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實踐型課程設計(5)(1 / 2)

3.課業評價

實踐型課程的學習評價以課業評價為基礎,課業評價綜合構成課程成績,因此課業評價被看作實踐型課程教學的階段性“終結”。

第一步:提交課業成果。一是直接提交給任課教師,請教師評價。二是提交給實踐活動的指導老師,一般是學員操作課業所在企業的“師傅”審閱評價。三是通過班級範圍的課業交流會、網上課業展示等。教師要創設多種平台,為學員課業成果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同學共同參與和分享。提交和展示課業成果,不僅是課業評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對課業實踐的提煉和升華,學員通過分享展示成果,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學習獲得延伸和拓展。

第二步:課業成果打分。個人課業或小課業通常隻由教師打分。團隊課業或綜合性課業,可由教師、學員和企業共同參與打分。教師應設計課業評價表,確定各個課業分值在課程總分中所占的比例,組織各個方麵給出評價。評價等級可以是等級製,也可以是描述性評語。通常小課業采用等級製,綜合性課業不僅要有等級分,還要有描述性評語。

第三步:課業評價反饋。要求學員對教師、企業、同學給出的成績予以反饋,包括認同或不認同意見。反饋意見根據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時間段傳達,教師要提供有效傳遞的渠道,並對學員反饋意見作出“反饋”。

三、構建實踐型課程教學師生關係

實踐型課程不僅僅由教師去“教”,更多地是在教師指導下學員自主去“做”,這一特點是伴隨著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的建立而實現的。在實踐型課程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學員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而教師隻是學員學習活動的規劃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1.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傳統的教育觀,正確認識師生關係。傳統教育將教學過程僅看作知識傳遞過程,教師是知識傳授者,學員是知識接收者,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直接或間接控製學員的過程。這種“傳遞性教學觀”僅僅將師生關係看作主客觀關係,教師是主體,學員是客體。教師沒有把學員視為具有發展潛力的、鮮活的生命個體,而是把學員當作自己作用的對象。對此,教師對學員往往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樹立教師身份的權威,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學員。結果導致教師無法走進學員的內心世界,師生之間難以產生共鳴,影響學習效率。

實踐型課程教學要求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首先應把學員作為一個完整人格的鮮活的生命體平等對待,師生之間沒有地位高低之分,隻有價值的平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員提供盡可能多的展現自己智慧和才華的機會。教師的職責應減少知識傳遞,更多激勵學員思考。

樹立正確的學員觀。學員觀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如何看待學員的學習過程、發展過程、智力與人格上的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等。在實踐型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麵要注意克服學員觀上的偏差,把學員出現的問題歸結為學員自己的因素,歸因於學員能力差、基礎差和習慣差,而不從教師自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上找原因。這一偏差實質上是因為教師放棄了教育者應盡的義務,忘記了教育的責任而造成的。另一方麵要充分利用實踐型課程教學模式的特點,給予各種不同特質的學員提供多樣化的機會,讓所有學員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健康發展。

2.發揮學員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