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評價(1)(3 / 3)

課程評價的取向影響著對課程評價模式的設計與選擇。評價模式是計劃和實施評價活動的原則和方式。評價模式受課程評價取向的多元化和不斷發展變化的影響,也形成了多樣化課程評價模式,推動了新的課程評價模式的開發。

目標達成課程評價模式是圍繞目標達成而建構的一種評價模式,是課程評價領域的基礎性傳統模式。該模式由建立課程目標、把目標分成較細的類目、以行為名詞表述目標、確定能表現目標達成程度的具體場景、選擇和改進評價所使用的測量技術、搜集有關學員表現資料和將搜集到的資料與行為目標進行比較等步驟組成。

目標達成模式重在確定課程實施之後,學員學習達到設定目標的程度,從而判斷一項課程方案的優劣。

一則目標達成模式對目標的行為化表述,增加了目標的可操作性,評價者可以清晰而準確地判定目標達成的狀況。二則目標達成模式認為評價是一個持續而循環的過程,評價所得資料應該反饋到課程設計過程中去,作為重新界定目標,改善課程組織的依據。三則該模式對行為目標主要用量化評價進行測量,對目標之外的如態度、素質等教育結果無法評價。

1.差別課程評價模式

差別課程評價模式是以課程設計為目的而建構的評價模式。重在比較課程實施表現與課程設計標準之間的差異,作為課程改進的依據。差別課程評價模式分四個部分和五個階段。

差別模式的四個部分:(1)確定課程設計標準(包括課程方案中預期的課程目標、實現目標所需的人員、資源設備、師生需要進行的課程活動等)。(2)確定課程實施表現。(3)比較標準與表現。(4)確定差別是否存在。

差別模式的五個評價階段:(1)設計階段:確定及評述課程設計標準。(2)準備評價階段:評價課程實施計劃中具體的資源分配安排與課程設計標準之間是否存在差別。(3)過程評價階段:檢討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活動是否與設計標準存在差別。(4)成果評價階段:評價課程實施的結果是否與預定標準存在差別。(5)效益評價階段:從整體上評價該課程設計與其他類似設計在效益上的異同。

差別課程評價模式借鑒了目標評價模式優點,突出了形成性評價的地位,運用了目標管理的技術,增強了課程評價對課程設計的反饋作用。

2.回應課程評價模式

回應課程評價模式強調評價應該向聽取評價結果的人提供他們所關心的信息。因而,回應模式重視服務,重視課程方案的實際活動過程,重視反映與課程方案有關的各方麵人的看法。回應模式的這些主要特點,決定著模式的整體評價設計。

回應課程評價模式的評價步驟:

(1)評價者與一切與評價對象(如課程方案)有關的人接觸,獲取他們對評價對象的看法。

(2)根據獲取的信息,確定評價的範圍。

(3)評價者親自對方案的實施作實地觀察。

(4)通過觀察評價者對方案希望達到的目標與實際取得的成果進行比較。

(5)評價者對評價應回應的問題進行理論上的修正。

(6)在此基礎上,評價者設計評價方案。

(7)根據不同的應回應問題,選擇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法。

(8)對搜集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

(9)將處理過的信息按需要回應的問題進行分類。

(10)把分類評價結果寫成正式報告,分發給有關人員。

(11)在分類報告的基礎上對課程方案做出全麵判斷。

回應課程評價模式不是單純從理論出發進行評價,而是從當事人的需要出發進行評價,這就能切實保證課程評價對課程的修訂完善產生實際效果。同時回應模式不僅回答了目標達成課程評價模式,差別課程評價模式所需回答的問題,也回應了不同人員(如內部外部人員,師生)、不同觀點的評價聽取人的需求。因此,回應課程評價模式被評價專家推薦為最全麵、最有效的課程評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