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把自己的欲望激發起來,不加節製,就會變得欲壑難填,焦慮與日俱增,幸福感卻與日遞減。貪欲之門一旦打開,幸福也就飛走了。給他金山,他進而還要銀海;給他山珍海味,他進而還要成仙上天。沒有滿足的時候,就沒有一刻的幸福。如果放下包袱,擁有開心,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內心平和。
雖然不是擁有最多,但能夠理智地欣賞生活中的點滴。這樣的人就擁有更多的幸福。豁達大度的人總是與幸福相伴。豁達大度者的主要特征是胸襟開闊,淡泊處世。法國總統文化顧問若澤·弗雷什說:“在一個‘擁擠的社會裏’,生存空間非常之少。在糧食普遍匱乏、財富集中在極少數個人手中的環境裏,提倡淡泊、粗茶淡飯和處處節儉便是很好的解釋。所以,遠古時代中國人發明的幸福戰略始終建立在以少當多(利用自己僅有的一點條件獲得快樂)的基礎之上。”[法]若澤·弗雷什:《中國不笑,世界會哭》,《環球時報》2008年4月24日。若澤·弗雷什認為,中國人創造了自己的幸福觀。在“擁擠的社會裏”,中國人善於營造自己心靈的空間。
現代人仿佛被時間追趕著,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心情變得煩躁和焦慮,容易與人發生衝突。因此,許多人與幸福擦肩而過。現代人要追上幸福,必須遠離怨恨,內心平和。內心平和,就是一個人自我內心的安寧與和諧。換言之,一個幸福的人必定是自我和諧的人。自我和諧是一種人格的完善。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自我的統一,是一個人的認知、行為、意誌的統一。自我和諧的人,無論自己處於何種境況,都能找到適當的定位。他在身處困境時不會悲觀失望、怨天尤人,在生活順利時不會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他在得誌時不會得意忘形、頤指氣使,在失意時不會自暴自棄、報複他人。自我和諧的人能夠合理調整自己願望和現實之間的衝突,能夠從挫折和磨難中看到希望,從而使自己的心靈變得平靜安寧,通過自身不懈地努力,最終獲得幸福的人生。
四、幸福與愛心和美德同在
當一個人懷著愛心說話或做事的時候,幸福就會像影子一樣永遠伴隨著他。內容如下:
要想使你的雙唇更加美麗動人,那麼你的話語應該富有愛心。要想使你的眼睛可愛迷人,那麼你的目光應該投向他人的優點。女人的美麗並不在於她穿的衣服有多華麗、她的身材有多誘人,女人的美麗在於她的眼睛,因為那是心靈的窗戶,是愛所在的地方。女人的美麗並不在於她的臉蛋多麼漂亮,帶來真正美麗的隻有美好的靈魂。隨著閱曆的增長,你會發現你的兩隻手一隻是為了幫助自己,一隻是為了幫助別人。隻要你時刻付出你的愛心,即使逐漸老去,美麗也會與日俱增。
作者把“愛心”與“美麗”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指出“愛心的付出”與“美麗的增加”成正比。
愛心從來不會被浪費,它們總能改變一些什麼。它們祝福接受的人,也同樣祝福給予的人。愛心是幸福的源泉。越來越多的人用自己的實踐行動去證明:幸福生活的秘訣在於給予。幸福的人在於淡化自我,顧念他人。有錢、有家,並不等於幸福。幸福是一種心靈感受,一種精神品位,一種人生境界。
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幸福,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不在於物質的富裕,而在於自己的心靈。即使麵臨巨大的悲痛,隻要在心靈中點燃愛心的明燈,你就能體驗到人間的溫暖和幸福。有一個中年婦女,在她的丈夫去世不久,她的即將成年的兒子和女兒竟然也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同時身亡。巨大無邊的悲傷和痛苦包圍著她,她無法麵對一個個孤獨的長夜。久而久之,她得了抑鬱症,整天都想著怎麼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一天,她去請教精神醫學專家阿德勒,阿德勒問她最喜歡什麼。她回答:“最喜歡養花,但現在沒有心情養了,花圃已經荒蕪很久了。”阿德勒對她說:“你繼續養你喜歡的花。你養了以後每天清晨送給附近醫院裏的病人,一個人一枝。按照我說的去做,你很快就會快樂起來!”女士聽了阿德勒的勸告,回家就開始重新整理花圃,撒下種子,施肥澆水,花圃裏很快就枝繁葉茂、花團錦簇了。從此,她每天清晨都把自己親手栽培的鮮花送到醫院去,有康乃馨,有玫瑰,有菊花,有蘭草。病人們都發自內心地說:“謝謝你,天使。”她每天去都會聽到一聲聲謝謝。這美好的感謝,讓她感覺到自己對於社會是一個多麼有用的人。不久以後,人們發現她的抑鬱症消失了,原來籠罩在她心中的憂傷和孤獨不複存在,她甚至顯得更加年輕而漂亮。她有了更多的朋友,人們像關懷自己的親人一樣地關懷她。那些出了院的病人,回到不同的城市,每當節日的時候,都會給她寄來賀卡和禮物,還會給她郵來熱情洋溢的信件,祝福她快樂。她仍然每天養花,送花,聽到人們的感謝,接到遠方的祝福。她的內心深處充滿了無邊的喜悅,感覺自己成了世間最幸福的人。這位女士每天把鮮花和祝福送給別人,結果感覺自己成為一個最幸福的人。這就是人世間愛心的力量。人世間的幸運與不幸自己是不能掌握的,唯有這顆愛心自己是可以掌握的。一顆善良的愛心是無價之寶,它讓你的眼睛清澈透亮,看到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季節:春天有萬紫千紅,夏天有濃蔭蔽日,秋天有月光如水,冬天有銀裝素裹。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曾說:“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幸福既是一個曆史範疇,又有特定的內涵。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既包括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又包括幸福與德行的統一。幸福與善在本質上是內在一致的。一個有德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這種幸福是在與他人的幸福的聯係中體驗到的幸福。幸福不僅是生命本體的渴求,而且是精神價值上的需求。
