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屬於人的情感範疇。它是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現代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中,曾經一度失落的幸福感問題逐漸凸顯出來。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幸福感的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長契機。
在西方的發展經濟裏,GDP統計多年來一直遭受批判,因為GDP中不包括資源利用,不包括環境保護,不包括兒童教育,不包括婦女生活狀況。一些學者紛紛提出修正性的或者替代性的統計方案,比如“綠色GDP”、“能源GDP”。不丹國王的辦法則是“國民幸福指數”,主要包括四個方麵:政府治理、經濟增長、文化發展、環境保護。
在物質生活已經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提高幸福感,成了當今全球關注的時髦話題。在中國眼下關於幸福感的討論也是一個研究熱點。
近年來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提高民眾精神上的幸福感。幸福研究機構紛紛應運而生,對幸福程度的衡量方法層出不窮。荷蘭鹿特丹伊拉斯漠大學教授呂特·費恩霍芬主持的“世界幸福數據庫”是被各國研究機構引用最多的一個國民幸福數據庫。該數據庫以10分標準對全球9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幸福排名,評定標準包括民眾的受教育情況、營養狀況、對恐怖和暴力事件的擔心程度、男女平等和生活的自主選擇度等。在2007年的最新排名中,丹麥以幸福指數82高居全球榜首,之後依次是瑞士、澳大利亞、冰島、芬蘭。美國雖然國力富足,但民眾的幸福指數隻有74,剛剛擠進前15名。美國人雖然自主選擇度較高,但營養不均衡、暴力問題嚴重等問題影響了總成績和排名。不丹王國成為“黑馬”,位列第八。
有人問呂特·費恩霍芬教授:“您到過中國嗎?中國的幸福指數怎麼樣?”費恩霍芬回答:“我到過香港,也去過上海,我對中國的情況一直很關注。從調查數據來看,中國的幸福指數有一些波動。比如關於中國的調查中,有一個問題為:‘將所有因素都考慮在內,您認為自己很幸福,比較幸福,不是很幸福,還是根本不幸福?’調查數據表示,1990年為65,1995年為708,2001年降到66,2005年約為63,人們的幸福感似呈下降態勢。其中有一點原因不可忽視。10多年前中國人初次接受這種調查時,都以為是政府部門派來的,回答時會有一些‘水分’。如今,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越來越發達,人們的回答也越來越誠實,也就是說調查數據越來越體現了實際水平。中國目前的幸福指數處於中等水平,但我認為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將會上升。
呂特·費恩霍芬說:“我認為幸福是人們對現有生活的感覺,是比較主觀的。每個人心目中對幸福都有不同的詮釋。我們用來衡量的並非客觀標準,像是否擁有住房、是否擁有家庭、是否擁有滿意的工作等等。我們的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你對現有生活感受如何,是否感到幸福?有的人沒有房子,沒有妻子,沒有錢,但他們仍然感覺很幸福。可以說,我們的衡量指標與物化的標準完全不同。
根據費恩霍芬的研究,一個國家民眾的幸福感與該國的富裕程度不一定是同步的。比如日本人與丹麥人一樣富裕,丹麥人感覺很幸福,而日本人感覺比較不幸福。費恩霍芬認為,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財富隻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全部。有些精神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更大。
英國牛津大學學者薩比娜指出,與受到父親或丈夫嚴格限製的女性相比,那些生活雖不富裕但自由的女性幸福感受程度更高。美國研究人員還發現其他影響幸福的因素,比如,已婚人士通常比單身人士幸福感更強,但有孩子並不能增加幸福感。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在他的《幸福發現》一書中寫道,準父親都知道,養育孩子並不輕鬆,可他們相信,有孩子會讓他們非常幸福。然而,研究表明,事實恰好相反--為人父母深感養育孩子的艱辛,他們的幸福感僅僅在孩子離家讀大學後才明顯提升。
英國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於2007年組織成立“生活質量政策小組”,以研究政府將如何提高國民幸福感。卡梅倫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應該承認生命中重要的東西遠不止金錢。現在,我們不能再隻是看國內生產總值,而應該對普通幸福感給予重視。”
一位人間的記者采訪了夢中的上帝。記者問:“人類有什麼最讓你驚訝?”上帝答道:“他們活得好像永遠不會兩手空空地死去,死得好像從來沒有幸福地活過。”記者陷入了深思。
夢中的上帝提醒人類:不要為那些身外之物忙碌一輩子,重要的是要幸福地過好自己的一生。
現在,人們對財富的迷戀是前所未有的。不少人認為,隻要有財富,就會有幸福。所以,他們想盡辦法聚斂財富,好像人的最終目標是將財富最大化。一種新的思維告訴人們:人的最終目標,不是將財富最大化,而是將人的幸福最大化。
傳統經濟學認為,增加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的有效手段。新經濟學則認為,人們是否幸福,取決於很多與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人不是一種純經濟的動物,而是一種有感情的高級動物。在財富相似的情況下,兩個人過不同的生活方式,幸福感截然不同。一個人在財富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同樣可以增加幸福感。
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對“怎樣增加幸福感”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發現有五種因素可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一、影響幸福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際關係的好壞
