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章(1 / 2)

巴黎大學美術博士、美術史專家徐慶平教授說:“藝術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實質上是一個審美要求,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審美問題,這也是人的一生要解決的問題。”他還說:“由於科學與藝術構成了健全人的兩個方麵,在現在這樣一個經濟發達、崇尚科學的社會,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像以前隻是會說、會算就行了,還要會審美,有敏銳的審美感覺和審美素質。”審美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形成的人類文化生存方式,它是人的生命活動向精神領域的拓展和延伸。審美活動,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所獨有的精神活動。現在,人們已經感受到,審美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精神需要。

人類的需要如果按其對象來分,有物質和精神兩大類。精神需要是人對自身道德、智力、審美等方麵發展條件的需求的反應,即屬於對觀念性對象的需求。這種需求滿足的狀況,必然會在情感上表現出來。情感是人類需要特別是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心理反應,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級心理體驗。美感是人類高級社會性情感之一,是人在感受美的事物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性情感,歸根結底,美感是人類審美需要得到不同程度滿足時產生的精神性愉悅。

溫家寶同文學藝術家談心時指出:“我們當代的文學藝術家應該不斷地發現美、創造美,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他還對“美”作了進一步的分析與闡述:“我們講‘美’,就是要在真和善相統一的基礎上,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需要,給人精神上的愉悅。對美的追求,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人類長期進化和社會不斷進步的綜合產物,是人的主觀和客觀的綜合產物。”。溫家寶特別強調,審美作為一種綜合的心理效應,要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審美愉悅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愉悅,這構成了審美愉悅的本質特征。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和人的品性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需要更少直接與肉體滿足相關,更少指向對象的物質存在,而是更多地指向對象的審美特質,更多地與人類精神世界相關。在審美活動中,人類從低級的物質需要向高級的精神需要發展,是一種普遍的趨勢和規律。

人類這種審美需要的發展,是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的表現。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說:“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價值、自己所能做到的與自己所應該做到的。雨果所說的生活,實質上就是一種審美生活。具有相當審美素質的人,才能享受審美生活。一個人所具備的審美素質,是一個比文化、道德等素質更高、更綜合的文明程度的標誌。

審美素質高的人,他的心靈會呈現一種進退自如、自由無礙的狀態,審美之樂也就會隨時萌發於他的內心世界。“進退自如、自由無礙”心靈狀態的出現,需要一種特殊條件,那就是審美主體必須超然於實際事物的功利欲求之上,即在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建立起非功利的自由關係。在展開審美活動的過程中,當主體與對象之間所發生的不是那種功利性的實際占有關係,而是非功利性的自由情感關係時,審美主體的內心世界便會體驗到一種自由的激情。這時,審美主體就能感受到一種舒展自如的精神性快樂。這種審美活動,可以說就是一種樂生活動。“樂生”,是指人類充分地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生命力以愉悅自身。人類的樂生活動,有高、低兩個層次。因生理上的快適而獲得的樂生,是低層次的樂生活動。因精神上的愉悅而獲得的樂生,是高層次的樂生活動。這種高級的樂生活動,隻屬於超脫於物欲之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