古希臘蘇格拉底主張,隻有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道德是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的必然的和基本的條件。因此,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隻要他們公正、正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那麼,他們就是幸福的人;否則,就是不幸的人。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認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達到至善。在他看來,隻有人的理性才能認識善的理念,人的理性是高級的;與此相對,人的感性和欲望,人的肉體感官需求則是低級的。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克製自己的情欲和享受,必須用智慧和德性去追求美德和至善。由於人的肉體和感官的快樂是暫時的,不值得留戀,而最高的理念--至善是永恒的,值得我們終生追求。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一個能用理性控製情欲的人,自然也是幸福的人。雖然人們認為柏拉圖過於貶低感性追求有失偏頗,但他對精神領域中的德性和至善的推崇,並把幸福建立在德性和至善基礎上的觀點,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五、幸福在於創造新的生活
創造是構成幸福的恒定要素。在創造中最能體驗到幸福。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唯有創造才是歡樂。”羅曼·羅蘭認為,創造對於人生來說是一種必要性,“幸福隻能存在於這種必要性得到滿足的時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們要想得到新的幸福,就必須依靠人的創造精神。創造使人類更添光彩,使人生更具有價值,它是人類獲得新的幸福的永恒動力。
創造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當今,創造活動已經不僅是科學家的事,它已經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2008年,英國社會學家和倫敦城市行業協會進行了一次“幸福職業”調查。來自各行各業的1000人參加了民意調查。專家們根據調查結果發現,令從業者感到幸福並認為能體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職業是那些創造性職業。一些被認為是普通的職業,在此次“幸福職業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調查結果認定,美容和美發業在最幸福的職業中高居前兩位。公布的排名結果,引起了俄羅斯一些從業者的關注。莫斯科一家美容店的工作人員蘇哈爾斯卡婭說:“這首先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我在工作中總是在求新、求變。每當看到顧客對我的工作感到很滿意的時候,我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衝動。”銀行職員的工作被許多人行為是相當不錯的職業。出乎意料的是,在此次16種職業的排行中,銀行職員排在倒數第二名,僅高於保姆。如果說是單調的工作使保姆墊底,而銀行職員墊底不僅因為單調,還因為責任重大、緊張並始終承受著壓力。倫敦城市行業協會負責人哈姆弗裏斯說:“有人認為,‘白領’從事著高薪和體麵的工作,因此會很幸福。這是很大的認識上的誤區。我們的調查表明,多數認為自己幸福的人從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調查還表明,多數人認為幸福與收入多少無關。在接受調查的人當中,隻有不到一半的人願意為了錢而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換言之,大多數人認為,在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時,金錢遠遠不是主要因素。
創造是幸福的源泉。英國著名學者羅素把創造看作是“快樂的生活”,是“一種根本的快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創造是生活的最大樂趣,幸福寓於創造之中。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什麼是生活的最大樂趣?我認為,這種樂趣寓於與藝術相似的創造性勞動之中,寓於高超的技藝之中。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勞動,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使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充滿美好的東西,生活的偉大、幸福就寓於這種勞動之中。”上述觀點深刻地揭示了創造與幸福的內在聯係,指明了創造是獲得幸福的源泉。
幸福就在於創造過程,在於創造所產生的成果引起的精神感受。人們實現了所追求的目標,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就會感到幸福。人的一個目標實現了,就會形成新的目標。人們需要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需要的層次是不斷提高的。要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需要,實現人們對幸福的新的追求,就要靠創造。
幸福是一種喜人的願望,是一種喜氣的向往,是一種喜心的憧憬。怎樣提高幸福感?不能空想,不能坐等,不能乞討。幸福想不來,等不來,討不來。不論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去實幹,去創造,去奮鬥。
創造使人生幸福的意義還在於,這個幸福體現在不斷地進取奮鬥之中。正如惲代英所說:“隻有奮鬥可以給我們出路,而且隻有奮鬥可以給我們快樂。”人生命運離不開三種力的左右,這就是自然屬性中的天賦,社會屬性中的環境,精神局性中的努力。天賦具有先天性,環境具有偶然性,唯有努力具有自主性。努力的要旨就是創造與奮鬥。人類創造與奮鬥的實踐活動,把自身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斷推向幸福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