美國《未來學家》雜誌2007年7-8月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將幸福快樂作為國家目標》的文章,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英國上議院議員理查德·萊亞德。理查德·萊亞德說:“在過去50年裏,盡管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平均快樂程度一點兒也沒有增加。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快樂得多,其中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國家總是名列前茅。這主要是因為那裏的人們相互之間更加信任。在英國和美國,相信‘大多數人可以信任’的人數在過去50年裏減少了一半。如果我們想變得更快樂,就需要一項不同於過去50年的新戰略。我們需要把人際關係擺在第一位。”
財富能夠幫助人們提高幸福感,但它隻能幫助人們提高到某一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人們會發現,他們最需要的並非更多的財富,而是更多的情誼。
這種情誼就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友誼。友誼是人世間最美好而寶貴的東西。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唐代大詩人李白形容友誼比金貴比淵深:“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認為,友誼真是一樣最神聖的東西,不光是值得推崇,而且值得永遠讚揚。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誼。”現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日本現代著名學者池田大作說:“人的一生沒有比朋友更重要,沒有比友誼更美好的了。”
友誼是朋友之間的一種純潔而美好的感情。它是在情感上相互依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關係。友誼在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為社會的人不能沒有友誼,人生不能沒有朋友。一個人如果離開了人群,離開了朋友,他就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在精神上就會感到非常孤獨、寂寞。友誼能給人們帶來溫暖、力量和幸福。英國著名學者培根曾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所以友誼對於人生,真像煉金術士所要尋找的那種‘點金石’。它既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成金。”
關於友誼在人生幸福中的價值和作用,曆史上很多學者曾作過很好的闡釋。亞裏士多德曾說:“如果想做最幸福的人,這是出於其自身善良悅人的天性,其友人亦如是,有一個摯友則必然是其願望之一。渴望得到的必須得到,否則便成為缺憾,因此,向往幸福的人需要品格高尚的摯友。”伊壁鳩魯認為:“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獲得友誼為最重要。”
一個人在一生中,有許多事單靠自己是做不成的,真摯的朋友能夠幫助你。所以古人說:“朋友是第二個自己。”一個人的事業需要得到朋友的支持,一個人的心靈需要得到朋友的慰藉。友誼是聯結人們心靈的紐帶。在沒有友誼的地方,人的感情會變成一片空白,這個世界便成為一片荒蕪。生活中有許多無助和痛苦,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在於沒有成功地與他人建立親密友好的情誼。從這個意義上說,友誼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支持和慰藉。
在現代社會,人們都在一定的群體之中生活,每一個人都有獲取群體中他人支持和肯定的願望。因此,群體中愛與被愛、支持與被支持的過程,會使個體得到的正向情感多於負向情感,這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中得到認可和重視的重要體現,朋友、同事、親人等的支持能夠提高個體融於群體的程度,並能夠增加個體的正向情感,進而使個體更容易體驗到快樂感和幸福感。反之,缺乏朋友、同事、親人等的支持和認可,會使個體產生較多的負向情感,因而也常常被快樂感和幸福感拒之門外。積極的自我期望和社會認同常常會使個體產生較強的幸福感。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需要交流、溝通,社會性的交往可以幫助個體去除許多負性情感,並增加許多積極性情感。
幸福感以個體的感覺為條件,但並不意味著幸福感隻是個人資源。在一個好的群體中,幸福感可以成為一種共享性的精神資源。幸福感是可以獨享的,又是可以與人分享的,這正反映了今天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境況,個體性和公共性的生活空間都在同時擴大。
人們懷著希望的心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在學業、職業、事業的追求中,享受生活,嗬護生活。每當有了成就,就去找親朋好友聚會談心,深表謝意,分享快樂,分享陽光;每當有了壓力,就去找親朋好友交流情感,放鬆心情,以減釋自己身上的重負。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中,每時每刻都在與他人發生著聯係,每個人都必須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才能使自己有一個愉快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溝通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換位思考,才可能進行有效溝通。尊重別人換回被人尊重,因而關係融洽。有了好的人際關係,事情就容易辦得好,心中就快樂。其實,快樂是我們送給自己的最寶貴的禮物。千百年來,人們都讚美“三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自得、知足這三者,包含著人與人的互助、人與人的諒解、人與人的比較,一切都往好的方麵去想、去做,內心的空間就會擴大,快樂就會與自己常相伴。一個人快樂的程度與其內心的空間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