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1 / 3)

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審美體驗的過程,其主體一直處於激越的情感體驗之中。審美教育強調的是主體的主動參與和全身心的投入,讓你體驗美好,體驗快樂,體驗成功,體驗崇高。

孔子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位審美教育家,最能體現孔子審美教育思想的,是他提出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理論。在孔子看來,要造就一個仁人君子,首先應該讓他學詩,學詩能夠使人得到一個仁人君子所必需的知識,同時又能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學詩之後,繼而應該讓他學禮,禮是仁人君子必須遵循的一套行為準則;禮立之後,最終應該讓他學樂,樂是造就一個完人的關鍵環節,讓人生由音樂而藝術化,同時也通過音樂而達到道德化。孔子的審美教育思想至今還值得我們借鑒。

在現代加強審美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什麼意義呢?歸納起來,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審美教育的首要意義,在於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審美觀是人的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從審美角度對事物的一種評價。審美觀,作為一個人來說,是每個人都有的,問題在於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有的高尚,有的低下;有的自覺,有的不自覺。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迫於就業壓力,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放到了專業學習上,嚴重抑製了其他方麵素質的培養。部分大學生缺乏敏銳的感覺、直覺、領悟、靈氣,觀察事物、處理事情往往模式化、程式化。在他們的心靈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領域越來越小。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人生態度、意誌程度、審美能力與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水平不相匹配,束縛和製約著他們向高層次發展。個別大學生由於缺乏審美能力,加之社會環境的負麵影響,形成了低層次的審美心理,審美意識扭曲變形。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非情感式的審美心理,往往把審美情感混同於生理快感。上述種種,折射出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嚴重缺失。

審美為大學生了解客觀世界打開了一扇別開生麵的窗口。真是美的前提,善是美的基礎。離開了真和善的所謂審美,勢必步入誤區。比如對人體雕塑,在正確的審美觀指導下,就會發現人體雕塑的審美價值。至今尚存的古希臘的雕塑,如《阿波羅》、《擲鐵餅者》、《勝利女神》、《米洛的維納斯》等雕像,都卓越地表現了人體美。1820年從希臘米洛島的一個山洞裏出土的斷臂維納斯雕像,顯現了作者對當時女性形體美的概括,也預見了後世對於女性形體美的要求,整個雕像充滿著一種立意崇高的精神美。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在這座維納斯像前,我們得到的印象是真實的生命。”人們在裸體的維納斯像前可能有種種遐想,但是,作為一位健康的欣賞者,不可以出現肉欲的邪念。否則,即使給這座維納斯雕像穿上衣服也是沒有用的。對於一個醜惡的靈魂來說,任何衣服都是擋不住他那卑鄙的眼睛的。一位法國哲學家曾說:“如果加比都爾的維納斯女神,或者聖女賽西勒,或者一個以前放在郎貝爾爵邸做裝飾品的繆斯女神在你身上引起肉欲,那你就不配欣賞美。”這位法國哲學家的話含義深刻,其明顯的警戒意義是:沒有一定的道德感,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就不能真正欣賞美。

美與新是有聯係的,沒有創新就沒有美的發展,但也並非任何新的都是美的。需要辨別的是,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新東西,哪些隻是貌似新鮮,其實並不美。有些大學生對美存在獵奇心理,片麵追求與眾不同,把所謂“奇”與“怪”的東西都當成美,其實並非都具有美感。

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還必須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事實表明,一個人對勞動實踐缺乏熱情和責任感,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就不可能有高尚的審美情感趣。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正在思考如何去進行創造的少女的美,比起一個懶惰度日的少女來,要瑰麗得多,深刻得多。遊手好閑是美的大敵。……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勞動,直至你感覺到自己已經成為一名創造者、一名能手,成為自己理想事業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於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創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在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一個人隻有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建立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愛美心理才能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增強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審美教育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增強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欣賞美的能力,就是審美的敏感。審美的敏感是一種善於在生活、自然、藝術中發現美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與審美經驗的積累是有密切聯係的。正如狄德羅所說,藝術的鑒賞力是“由於反複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這種審美的敏感是通過反複的審美實踐而取得的。一個人在審美實踐中,多觀察、多比較、多研究,就會提高審美的敏感,培養美的欣賞力。《列子·說符篇》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秦穆公請相馬大師伯樂為他找千裏馬,伯樂薦舉了一位擔柴的朋友九方皋去辦這件事。九方皋在外麵尋找了幾個月,牽來一匹黃色的母馬,回報秦穆公說,千裏馬已經找到了。秦穆公看了這匹馬很不高興,對伯樂說,真糟糕,你推薦的這個人,竟連馬的顏色、公母都不能分辨,怎麼能認識千裏馬呢?伯樂聽後,不僅連聲稱讚這是一匹難得的千裏馬,而且還稱讚九方皋比自己相馬的本事高明得多!伯樂告訴秦穆公說,九方皋相馬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這就是說,九方皋相馬不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表象,如公母、毛色之類,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尤其注意馬的內在本質,所以就能抓住美妙之所在。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曾經根據這個典故畫了一幅畫,展現了九方皋的英氣和睿智。九方皋對千裏馬的審美敏感,就是在長期反複的實踐過程中獲得的。

人類的審美活動是以人類文明發展的心理積澱為曆史前提的,因此,審美能力的高低也與一個人的文化藝術水平的高低有直接關係。兩個人同樣去遊廬山和泰山,一個知識淵博、富有曆史與藝術素養,另一個則缺乏文化藝術素養,他們的內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遊廬山,麵對廬山香爐峰上縹緲的雲霞,會很快聯想到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情不自禁地引發無限生動的遐想,極富浪漫情趣;對後者來說,那不過是一些山頭的水汽而已。前者遊泰山,麵對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山峰,會很快浮想聯翩,杜甫的詩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立刻浮現於腦海,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句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從而引起自身強烈的共鳴;對後者來說,那不過是一座堆滿石頭的高山。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要能夠發現美、欣賞美,光靠著直感而沒有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