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2 / 3)

提高欣賞美的能力,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去創造美。要提高創造美的能力,必須提高創造美的心理素質。美的創造不僅受審美理想的指導,而且與主體的心理素質有密切聯係。在美的創造中,感知、情感、想象、理性等心理因素相互滲透,綜合起作用。美的創造離不開想象。在美的創造中,通過想象把情感、感知、理性聯結起來。情感的鼓動、感知的激發、理性的啟導,都融化在想象之中。想象具有一種創造性的品格。相傳古時候有位畫家,給他的兩個弟子出了一道畫題,名為《踏花歸來馬蹄香》,要他們各作一幅畫。一個弟子畫了一匹馬,地上滿是奇花香草,表示馬蹄是香的;另一個弟子則畫了一匹馬從郊外踏青歸來,有幾隻蝴蝶緊隨著馬蹄飛舞。顯然,這兩幅畫所顯示的創造美的能力大不一樣。前者平庸淺顯,後者立意清新。“蝴蝶隨著馬蹄飛舞”,表現了作者的想象力。想象力使作者記憶中的表象重新組合,創造出新的意境。注重想象力的培養和鍛煉,這是提高創造美的能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麵。想象力在審美經驗和創造活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陶冶情感品質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一種態度,如愛與憎。從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看,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態度的體驗。情感反應是人的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常常伴隨著人的其他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直接影響著人的精神生活。

情感是審美教育的核心。審美教育主要是培養人們對美的熱愛,使人們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在審美教育中,情感的因素是作為本質的東西而存在的。審美教育能使人怡情養性,在藝術的審美作用上尤其明顯地表現了這個特點。魯迅曾說:“文學和學術不同,學術所以啟人思,文學所以增人感。”所謂增人“感”,就是指的以情感人。這裏所說的“情”,包含了理性的因素,是指在情感的陶冶中、觀照的愉悅中接受教育。

對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我們有時理性上覺得是正確的,但情感上不一定接受;有時情感上喜愛,但從理性上看是錯誤的。審美教育的特點就是要使人不僅在理性上認識到是正確的,而且在情感上產生喜愛。審美教育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人們在審美過程中,直接的效果是情感的體驗,但是在情感的體驗中包含著理性的認識。

審美教育中以情感人是通過形象的手段來實現的。美的事物都是具體可感的個別形象,個體性是美的重要特征。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個體性是美的最根本的特征。”所謂“個體性”,也就是指形象,所以他又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形象猶如美的軀體,離開這個形象軀體,美的生命也就無所寄托了。人們在審美過程中,不論是自然美、社會美還是藝術美,都是以其鮮明生動的形象訴諸人的感官,進而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審美教育正是以豐富多彩的感性形象為基礎的。中國教育家、美學家陳望道也曾說:審美的境界是以“具象化、直接化為其特性,它始終攝無限於有限,藏普遍於特殊,也始終是具體地而又直接地,通過官能而感受,到達愉悅的境界”。這種“有限”、“特殊”、“具體”、“直接”的東西,就是形象。審美教育就是以各種飽含著情感的美的形象來感染人、打動人,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審美教育是讓人進入審美活動中,在對形象的感知與體驗中獲得愉快的感受。這種愉快的感受會使人的情感、心靈得到洗滌、淨化、超越,從而改變人的性情。這就是陶冶的作用。陶冶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它的作用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發生的。梁啟超曾談到文藝對人的精神影響力在於“熏”、“浸”,即熏染、浸潤。梁啟超說:“熏也者,如入雲煙中而為其所烘,如近墨朱處而為其所染。”又說:“人之讀小說也,不知不覺之間,而眼識為之迷漾,而腦筋為之搖揚,而神經為之營注;今日變一二焉,明日變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斷相續;久之而此小說之境界,遂入其靈台而據之。”梁啟超這段話說明,審美教育中的潛移默化有兩個特點:一是對人的精神影響有一個漸變的過程;二是人接受其影響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發生的。

大學生處於青年中期,正是情感發展的高峰期。隨著大學生活的展開,大學生在尋找新的目標作為人生發展的新動力。大學生開始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探究人生的種種重大課題,開始關注個人與社會的複雜關係,抽象思維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顯著提高。但是,畢竟對社會和人生認識的時空範圍有限,大學生在探索人生的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矛盾和衝突。大學生常常處於情感的波濤之中,成熟與不成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需求與滿足等矛盾交織在一起。大學生的情感體驗既具有敏感、豐富等特點,同時又具有複雜、易變等特點。而情感的正常健康發展,直接關係到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精神世界的充實。因此,大學生既要重視智能開發,也要注重情感培養。審美教育對陶冶大學生優良的情感品質,具有其他教育途徑難以比擬的作用。美的形象將人們帶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有助於過濾掉情感中的“雜質”,使情感純潔和高尚起來。

四、促進心理健康

在現代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作競爭日趨激烈,人際摩擦經常發生,人們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心靈長期受到壓抑而備受困擾。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說:“20世紀個人和社會所麵臨的所有困擾中,影響我們最大的弊病是‘靈魂的失落’。……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失去了關於靈魂的智慧。”他主張我們的靈魂必須從美中吸取營養。“如果我們的心理學的觀點建立在靈魂上,那麼我們的治療的努力目標就是美。如果在生活中缺少美,我們很可能遭受靈魂的常見的煩惱--壓抑、偏執、無意義感和吸毒。靈魂渴求美,如果得不到就會產生吉姆斯·希爾曼所稱的‘美的神經病’的痛苦。”托馬斯·摩爾接著說:“美以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幫助靈魂。從靈魂的觀點來看,美是日常生活的必要部分。每天我們都會發現靈魂瞥見美存在的時刻。如果我們打算關注靈魂,而且如果我們知道靈魂從美中獲取營養,那麼我們將必須更深刻地理解美,並在生活中給予它以更重要的位置。”他還說:“欣賞美就是向事物具有的能打動靈魂的力量開放。如果我們能被美所影響,那麼靈魂就是活的,就在我們身上,因為靈魂的偉大天賦就是具有被影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