過的幸福感洋溢在叢飛的心頭,叢飛想:“這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啊!”從那一刻起,叢飛決心:要用自己的汗水讓更多的孩子改變命運。

叢飛,一個以演唱為生的普通歌手,堅持11年資助100多個孩子順利完成學業,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為了按時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交上學費,將自己的生活標準降得很低。叢飛終於積勞成疾,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並多次導致胃出血。他為了省錢供孩子們讀書,舍不得多花錢治病,更舍不得停止演出而住院,不幸轉變為胃癌。叢飛在臨終之前不久,對自己的生命與人生作了概括的表達:“三十七年的歲月,無悔的人生。人無愛心,萬事難成。用愛訴說一切,用真情感動世界,願人類的明天更加美好!”。

叢飛繼承了古代先賢“仁者愛人”的道德品質,以博大仁愛之心,關愛他人,展現了一個高尚的靈魂可以企及的高度。他傾其所有,捐資助學,克己為人,至死無悔,充分表現了一種大愛無己的精神。麵對一切猜疑、不解以及不屑,叢飛從容自若,以純真的大愛之光融化了所有世俗觀念的堅冰。

在叢飛的心中,隻有他人,沒有自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超我”占主導地位的人。在弗洛伊德的三元人格結構中,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滿足;“自我”代表理智與常識;“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它限製“本我”,指導“自我”,達到自我典範。“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自我完善的質的變化的不同階段,也是社會化過程中人格發展的趨勢。

具有“超我”人格的人完全由理想主義主導自己的行為,他的思想和行為百分之百符合社會價值規範,沒有任何“本我”的要求。叢飛就是具有“超我”人格的人,他全身心地投入愛心事業,把助人看得高於一切,超越了個人的利益得失。地域空間阻止不了他,困頓的生活阻止不了他,病魔和死亡也阻止不了他,他已經把個人對於社會的責任最大限度地融進了自己的生命。叢飛是人生理想與社會價值完美結合的一麵旗幟。他短暫的一生是為追求盡善盡美而無悔奮鬥的一生。

人間大愛精神在2008年中國的抗震救災中發揚到了極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裏氏80級大地震,是一場千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災害。這是一場人與大自然的悲劇性的衝突。在血與淚的慘痛中,中華民族團結成一個鋼鐵巨人,奮力抗爭。在力量懸殊的對比中,中國人通過決絕的抗爭而煥發出的崇高的、博大的精神力量,令全世界矚目。

英國美學家斯馬特說,如果苦難落在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頭上,他逆來順受地麵對無奈,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隻有當他表現出堅毅和鬥爭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悲劇,哪怕表現出的僅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靈感,使他能超越平時的自己。美學家朱光潛說:“對悲劇來說,緊要的不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對待痛苦的方式。沒有對災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在麵對毀滅和死亡時,一個人的精神品性,一個人最真實的情感,一個人博大的仁愛之心,才能夠得到最淋漓盡致的表現。

中華民族素有“泛愛眾”的仁愛情懷,有“濟世兼愛”的憫愛品德。“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博愛精神,幾千年來一直滋潤著中華民族的廣大民眾。在汶川這場大災大難中,我們的同胞充分體現了人性的自覺性和自發性,展示了中華民族尊崇生命、大悲大愛的民族精神,這是有深廣的思想基礎的。

陳興發是北川縣漩坪鄉人,56歲,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地裏幹活而幸免於難。78歲的母親在送飯時,被震落的飛石砸傷左手和左腳,無法走路。他讓母親坐在背簍裏,徒步背母親向北川縣城走去。路上見到一塊大石頭才好不容易背靠著大石讓背簍裏的母親歇一歇,他在抹汗透氣之後又匆匆趕路。天黑了,沒有燈光,一路摸黑慢慢前行。從下午5點一直走到次日早上7時多,他終於背著母親到了縣城,母親的傷口得到了及時救治。

朱先禮是北川縣曲山鎮人,53歲,地震發生後家裏的房子全部倒塌,妻子和孩子不幸遇難。102歲的父親上山了,不知安危。他匆匆處理了妻子和孩子的後事,發瘋一樣上山尋找父親。在山裏轉了5天以後,終於在一棵大樹的背後找到了父親。為了父親的安全,朱先禮決定將父親背出深山。他背著老人翻山越嶺走了36個小時,才脫離險境。父親在路上多次要求兒子把自己扔下,但是朱先禮說:“您是我唯一的親人,我一定要把您背出去。”到達救助點後,每一餐都是兒子親手喂父親。

有一位母親在自己遇難前的短暫一刻,將幾個月大的嬰兒抱在懷裏,自己跪下以身體擋住倒塌的房子,在其最後生存的瞬間,還不忘為嬰兒掀衣喂奶。當救援人員在掘到這對母子埋身的地方時,赫然發現嬰兒仍緊吮著奶頭不放,母親則跪著去世。護士一麵抱起臉色通紅的嬰兒,一麵望著不知姓名的遇難的母親哽咽不能自已。

