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國內外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開發模式(1)(2 / 3)

⑨評估標準。指學習成果如何判斷的一係列設計。

⑩設計方案闡明。對上述這些因素的具體安排便稱為設計。成人教育工作者應向學習者進一步說明他們的設計方案,使他們明了教育活動的要求所在。

(5)使課程適應更多成人學習者的生活方式

①指南。為成人學習者提供有關人學條件、學費、課時安排等課程信息。

②社會方式。預期成人參與學習活動後在生活上形成的變化。

③經費。成人教育的經費來源有多種渠道,如果學習者需要繳納學費,就應該考慮學費對其參與學習的衝擊。

④解釋。成人教育工作必須對大眾詳細解釋為他們設計的各項教育活動以及他們如何利用這些學習機會。

(6)實施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的實施應建立在成人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相互討論基礎上。所設計的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

(7)測量和評價結果

結果評價應體現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原則。

霍爾模式主要包括的7大步驟,每一步驟都是一個重要的決定點,有其重要的內容要決定。模式中各因素的關係是互動的,不是單向影響的。而且在運用11種不同的設計情境時,每一步驟的重要性是不盡相同的。例如。第四步驟中的領導者在第一類情境中是學習者本人,在第四類情境中則為教師,二者的角色顯然是有區別的。同時,整個模式的每一步驟可以反複實施,直至所涉及的課程令設計者和學習者都滿意為止。

三、模式特點

霍爾模式的首要特點是它能普遍適應霍爾提出的11種成人教育活動情境中的任何一種。其次,在它的課程編製階段,霍爾不僅考慮了學習方法、時間安排、學習順序和評價標準等常見課程要素,更是對一些容易被人們忽略、但確係保證成人教育課程成功的一些關鍵因素,例如教師與學習者各自在學習中的角色及相互關係、課程的學習資源及學習環境等作了重要提示。最後,模式自始至終對課程如何迎合成人學習者的需要、吸引學習者參與課程設計、使課程與更多成人學習者的生活方式相適應,從而最終提高課程的可接受性方麵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第二節社會辦學機構課程開發模式

一、起源和適用情境

布恩(E J.Bboone)在《開發成人教育項目》中提出了課程開發的概念化程式模式,其是適用於各類提供成人教育課程的社會教育培訓機構開發課程。該模式由規劃、設計與實施、評估與績效三個階段組成,其中每一階段均建立了一些基本假定和概念,並提出相應任務。

二、流程及策略要點

1.規劃階段

所謂“規劃”是以成人教育機構為主體,由成人教育工作者聯合有關各方共同製定的一係列活動,旨在使機構和學習者得以共同探明和分析學習者的教育需求。

規劃包括相關資料的收集、分析、需求的確認、評估與分析。它針對不確定的多變的環境提供一個合理反應的路徑圖,它通過搜集需求分析及課程服務評估的資料,促進成人教育機構運作的控製,提高成人教育機構的效益,引導機構邁向未來的領先地位。

規劃階段包括兩個方麵的任務:

(1)機構及其變革過程

首先,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須理解本機構的使命和目標。成人教育機構的目標源於服務對象的需要,這是一切課程決策和行動的基礎。

其次,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須理解本機構的結構及功能。成人教育工作者為實現機構宏觀目標,應該理解自身角色重要性以及與其他角色之間關係。

第三,成人教育機構應為其成員提供各種機會,以使他們掌握有關本機構運行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使他們能對目標對象不斷變化的需求作出適當反應。

第四,成人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對已被本機構采納的課程模式提出質疑並檢查其合理性,以便作出適當的調整,提高課程設計模式的質量和效率。

至於成人教育機構工作者責任,主要是對機構環境的變化保持敏感,使所服務的機構能隨時根據社會及受眾團體需要變化作出反應。

(2)聯結機構及其目標對象

成人教育課程應把對象的需求作為課程開發的出發點。由於實施教育課程的目的是改變目標對象的行為,因此,必須對課程的對象進行研究和分析。對此,布恩提出4種工具,即社會係統分析、社會階層分析、社會差異分析和文化分析。他認為,社會團體是由一群有著共同的興趣、價值觀和活動,彼此之間保持頻繁持續交往、並居住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區域的人所組成。不同的社會團體其上述特征和學習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影響需求發展的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因素。研究和剖析組織潛在的目標對象特征。