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業步驟指出課業操作過程中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的順序,幫助學員較好地把握課業的完整性和操作進程。
課業指要給出每個操作步驟可能遇到的難題及其解決的關鍵所在,使學員在做課業時找到捷徑、少走彎路。
課業考核,即課業評價,告知學員將怎樣對課業進行考核評價,評價的標準是什麼,由誰來評價等。
實踐型課程的課業應貼近市場、貼近企業、貼近具體的業務項目,因此,教師設計的課業本質上應是多樣化的,應不斷地隨著時間推移發展變化,應提倡課業設計的個性化和差別化。
第三節實踐型課程實施
一、實踐型課程教學過程特征
通常,課程論側重研究教育的總體方案設計,具體涉及課程標準的製定,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和理等活動;教學論側重研究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研究教與學統一的條件、機製、技術和方法策略等。但在研究實踐型課程的實施時,課程與教學成為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實踐型課程的教學過程本質上具有以下特征:
1.實踐型課程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體驗過程
實踐型課程的教學過程,強調學員在實踐過程中學習,讓學員通過親身經曆認識周圍的事物,在體驗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和技能,並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
實踐型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體驗學習與學科課程中的體驗學習有所不同。學科課程教學中也有體驗學習,但大多是以驗證學科知識為主要取向,如實驗課具有很強的體驗性。實踐型課程教學中的體驗,在更寬廣的空間裏讓學員經曆知識的形成過程,把握實踐性的技能技巧,體驗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而不局限於實驗室,體驗的時間更長,更富有彈性,而不滿足於理論講解在先、實踐驗證再後的固定程序。
實踐型課程教學的體驗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是還原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以幫助學員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但是,這種還原不會與人類發現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完全相同。實踐型課程教學中的體驗過程,始終是在既定課程目標引領、教師指導下發生的實踐活動。作為課程目標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是經過教育學“過濾”、“整合”的,是人類長期探索積累的“結果”和“精華”,況且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得體驗不會是放任自流的。因此,實踐型課程教學是一個“特殊的”體驗過程。
2.實踐型課程教學過程是經驗轉化和建構過程
主張實踐型課程是一個特殊的體驗過程,並不否認它同時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相反,實踐型課程反對將體驗過程與認識過程截然分開,強調體驗過程與認識過程的互相轉化。
實踐型課程教學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從相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生活等領域選擇實踐活動內容,並圍繞這些內容展開一係列實踐探究活動,激發學員進行新的觀察、新的判斷,擴大經驗範圍。這些經驗多以直接經驗的方式呈現出來,但並不停留於此。實踐型課程致力於將這些直接經驗與學員已有的認知結構融合,使原有的知識結構更加充實、更加豐富、更加有組織,進而把學員引向具有科學邏輯體係的經驗,使學員的知識能力結構更接近現實的生產經營活動所要求的能力體係。
實踐型課程教學過程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兩者的相互轉化、相互融合,是科學發展規律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隨著認知科學、腦科學和心理學等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盡管在人類知識的邏輯範疇中有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之別,但在獲得這兩種知識的過程中,兩者會自然地產生相互作用,即個體的直接經驗參與並影響間接經驗的獲得;而個體已獲得的間接經驗又作用於直接經驗的獲得,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始終處於互動狀態,個體的認識過程是連續的意義構建過程,我們將這種對知識的認識稱為動態的知識觀。對於知識而言,不存在純粹意義上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同樣對於學員來說,也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任何教育提出的目標,要求學員掌握的現成知識,隻能是人類知識寶庫中極微小的一部分,學員除了掌握人類的文化遺產外,也需要獲得實踐經驗,後者對於成人高等教育來說,更為重要。
因此,實踐型課程教學要認真處理好知與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具體與抽象、新知與舊知等關係,實現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之間的融合與發展,實現體驗過程與認識過程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