還有一位母親名叫黃玲麗,兩個月前的這一天,這位年輕的母親經曆了一次異常痛苦的分娩。整整25個小時--3月12日淩晨3點,女兒終於降生了,取名母牽琦。“5·12”汶川大地震那一天,這位母親以自己的生命保全了隻有兩個月大的女兒。人們是循著女孩的哭聲,在一處廢墟中找到她的。最先撞入眼簾的一幕,刺痛了所有在場的人。女孩被緊緊抱在母親的懷裏,母親依然保持著側跪的姿勢,右手死死地撐地,一根粗大的房梁砸在她脊背的中央,曾經用力頂扛的身軀已經僵硬。女孩在母親的懷裏用力地哭喊著,臉上滴滿從母親受傷的身體裏流出的斑斑血痕。

母愛,人類最本真的情感,像不息的河流,永恒的月亮。母親的愛,為了下一代願意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麵對無論怎樣的艱苦際遇、無論怎樣的滅頂之災,母親都能以最溫柔又最堅韌的大愛,迸放出女性獨具的光芒與力量。母親的永恒價值不是因為她會生孩子,而是她擁有無私奉獻的愛。在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中,母親承擔了光輝的角色。

在災難襲來的那一刻,許多學校正在上課,死亡離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之近,老師們別無選擇,把生的希望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汶川縣映秀小學30歲的數學老師張米亞,當時正在緊鄰樓梯口的二樓教室上課,講台離樓梯僅幾步之遙,他本來完全有逃生的機會。當群眾徒手挖開教學樓的廢墟時,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隻見張米亞老師仆跪在地,身體前俯,雙臂緊緊摟著兩個8歲的學生,學生都還活著,而他的雙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試圖掰開張老師護衛學生的雙手,卻怎麼也掰不開,有人含淚建議將張老師的雙手鋸掉,但學生的家長堅決不同意。他們說,老師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我們的孩子,一定要給他留個全屍。後來,大家想辦法保全了張老師的雙臂,救出了兩位學生。張米亞老師將師愛定格在生死瞬間,演繹了一曲悲壯的生命絕唱。張米亞老師生前愛唱“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深夜的德陽市漢旺鎮,在淒愴的風雨中,一輛救護車呼嘯而過。它又一次給人們帶來慰藉,因為那意味著又有一個生命在奔向希望。2008年5月13日23時50分,救護車的鳴笛聲響徹漢旺鎮,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員在德陽市東汽中學坍塌的教學樓裏又救出了幾個學生。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東汽中學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講台上,身下嚴嚴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獲救了,譚老師卻不幸遇難。

譚千秋老師生前有時與妻子張關蓉在校園裏散步,遠遠地看到地上有一塊小石頭或者玻璃碴子,他都要走過去撿起來,怕學生們玩耍的時候受傷。譚老師經常有這樣的舉動,因為他最心疼學生。

“以前,啥子事情都是他做主,他把我們照顧得把把實實。現在他走了,我突然變得堅強起來了。”譚千秋遇難後,張關蓉鉸下了丈夫的一縷發絲,縫在一個紅色的布包裏,用一根白色的帶子掛在自己的脖子上。

譚千秋的大女兒譚君子,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君子說:“爸爸平時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在危難時刻,表現了他對學生愛得很深沉。”

大愛無聲鑄師魂。在生死關頭,我們的老師,用勇敢無私的行動,築起了一座愛的豐碑。

汶川大地震,讓半個亞洲震動,讓整個世界震驚。災難呈現於世人眼前的,不隻是哀傷,更有生死瞬間迸發出的大愛。關愛生命,搶救生命,一線希望,決不放棄,這是民族的大愛精神在新時代的輝煌升華和深刻拓展。縱然在死亡陰影籠罩的艱難日子裏,那些大愛與獻身的故事,每分每秒都在點燃人們心中的希望。廢墟下人們深沉壯闊的無私大愛,最真實地彰顯著人類內心最動人的真、善、美。

平日裏處於隱秘狀態的大愛精神,在大災大難中以耀眼的光彩煥發出偉大的力量。伴隨著災難而凸顯出來的大愛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大愛在哪裏呢?大愛無處不在。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大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脈。大愛,是中華民族萬劫不毀、浴火重生、生生不息的密碼。大愛的發揚,能夠把真、善、美高度統一起來。真、善、美的高度統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真、善、美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價值取向。從價值追求的角度看,美的層次是最高的,“隻有超越規格的犧牲才是美的。因為是行動自由的人支配著犧牲的大小。如果能為兒童教育捐款,那便是善。但如為教育兒童而貢獻了一生,就不能僅僅說它是善了。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為孩子們服務,我們就不得不說這已超越了善,而已成為美了。”美的崇高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難得的超越功利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