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主性原則。指課業體現“學員為本位”的理念,為學員提供自主學習管理和表現自我的機會。課業設計主要提出工作任務的目標和具體要求,指出完成課業的路徑、方法,課業評價的標準,同時留給學員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包括要求學員製訂完成課業具體行動計劃,為完成課業合理地安排分配時間,如果是團隊課業,還要對團隊成員進行分工,安排集體活動等。學習任務是具體明確的,課業評價標準是預先告知的,課業評價是公開公平的,以確保所有的學員具有平等選擇和參與的機會。
(6)全覆蓋原則。指每門課程的課業應涵蓋該課程的培養目標,包括落實每一項學習成果,落實通用能力的培養任務。一門課程可能需設計2—3個課業,當設計完成後,要檢查一下,這些課業的總和是否覆蓋了該課程所有的目標,體現了課程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整體上反映了課程大綱的要求,與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建立了對應關係,為實踐通用能力提供了機會;二是不超越,不遠離課程目標。課業綜合性太強,跑題太遠,也會影響課業的有效性。堅持全覆蓋原則是保證課業質重的重要基礎。
2.課業類型與結構
課業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
根據課業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不同,可以分為基本技能課業和綜合技能課業。“基本技能課業”一般稱為“小課業”,是針對基本技能訓練的課業,通常是一些個人能夠單獨操練、技能目標相對單一的課業,在課堂上即可完成,如設計調查問卷、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計算產品價格等。“綜合技能課業”一般稱為“大課業”,是涵蓋多個技能目標的綜合性項目,一般來說作業量較大,通常需要團隊合作,經過一定的課外積累才能完成的較全麵的綜合性課業訓練。“綜合技能課業”是運用較全麵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就實際問題或業務項目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對培養學員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課業內容與企業實際的結合度不同,可以分為實戰型課業和模擬仿真型課業。實戰型課業的選題來自企業,由某個企業提出具體課業目標和課業操作場所,課業成果直接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需求相關,對企業的適用程度是課業成果的評價標準。模擬仿真課業的選題、目標和成果形式是虛擬的,不和某個具體的企業掛鉤,但其素材來自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模擬了真實情境。教師設計的課業,絕大部分是模擬仿真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企業提供的實際可能性轉換為實戰型課業。
根據完成課業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個人課業和團隊課業。個人課業要求每個學員獨立完成;團隊課業是將學員分成若幹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課業任務。個人課業有利於培養學員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團隊課業主要培養學員人際交往和協作的能力。團隊課業與個人課業有時可以配套設計,一個團隊課業可以細分成幾個個人課業,由每個組員分工負責,綜合起來,形成團隊課業成果。
根據課業實踐活動的條件不同,可以分為課堂內課業和課堂外課業。小課業以單項技能為學習目標的課業,在課堂內或實訓室完成;大課業、綜合性課業則要學員結合工作實際,在職業崗位上完成。這兩類課業各有優勢,課堂內實驗、實訓條件好,課業利用校內資源就可以完成,具有省時高效的優點。課堂外課業具有綜合性、實戰性的優點,更有利於學員鍛煉實踐能力,但往往較難落實。
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依據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量、不同的教學對象以及教學資源條件,靈活機動地選擇課業形式及其組合。與基本技能培養目標相對應,設計一些能夠由單個學員獨立操作、可以在課堂內完成的“個人課業”、“課堂內課業”;與綜合技能培養目標相對應的則往往是“團隊課業”、“課堂外課業”、“模擬型課業”或“實戰型課業”。
3.課業基本要素
課業設計應采用規範格式,大體包括“課業目標”、“課業內容”、“課業方式”、“課業條件”、“課業步驟”、“課業指要”和“課業考核”等7個方麵。
課業目標是指該課業所要達到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崗位技能方麵的具體培養要求,它決定了課業的內容和方式,是課業設計的總綱,它回答為什麼做這項課業,以及完成該項課業所要達到的目的。
課業內容是依據課業目標製定的具體成果形式,明確該課業要做什麼,通過哪些具體的工作,最終要完成什麼成果。
課業方式規定了課業的基本類型,說明該課業是由個人來完成還是團隊合作共同完成。
課業條件明確完成該課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條件,包括運用哪些重要的理論知識和觀點,利用哪些物質條件和信息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